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效秘传》 > 腹痛
  • 作者:叶桂述 吴金寿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31年
  •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战栗
  • 短气
  • 渴附舌干口燥
  • 发黄
  • 发狂
  • 如狂
  • 惊狂
  • 阴躁
  • 伤寒纲领
  • 发斑
  • 霍乱
  • 郑声
  • 言严语
  • 动气
  • 瘈瘲
  • 郁冒
  • 自利
  • 不大便
  • 小便自利
  • 伤寒论 伤寒标本 表里虚实
  • 小便不利
  • 小便难
  • 小便数
  • 四逆附厥
  • 畜血
  • 遗溺
  • 摇头
  • 怫郁
  • 藏厥
  • 除中
  • 伤寒标本
  • 不仁
  • 直视
  • 筋惕肉目闰
  • 热入血室
  • 吐虫尤
  • 狐惑
  • 漱水不下咽
  • 饥不欲食
  • 过经不解
  • 百合病
  • 表里虚实
  • 坏病
  • 劳复
  • 易病
  • 发颐
  • 卷之三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阴虚论 肠澼下血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肠澼下血
  • 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
  •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
  • 经论要旨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脉贵提纲之说 阴阳相乖相伏 脉无根有两说 经脉直指 妇人脉 辨胎脉 伤寒不治症 附:诸方
  •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 脉贵提纲之说
  • 阴阳相乖相伏
  • 脉无根有两说
  • 经脉直指
  • 妇人脉
  • 辨胎脉
  • 伤寒不治症
  • 附:诸方
  • 十六种治法 一 伤寒 二 伤风 三 伤寒见风 四 伤风见寒 五 湿 六 湿温 七 风温 八 冬温温毒 九 中暍 十 温病 十一 热病 十二 晚发 十三 痉病 十四 温疟 十五 时行 十六 寒疫
  • 一 伤寒
  • 二 伤风
  • 三 伤寒见风
  • 四 伤风见寒
  • 五 湿
  • 六 湿温
  • 七 风温
  • 八 冬温温毒
  • 九 中暍
  • 十 温病
  • 十一 热病
  • 十二 晚发
  • 十三 痉病
  • 要书说
  • 十四 温疟
  • 十五 时行
  • 十六 寒疫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
  • 瘟疫附
  • 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神犀丹
  • 甘露消毒丹
  • 神犀丹
  • 类伤寒四症 痰症 伤食 虚烦 脚气
  • 痰症
  • 六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足太阴脾经手肺 足少阴肾经手心 足厥阴肝经手心胞
  • 伤食
  • 虚烦
  • 脚气
  • 添加类伤寒四症 疮毒 瘀血 劳发 痘疹
  • 疮毒
  • 瘀血
  • 劳发
  • 痘疹
  •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症 里症 表里俱见症 无表里症 阳症 阴症 阳毒 阴毒
  • 表症
  • 足太阳膀胱经手小肠
  • 里症
  • 表里俱见症
  • 无表里症
  • 阳症
  • 阴症
  • 阳毒
  • 阴毒
  • 发热
  • 足阳明胃经手大肠
  • 恶寒
  • 背恶寒
  • 恶风
  • 寒热
  • 似疟
  • 潮热
  • 自汗
  • 盗汗
  • 头汗
  • 手足汗
  • 足卲阳胆经手三焦
  • 无汗
  • 头痛
  • 身体痛
  • ?痛
  • 头眩
  • 头重
  • 咽痛
  • 咽痒
  • 身痒
  • 耳聋
  • 足太阴脾经手肺
  • 胸?满
  •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
  • 腹满
  • 少腹满
  • 腹痛
  • 烦躁
  • 不得眠
  • 欲寐
  • 足少阴肾经手心
  • 澳□
  • 拘急
  • 舌胎
  • 血附少阴
  • 吐血
  • 哕附噫气
  • 呃逆
  • 咳嗽
  • 呕吐附干呕
  • 腹痛

    《内经/举痛论》∶五脏卒然而痛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音涩)而不行,故卒然而痛。盖小儿腹痛,有藏寒痛,锁肚痛,盘肠内吊痛,积痛, 瘕痛, 痛,癖痛、吊肾痛,偏坠气,寒疝痛,蛔(音回)虫动痛。诸痛不同,其名亦异,故不可一概论之。藏寒痛议,附胎寒论后。锁肚痛,一月内婴孩,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始因断脐带不紧,为风冷所乘,证亦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则难愈,更参考脐风证内议论。盘肠内吊痛,议在夜啼论中。积痛,腹中阴阴而痛,面黄不食,儿大者口吐酸馊气,先治积滞,后调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虚实和解治法,见前伤积论中。 瘕痛,乃久积所致,亦能成疳,此皆荣卫俱虚,外则感受风寒,内则过伤乳食,停滞既久,不能克化,故邪并于阴为症,阴则专静凝而不移,邪并于阳为瘕。假物象形,动而不息,盖此二证,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积,或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或面黄肌瘦,肚硬而胀,及有青筋,昼凉夜热,蒸潮无时,乳食减少,爱吃泥土,或大便酿泻,痛则身冷如冰,法当调脾养胃,用醒脾散、参苓白术散,磨积理疳,用化癖丸、三棱散、木香莪术丸。治酿泻,没石子丸、沉香槟榔丸。然此积滞之疾,非匕剂可疗,必须次第调理,则日久自然平复。 痛者,始则腹内一小长块,其硬如臂,从腰缠转,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则见于皮下,不妨乳食。其证先因有疾,表解未尽,遽尔下之太过,气虚寒搏郁结而成。法宜益气理虚,用参苓白术散、沉香槟榔丸、木香莪术丸为治。或间投白芍药汤,加人参、茯苓。水、姜煎服。癖痛者, 瘕 癖四证,大同小异,各有治法,惟癖证详论在前。吊肾偏坠痛,论在阴囊肿证内,当理肾和气。寒疝痛,即在疝证论中详备。蛔虫动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虫,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荤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虫动作痛。其虫吐来,或生或死,儿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难。先以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使胃暖不逆,次芦荟丸、使君子丸化虫饮主之。有儿大者,面 白而间黄色,肉食倍进,肌体消瘦,腹中时复作痛,此有血鳖蛔虫杂乎其间,以二圣丸下之。又有胃受极寒极热,亦令虫动,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当安虫为上。若以治虫,反伤胃气,固不可也。因寒而动者,用理中汤加乌梅,水煎服,因热而动者,用 咀五苓散,亦加乌梅,水姜煎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