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效秘传》 > 阴症
  • 作者:叶桂述 吴金寿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31年
  •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战栗
  • 短气
  • 渴附舌干口燥
  • 发黄
  • 发狂
  • 如狂
  • 惊狂
  • 阴躁
  • 伤寒纲领
  • 发斑
  • 霍乱
  • 郑声
  • 言严语
  • 动气
  • 瘈瘲
  • 郁冒
  • 自利
  • 不大便
  • 小便自利
  • 伤寒论 伤寒标本 表里虚实
  • 小便不利
  • 小便难
  • 小便数
  • 四逆附厥
  • 畜血
  • 遗溺
  • 摇头
  • 怫郁
  • 藏厥
  • 除中
  • 伤寒标本
  • 不仁
  • 直视
  • 筋惕肉目闰
  • 热入血室
  • 吐虫尤
  • 狐惑
  • 漱水不下咽
  • 饥不欲食
  • 过经不解
  • 百合病
  • 表里虚实
  • 坏病
  • 劳复
  • 易病
  • 发颐
  • 卷之三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肠澼下血
  •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 脉贵提纲之说
  • 阴阳相乖相伏
  • 脉无根有两说
  • 经脉直指
  • 妇人脉
  • 辨胎脉
  • 伤寒不治症
  • 附:诸方
  • 十六种治法 一 伤寒 二 伤风 三 伤寒见风 四 伤风见寒 五 湿 六 湿温 七 风温 八 冬温温毒 九 中暍 十 温病 十一 热病 十二 晚发 十三 痉病 十四 温疟 十五 时行 十六 寒疫
  • 一 伤寒
  • 二 伤风
  • 三 伤寒见风
  • 四 伤风见寒
  • 五 湿
  • 六 湿温
  • 七 风温
  • 八 冬温温毒
  • 九 中暍
  • 十 温病
  • 十一 热病
  • 十二 晚发
  • 十三 痉病
  • 要书说
  • 十四 温疟
  • 十五 时行
  • 十六 寒疫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 瘟疫附
  • 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神犀丹
  • 甘露消毒丹
  • 神犀丹
  • 类伤寒四症 痰症 伤食 虚烦 脚气
  • 痰症
  • 六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足太阴脾经手肺 足少阴肾经手心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伤食
  • 虚烦
  • 脚气
  • 添加类伤寒四症 疮毒 瘀血 劳发 痘疹
  • 疮毒
  • 瘀血
  • 劳发
  • 痘疹
  •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症 里症 表里俱见症 无表里症 阳症 阴症 阳毒 阴毒
  • 表症
  •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 里症
  • 表里俱见症
  • 无表里症
  • 阳症
  • 阴症
  • 阳毒
  • 阴毒
  • 发热
  •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 恶寒
  • 背恶寒
  • 恶风
  • 寒热
  • 似疟
  • 潮热
  • 自汗
  • 盗汗
  • 头汗
  • 手足汗
  •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 无汗
  • 头痛
  • 身体痛
  • ?痛
  • 头眩
  • 头重
  • 咽痛
  • 咽痒
  • 身痒
  • 耳聋
  • 足太阴脾经手肺
  • 胸?满
  •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
  • 腹满
  • 少腹满
  • 腹痛
  • 烦躁
  • 不得眠
  • 欲寐
  • 足少阴肾经手心
  • 澳□
  • 拘急
  • 舌胎
  • 血附少阴
  • 吐血
  • 哕附噫气
  • 呃逆
  • 咳嗽
  • 呕吐附干呕
  • 阴症

    妇人子户肿胀坠痛及两拗疼痛,谓之 ,乃肝心二经火盛,湿热下流所致。用防风(三钱)、大戟(一钱)、蕲艾一团熬汤熏洗。更以枳实、广皮(各等分)为末,炒热腾之,其肿自消,而痛自定也。(《医宗金鉴》)

    小户嫁痛 妇人阴中作痛,名小户嫁痛。痛极往往手足不能伸舒,由郁热伤损肝脾,湿热下注所致。用四物汤全料合乳香(一钱),捣饼纳阴中,其痛即定。(同上)

    阴痒 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漓。用桃仁(五钱)研膏,合雄黄(三钱末),鸡肫肝切片,蘸药纳户中,其虫一闻肝腥,皆钻肝内吮食,将肝提出,其痒即止。(同上)

    阴挺 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阴中突出一物如蛇,或如菌如鸡冠者,用蛇床子(五钱)、乌梅(九枚)熬汤,乘热熏洗之。更以猪脂油调藜芦末敷之,无不愈者。(同上)

    阴痔 妇人阴中有肉突出者,名曰阴痔,俗称茄子疾也。流黄水者易治,流白水者难治。用乌头烧存性,酽醋熬熏自消。(同上)

    阴冷 妇人阴冷,皆由风寒乘虚,客于子脏,久之,血凝气滞,多变他证,且艰于受孕。用远志、干姜、吴茱萸、蛇床子(各等分) 共为末,绵裹纳阴中,一日二次换。(同上)

    一方,用五味子(四两)为末,以口中玉泉和丸,兔矢大,频纳阴中取效。(《近效方》)

    玉门宽冷 硫黄煎水频洗。(《心传方》)

    阴汗湿痒 枯矾扑之。(《御院药方》)

    一方,用墙上烂草,同荆芥芽煎洗,再以阳起石末敷之。(《便宜良方》)

    洗 散 妇人阴户生疮肿痛,出脓水,用龟甲(五两),甘草、干漆、地黄、当归、黄芩、白芍(各一两),共切片,水煎洗疮。如人行十里许,一日二次,拭干即上甘湿散,半日又洗。曾有一女人,用此七日愈。一方有川芎二两。

    《疡科选粹》)

    甘湿散 蚺蛇胆 青木香 石硫黄 铁精 麝香(各四分)共为末,麝香临用方研入。盖麝能消蛇毒,若麝先入,则蛇胆力 矣。(同上)

    枳橘散 妇人阴毒如石,痛不可忍。二便不利,欲死者,用陈皮、枳实(各四两)炒热,以绢袋盛之,遍身从上至下及阴 处,频频熨之,冷则又换,直至喉中觉有枳实气,则痛止 消,而大小便利矣。(《程氏续即得方》)

    阴 坚硬 用小青橘切碎炒热,包绢内熨之。(《宜良李氏刊方》)

    阴门鱼口 鲫鱼胆数枚取汁,擦之立愈。(《济生方》)

    阴户生疽 蜗牛 滑石(各等分) 研末,敷疮头上。已成则排脓,未成则散肿。(《陆氏积德堂方》)

    阴痒三虫作祟 猪肝切成条,以花椒、葱拌猪油,煎肝,待冷,纳入阴中。少顷取出,再换一条,其虫附肝俱出。(《奇方类编》)

    阴户生癣 桃仁(七个) 桃叶(七片) 共捣烂,绵裹夹户内,换数次即愈。(《秘方集验》)

    阴户蚀疮疥癣灭火丹及诸恶疮 蛇床子 苦参 芜荑 牛皮胶 枯矾(各一两) 雄黄 黄柏 黄丹 川椒 大枫肉(各五钱) 硫黄 樟脑 轻粉(各二钱) 共为细末,生猪油调搽,神效。(同上)

    阴蚀四边肿烂疼痛 蛇床子 苦参 吴茱萸 煎水洗立愈。(同上)

    阴户生虱 水银(一钱) 绿豆粉(四分) 红枣(七个去粒) 白果(七粒去壳) 共捣如泥,抹腰上。余者,绢袋盛,系脐下,自效。(同上)

    一方,用生白果肉捣,涂三次即绝。(同上)

    阴户生虫 糯米煮熟,和香油少许,捣成团,填入户内,虫即钻入团上,每日夜换五六次,不数日虫尽矣(《普济方》)

    阴户虫蛆痛痒不可忍 杏仁去皮烧存性,杵烂绵裹,纳入阴中取效。(《乾坤生意》)

    一方,用生捣桃叶,绵裹纳之,一日三四易(《孟洗方》)

    妇人下疳 黄丹(四钱) 儿茶(三钱) 轻粉(二钱) 鸡内金(一钱) 灯草灰(二分) 珍珠(一分)

    共研极细末,米泔水洗净擦之。(《妇人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