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效秘传》 > 伤寒纲领
  • 作者:叶桂述 吴金寿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31年
  •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战栗
  • 短气
  • 渴附舌干口燥
  • 发黄
  • 发狂
  • 如狂
  • 惊狂
  • 阴躁
  • 伤寒纲领
  • 发斑
  • 霍乱
  • 郑声
  • 言严语
  • 动气
  • 瘈瘲
  • 郁冒
  • 自利
  • 不大便
  • 小便自利
  • 伤寒论 伤寒标本 表里虚实
  • 小便不利
  • 小便难
  • 小便数
  • 四逆附厥
  • 畜血
  • 遗溺
  • 摇头
  • 怫郁
  • 藏厥
  • 除中
  • 伤寒标本
  • 不仁
  • 直视
  • 筋惕肉目闰
  • 热入血室
  • 吐虫尤
  • 狐惑
  • 漱水不下咽
  • 饥不欲食
  • 过经不解
  • 百合病
  • 表里虚实
  • 坏病
  • 劳复
  • 易病
  • 发颐
  • 卷之三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肠澼下血
  •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 脉贵提纲之说
  • 阴阳相乖相伏
  • 脉无根有两说
  • 经脉直指
  • 妇人脉
  • 辨胎脉
  • 伤寒不治症
  • 附:诸方
  • 十六种治法 一 伤寒 二 伤风 三 伤寒见风 四 伤风见寒 五 湿 六 湿温 七 风温 八 冬温温毒 九 中暍 十 温病 十一 热病 十二 晚发 十三 痉病 十四 温疟 十五 时行 十六 寒疫
  • 一 伤寒
  • 二 伤风
  • 三 伤寒见风
  • 四 伤风见寒
  • 五 湿
  • 六 湿温
  • 七 风温
  • 八 冬温温毒
  • 九 中暍
  • 十 温病
  • 十一 热病
  • 十二 晚发
  • 十三 痉病
  • 要书说
  • 十四 温疟
  • 十五 时行
  • 十六 寒疫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 瘟疫附
  • 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神犀丹
  • 甘露消毒丹
  • 神犀丹
  • 类伤寒四症 痰症 伤食 虚烦 脚气
  • 痰症
  • 六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足太阴脾经手肺 足少阴肾经手心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伤食
  • 虚烦
  • 脚气
  • 添加类伤寒四症 疮毒 瘀血 劳发 痘疹
  • 疮毒
  • 瘀血
  • 劳发
  • 痘疹
  •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症 里症 表里俱见症 无表里症 阳症 阴症 阳毒 阴毒
  • 表症
  •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 里症
  • 表里俱见症
  • 无表里症
  • 阳症
  • 阴症
  • 阳毒
  • 阴毒
  • 发热
  •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 恶寒
  • 背恶寒
  • 恶风
  • 寒热
  • 似疟
  • 潮热
  • 自汗
  • 盗汗
  • 头汗
  • 手足汗
  •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 无汗
  • 头痛
  • 身体痛
  • ?痛
  • 头眩
  • 头重
  • 咽痛
  • 咽痒
  • 身痒
  • 耳聋
  • 足太阴脾经手肺
  • 胸?满
  •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
  • 腹满
  • 少腹满
  • 腹痛
  • 烦躁
  • 不得眠
  • 欲寐
  • 足少阴肾经手心
  • 澳□
  • 拘急
  • 舌胎
  • 血附少阴
  • 吐血
  • 哕附噫气
  • 呃逆
  • 咳嗽
  • 呕吐附干呕
  • 伤寒纲领

    伤寒一症,虽有活人书、明理论、指掌图、伤寒论全生集等书,其间有论缺方,有分失论,有脉无症,有有症无法者,何哉。盖缘历年既久,遗失颇多,实非仲景之全书也。后之王叔和、以断简残编而补方造论,成无己、以顺文注释而集成全书,所以遗祸至今而未止也。嗟乎,仲景之书失全,伤寒之病枉死。盖伤寒原无定体,或入于阳,或入于阴,入阳则太阳为首,入阴则少阴为先,故传变不一,治法不同。而其要总不越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知八者之要,悉在浮中沈三脉有力无力中分辨之,有力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虚、为寒。若能明此八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了然于胸中矣。今之治伤寒者,一二日,不问属虚、属实,便用麻黄、桂枝汤以汗之。三四日,不问在经、在府,便用柴胡、葛根汤以和之。五六日,不问在表在里,便用承气等汤以下之。致令阴阳俱病,变症蜂起。夫麻桂两汤,仲景专为冬月正伤寒而立也,今人乃以通治非时暴寒温暑。又将传经阴症,与夫直中阴症,混同立论,岂不误哉。学者平时之际,须将脉症讲明,方论详审,临病之时,得心应手,则阳症阴症之别,发汗吐下之宜,了然于心,确然无疑。又须如珠走盘,活泼泼地,见太阳症、直攻太阳,见少阴症、直攻少阴,不可泥于始太阳、终厥阴之论。仲景曰、日数虽多,有表症而脉浮者,宜汗之。日数虽少,有里症而脉沈者,宜下之。?乎仲景处方立论甚严,曰、可温,曰、可下,曰、与下,曰、急下,与夫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切不可执定一二日宜发汗,三四日宜和解,五六日方下。更须审脉验症,辨府定经,一一亲切无疑,方可下手。真知其表邪而汗之,真知其直中阴经而温之,桂枝承气,投之必差,姜附理中,发而必当,可谓得其纲领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