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刺灸》 > 烧山火、透天凉
  • 皮肤针疗法
  •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难经针法 强调双手行针 补泻分清营卫 论述迎随与调气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合于四时
  • 强调双手行针
  • 补泻分清营卫
  • 论述迎随与调气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 针法合于四时
  • 内经针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拔罐操作方法
  • 施行补泻的依据
  •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得气和候气
  • 针刺补泻法
  • 拔罐注意事项
  •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芒针疗法 芒针针具 芒针治疗特点 芒针针刺方法 芒针适应范围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芒针针具
  • 芒针治疗特点
  • 芒针针刺方法
  • 芒针适应范围
  • 皮内针疗法
  •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疗法 火针针具 火针操作方法 火针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针具
  • 火针操作方法
  • 火针适应范围
  •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疗法 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操作方法 电针的选穴 脉冲电流的作用 电针适应范围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器的选择
  • 电针操作方法
  • 电针的选穴
  • 三棱针疗法
  • 脉冲电流的作用
  • 电针适应范围
  •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耳针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廓与耳穴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处方选穴原则 耳针操作程序 耳针刺激方法 耳针适应范围 耳针注意事项
  •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耳廓与耳穴
  •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 处方选穴原则
  • 耳针操作程序
  • 耳针刺激方法
  • 水针疗法
  • 耳针适应范围
  • 耳针注意事项
  • 毫针刺法 毫针持针法 毫针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行针手法 针刺得气 催气、守气、行气 针刺手法的轻重 留针法 出针法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毫针持针法
  • 毫针进针法
  •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 行针手法
  • 针刺得气
  • 催气、守气、行气
  • 针刺手法的轻重
  • 挑刺疗法
  • 留针法
  • 出针法
  •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一、晕针
  • 二、滞针
  • 三、弯针
  • 四、断针
  • 五、针后异常感
  •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 七、刺伤脑脊髓
  • 拔罐疗法 火罐的来源 火罐的种类 拔罐吸拔的方法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拔罐操作方法 拔罐注意事项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八、刺伤内脏
  •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头针疗法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焦氏头针 国际头针标准线 头针操作方法 头针适应范围 头针注意事项
  •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焦氏头针
  • 国际头针标准线
  • 火罐的来源
  • 头针操作方法
  • 头针适应范围
  • 头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腕踝针操作方法 腕踝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 腕踝针操作方法
  • 腕踝针注意事项
  • 眼针疗法 眼针取穴原则 眶内眶外的刺法 眼针的选针 眼针的练针 眼针各种刺法 眼针进针法 眼针手法问题 眼针起针问题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注意事项
  • 眼针取穴原则
  • 火罐的种类
  • 眶内眶外的刺法
  • 眼针的选针
  • 眼针的练针
  • 眼针各种刺法
  • 眼针进针法
  • 眼针手法问题
  • 眼针起针问题
  •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 眼针注意事项
  • 针灸大成针法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杨氏针法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拔罐吸拔的方法
  •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 杨氏针法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金针赋针法 下针十四法 调气与运气法 飞经走气四法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下针十四法
  • 调气与运气法
  • 飞经走气四法
  •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烧山火、透天凉
  •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 烧山火、透天凉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先浅后深,每层(部)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闭针孔等。《医学入门》还“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烧山火法,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所以称作“烧山火”。《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所以说烧山火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针灸问对》:“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按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透天闵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闵气自生,热前不见古人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针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伯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伯。先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紧提慢搂(或捻转)六数,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同用,如在病人吸气时进针插针,在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扪其穴等。

    透天凉一法与烧山火相对,为针刺泻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阴气向外,可使病人出现凉感,所以称伯“透天凉”。《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所以说透天凉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综合来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和提插法中的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

    三进一退,即分三部(浅、中、深三层)依次逐步推进,而一次直接退针。三进而一退,体现了徐进疾出的补法原则。一进三退则相反,一次推进到深层,再分三部依次逐步退针。一进而三退,体现了疾进徐出的泻法原则。

    紧按慢提在《医学入门》中狣“慢提急按”。紧与慢是指在啎握的基础上,上下提插时用力的轻或重和动作的快或慢。紧,指较快较重;乙,指较缓较轻。既紧按,相对的就有慢提,这样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插一提就形成了紧按慢提这一连续动作。紧提慢按(急提慢按)则与此相反。既紧提就有慢按,形成了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提一插的紧提慢按法。根据《难经》的记载,补法须“从卫取气”“推而内(纳)之”,所以采用以按纳为主的紧按法。泻法须“从荣(营)置气”“动面伸之”所以采用以抽提为主的紧提法。

    应用烧山火或透天凉法,以选用肌肉比较丰厚处的穴位为宜,头面、胸壁、肢端等肌肉浅薄处的穴位不宜使用。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经过数度操作而始终未引起温热或凉感的,更不可强为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