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效秘传》 > 恶寒
  • 作者:叶桂述 吴金寿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31年
  •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战栗
  • 短气
  • 渴附舌干口燥
  • 发黄
  • 发狂
  • 如狂
  • 惊狂
  • 阴躁
  • 伤寒纲领
  • 发斑
  • 霍乱
  • 郑声
  • 言严语
  • 动气
  • 瘈瘲
  • 郁冒
  • 自利
  • 不大便
  • 小便自利
  • 伤寒论 伤寒标本 表里虚实
  • 小便不利
  • 小便难
  • 小便数
  • 四逆附厥
  • 畜血
  • 遗溺
  • 摇头
  • 怫郁
  • 藏厥
  • 除中
  • 伤寒标本
  • 不仁
  • 直视
  • 筋惕肉目闰
  • 热入血室
  • 吐虫尤
  • 狐惑
  • 漱水不下咽
  • 饥不欲食
  • 过经不解
  • 百合病
  • 表里虚实
  • 坏病
  • 劳复
  • 易病
  • 发颐
  • 卷之三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肠澼下血
  •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 脉贵提纲之说
  • 阴阳相乖相伏
  • 脉无根有两说
  • 经脉直指
  • 妇人脉
  • 辨胎脉
  • 伤寒不治症
  • 附:诸方
  • 十六种治法 一 伤寒 二 伤风 三 伤寒见风 四 伤风见寒 五 湿 六 湿温 七 风温 八 冬温温毒 九 中暍 十 温病 十一 热病 十二 晚发 十三 痉病 十四 温疟 十五 时行 十六 寒疫
  • 一 伤寒
  • 二 伤风
  • 三 伤寒见风
  • 四 伤风见寒
  • 五 湿
  • 六 湿温
  • 七 风温
  • 八 冬温温毒
  • 九 中暍
  • 十 温病
  • 十一 热病
  • 十二 晚发
  • 十三 痉病
  • 要书说
  • 十四 温疟
  • 十五 时行
  • 十六 寒疫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 瘟疫附
  • 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神犀丹
  • 甘露消毒丹
  • 神犀丹
  • 类伤寒四症 痰症 伤食 虚烦 脚气
  • 痰症
  • 六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足太阴脾经手肺 足少阴肾经手心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伤食
  • 虚烦
  • 脚气
  • 添加类伤寒四症 疮毒 瘀血 劳发 痘疹
  • 疮毒
  • 瘀血
  • 劳发
  • 痘疹
  •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症 里症 表里俱见症 无表里症 阳症 阴症 阳毒 阴毒
  • 表症
  •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 里症
  • 表里俱见症
  • 无表里症
  • 阳症
  • 阴症
  • 阳毒
  • 阴毒
  • 发热
  •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 恶寒
  • 背恶寒
  • 恶风
  • 寒热
  • 似疟
  • 潮热
  • 自汗
  • 盗汗
  • 头汗
  • 手足汗
  •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 无汗
  • 头痛
  • 身体痛
  • ?痛
  • 头眩
  • 头重
  • 咽痛
  • 咽痒
  • 身痒
  • 耳聋
  • 足太阴脾经手肺
  • 胸?满
  •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
  • 腹满
  • 少腹满
  • 腹痛
  • 烦躁
  • 不得眠
  • 欲寐
  • 足少阴肾经手心
  • 澳□
  • 拘急
  • 舌胎
  • 血附少阴
  • 吐血
  • 哕附噫气
  • 呃逆
  • 咳嗽
  • 呕吐附干呕
  • 恶寒

    恶寒有阳虚阳郁之异,阳虚者宜补而温之,阳郁者宜开发上焦,以升阳明之气。丹溪所谓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是也。

    桂枝加人参附子汤 治阳虚腠理不固,恶寒自汗,其脉浮虚。

    桂枝 白芍(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附子(炮,半个) 人参(一两半)

    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阳郁治案∶

    进士周,年近四十,得恶寒证,服附子数百帖而病益甚,脉弦而缓。遂以江茶入生姜汁、香油些少调饮之,吐痰一升许,减大半。又与通圣散去麻黄、硝、黄,加当归、地黄百帖而安。

    一女子恶寒,用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齑水调饮之,吐痰甚多,继用南星、川芎、苍术、黄芩,酒打面为丸服愈。《元珠》云∶上焦不通,则阳气抑遏,而皮肤分肉,无以温之,故寒栗。东垣升阳益胃汤用升发之剂,开发上焦,以升阳明之气,出于表而温之也。丹溪吐出湿痰,亦开发上焦,使阳气随吐伸发出外而温之也。故寒栗皆愈。二者乃阳郁表寒之要。

    大建中汤 疗中虚怯寒。

    黄 当归 桂心 白芍(各二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半夏 黑附(炮去皮,各二钱半)

    上八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罗谦甫治佥院董诚彦,夏月劳役过甚,烦渴不上,极饮潼乳,又伤冷物,遂自利,肠鸣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气亦冷,六脉如珠丝,时发昏愦。众大医议以葱熨脐下,又以四逆汤五两,生姜二十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凉服。至夜半,气温身热思粥饮,至天明而愈。许鲁斋先生闻知叹曰∶病有轻重,方有大小,治有缓急,佥院之病,非大方从权急治,不能愈也。

    昔有一妇人恶寒特甚,盛暑亦必服皮衣数件,昼夜常坐卧床褥,饮食如常,亦一无所苦,更名医数四,终莫能治。补泻寒热温凉备尝之矣。一医以玉屏风散大剂煎水,以大锅令患者熏蒸半日许,汗出得愈。(鹤年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