首页 > 《医效秘传》 > 喘
  • 作者:叶桂述 吴金寿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31年
  •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战栗
  • 短气
  • 渴附舌干口燥
  • 发黄
  • 发狂
  • 如狂
  • 惊狂
  • 阴躁
  • 伤寒纲领
  • 发斑
  • 霍乱
  • 郑声
  • 言严语
  • 动气
  • 瘈瘲
  • 郁冒
  • 自利
  • 不大便
  • 小便自利
  • 伤寒论 伤寒标本 表里虚实
  • 小便不利
  • 小便难
  • 小便数
  • 四逆附厥
  • 畜血
  • 遗溺
  • 摇头
  • 怫郁
  • 藏厥
  • 除中
  • 伤寒标本
  • 不仁
  • 直视
  • 筋惕肉目闰
  • 热入血室
  • 吐虫尤
  • 狐惑
  • 漱水不下咽
  • 饥不欲食
  • 过经不解
  • 百合病
  • 表里虚实
  • 坏病
  • 劳复
  • 易病
  • 发颐
  • 卷之三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肠澼下血
  •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 脉贵提纲之说
  • 阴阳相乖相伏
  • 脉无根有两说
  • 经脉直指
  • 妇人脉
  • 辨胎脉
  • 伤寒不治症
  • 附:诸方
  • 十六种治法 一 伤寒 二 伤风 三 伤寒见风 四 伤风见寒 五 湿 六 湿温 七 风温 八 冬温温毒 九 中暍 十 温病 十一 热病 十二 晚发 十三 痉病 十四 温疟 十五 时行 十六 寒疫
  • 一 伤寒
  • 二 伤风
  • 三 伤寒见风
  • 四 伤风见寒
  • 五 湿
  • 六 湿温
  • 七 风温
  • 八 冬温温毒
  • 九 中暍
  • 十 温病
  • 十一 热病
  • 十二 晚发
  • 十三 痉病
  • 要书说
  • 十四 温疟
  • 十五 时行
  • 十六 寒疫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 瘟疫附
  • 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神犀丹
  • 甘露消毒丹
  • 神犀丹
  • 类伤寒四症 痰症 伤食 虚烦 脚气
  • 痰症
  • 六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足太阴脾经手肺 足少阴肾经手心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伤食
  • 虚烦
  • 脚气
  • 添加类伤寒四症 疮毒 瘀血 劳发 痘疹
  • 疮毒
  • 瘀血
  • 劳发
  • 痘疹
  •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症 里症 表里俱见症 无表里症 阳症 阴症 阳毒 阴毒
  • 表症
  •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 里症
  • 表里俱见症
  • 无表里症
  • 阳症
  • 阴症
  • 阳毒
  • 阴毒
  • 发热
  •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 恶寒
  • 背恶寒
  • 恶风
  • 寒热
  • 似疟
  • 潮热
  • 自汗
  • 盗汗
  • 头汗
  • 手足汗
  •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 无汗
  • 头痛
  • 身体痛
  • ?痛
  • 头眩
  • 头重
  • 咽痛
  • 咽痒
  • 身痒
  • 耳聋
  • 足太阴脾经手肺
  • 胸?满
  •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
  • 腹满
  • 少腹满
  • 腹痛
  • 烦躁
  • 不得眠
  • 欲寐
  • 足少阴肾经手心
  • 澳□
  • 拘急
  • 舌胎
  • 血附少阴
  • 吐血
  • 哕附噫气
  • 呃逆
  • 咳嗽
  • 呕吐附干呕
  • 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宜小青龙汤主之。若肺有积热,热为寒束者,宜越婢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前。)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五十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去壳、切碎,炒黄色) 麻黄 半夏 杏仁 苏子 桑皮 款冬花(各二钱) 黄芩(炒,一钱半) 甘草(一钱)

    水三盅,煎二盅,分二服,徐徐服无时。一方无黄芩。

    按∶仲景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越婢加半夏汤治之。又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丹溪云∶肺胀而咳者,用诃子、青黛、杏仁,佐以海石、香附、栝蒌、半曲,蜜丸噙化。仲景之治,乃伤寒法也。邪从皮毛入肺,则肺胀,故治宜散邪之剂。丹溪之治,乃阴虚火动迫肺,及浊痰瘀血凝结于内,故治以收敛消瘀之剂。然亦有引动肾间虚气,喘不得卧,足冷如冰者,非《济生》肾气不效。丹溪治 喘之症,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八味肾气,温肾行水之谓也。已发用攻邪气为主,越婢、青龙,泄肺蠲饮之谓也。

    定喘丸 治虚人痰多咳嗽,胸满气逆,行坐无时,连年不已。

    人参(二钱半) 南星 半夏(各二钱) 苦葶苈(五钱)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粒大,每三五十丸,生姜汤下,亦可渐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