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效秘传》 > 头痛
  • 作者:叶桂述 吴金寿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31年
  •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战栗
  • 短气
  • 渴附舌干口燥
  • 发黄
  • 发狂
  • 如狂
  • 惊狂
  • 阴躁
  • 伤寒纲领
  • 发斑
  • 霍乱
  • 郑声
  • 言严语
  • 动气
  • 瘈瘲
  • 郁冒
  • 自利
  • 不大便
  • 小便自利
  • 伤寒论 伤寒标本 表里虚实
  • 小便不利
  • 小便难
  • 小便数
  • 四逆附厥
  • 畜血
  • 遗溺
  • 摇头
  • 怫郁
  • 藏厥
  • 除中
  • 伤寒标本
  • 不仁
  • 直视
  • 筋惕肉目闰
  • 热入血室
  • 吐虫尤
  • 狐惑
  • 漱水不下咽
  • 饥不欲食
  • 过经不解
  • 百合病
  • 表里虚实
  • 坏病
  • 劳复
  • 易病
  • 发颐
  • 卷之三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肠澼下血
  •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 脉贵提纲之说
  • 阴阳相乖相伏
  • 脉无根有两说
  • 经脉直指
  • 妇人脉
  • 辨胎脉
  • 伤寒不治症
  • 附:诸方
  • 十六种治法 一 伤寒 二 伤风 三 伤寒见风 四 伤风见寒 五 湿 六 湿温 七 风温 八 冬温温毒 九 中暍 十 温病 十一 热病 十二 晚发 十三 痉病 十四 温疟 十五 时行 十六 寒疫
  • 一 伤寒
  • 二 伤风
  • 三 伤寒见风
  • 四 伤风见寒
  • 五 湿
  • 六 湿温
  • 七 风温
  • 八 冬温温毒
  • 九 中暍
  • 十 温病
  • 十一 热病
  • 十二 晚发
  • 十三 痉病
  • 要书说
  • 十四 温疟
  • 十五 时行
  • 十六 寒疫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 瘟疫附
  • 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神犀丹
  • 甘露消毒丹
  • 神犀丹
  • 类伤寒四症 痰症 伤食 虚烦 脚气
  • 痰症
  • 六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足太阴脾经手肺 足少阴肾经手心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伤食
  • 虚烦
  • 脚气
  • 添加类伤寒四症 疮毒 瘀血 劳发 痘疹
  • 疮毒
  • 瘀血
  • 劳发
  • 痘疹
  •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症 里症 表里俱见症 无表里症 阳症 阴症 阳毒 阴毒
  • 表症
  •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 里症
  • 表里俱见症
  • 无表里症
  • 阳症
  • 阴症
  • 阳毒
  • 阴毒
  • 发热
  •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 恶寒
  • 背恶寒
  • 恶风
  • 寒热
  • 似疟
  • 潮热
  • 自汗
  • 盗汗
  • 头汗
  • 手足汗
  •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 无汗
  • 头痛
  • 身体痛
  • ?痛
  • 头眩
  • 头重
  • 咽痛
  • 咽痒
  • 身痒
  • 耳聋
  • 足太阴脾经手肺
  • 胸?满
  •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
  • 腹满
  • 少腹满
  • 腹痛
  • 烦躁
  • 不得眠
  • 欲寐
  • 足少阴肾经手心
  • 澳□
  • 拘急
  • 舌胎
  • 血附少阴
  • 吐血
  • 哕附噫气
  • 呃逆
  • 咳嗽
  • 呕吐附干呕
  • 头痛

    头痛是指头颅上半部,即眉毛以上至枕骨部为止的范围内的疼痛;眉毛以下部位的疼痛称面痛;枕骨以下的疼痛称为颈痛。

    头痛是一个症状群,可以由许多疾病引起;因此,不论对病人本身,或其家属或是对医护人员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尽量设法及早明确引起头痛症状的病因,特别要区别那些会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所引起的险恶的头痛,与一些无生命危险的病因导致的良性的头痛。

    要警惕险恶性头痛的六大信号:

    急性的发病方式 按发病时间急、慢来划分,可以将头痛分为

    (1)急性(如脑出血,暴发性脑炎或脑膜炎,脑肿瘤出血以及全身性感染伴高热等引起的头痛);

    (2)亚急性(如慢性脑膜炎,慢性硬膜下血肿造成的头痛);

    (3)复发性(如偏头痛);

    (4)慢性进展性(如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所致的头痛);

    (5)慢性非进展性(如肌紧张性头痛)。头痛发病的缓与急大致上能反映出疾病性质的轻与重,对急性发病的头痛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除头痛外,还伴发有其他神经、精神症状 能危及生命的颅内疾病除引起急性头痛外,往往还伴发其他的神经、精神症状,如神志昏迷,精神异常,恶心与呕吐,颈项强直,肢体抽搐,偏瘫或四肢瘫痪,视力失明和言语障碍等。

    凡伴发有其他神经精神症状的头痛,不论其发病是急是慢,都应该及时作进一步的各类检查。

    咳嗽、喷嚏、用力、屏气、低头时头痛有加重感 这些活动都能促使颅内压升高,因此在这些场合下有加重感的头痛都提示与颅压增高有关。

    头痛程度进展性加重 不论头痛发病是急是慢,有否伴发的神经、精神症状,咳嗽、用力时头痛是否加重,只要在病程演进过程中头痛的程度进展性加重则提示头痛是与颅内某种进行性的疾病有关,可能是脑肿瘤、硬膜下血肿、慢性脑膜炎和脑内寄生虫等。应及时作脑CT等的进一步检查,切勿耽误。

    能妨碍日常饮食与睡眠活动 这样的头痛大都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在儿童期或在50岁以后首次发病 大多良性功能性头痛如偏头痛、群集性头痛与肌紧张性头痛都在儿童期后与50岁以后首次发病,因此对该类头痛应慎重对待。

    以上六项信号中,只要具备一项就应引起重视,如果等到六项信号俱全则已属疾病晚期,大好的治病时机已被错过。

    但要强调指出的是,真正险恶的头痛大约仅占头痛病例总数的百分之一,因此也不必草木皆兵,终日惶惶不安。但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故也不能大意,宜谨慎小在急性头痛病例中,及时查清病因是关键,对因治疗奏效后头痛症状也会迎刃而解。在慢性头痛病例中,必须区分长时期内反复发作的急性头痛(偏头痛,群集性头痛,或肌紧张性头痛)与慢性头痛综合征。慢性复发性头痛一般有特殊的病因,经过特殊的对症治疗后能奏效,而慢性头痛综合征则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心理与环境因素比较明显;

    (2)缺乏明确的造成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3)客观检查不支持器质性病变;

    (4)应用针对急性头痛或慢性复发性头痛的治疗药物往往无效;

    (5)病人常有长期滥用镇痛药物史;

    (6)病人诉说长期来天天头痛,头痛在睡醒时出现,持续整天(虽然程度可有所波动)不见缓解,直至入睡。

    一旦经医生诊断为慢性头痛综合征,病人则应积极配合着手快速撤停镇痛药。由于长期用药的突然立即全部撤停会引起戒断反应,一般主张逐步快速撤停,具体究竟快速到如何程度,须视药物的性质(一般镇痛药还是麻醉性镇痛药)与用药时间的长短而定,如属一般镇痛药且服药时间不是太长,则可在短时期内达到完全停药;如属麻醉性镇痛药且用药已久,则须住院进行撤药。为安全起见,一般在撤药过程中可应用适当的精神药物、镇吐与镇静药物。

    除撤停镇痛药物外,病人应加强身心放松的锻炼,以及慢跑或快走等耐力锻炼。如能持之以恒,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奉劝有头痛的病人不要以为一般镇痛剂副作用小而长期滥用,也不要以为耐力锻炼一时看不出什么显效而置之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