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刺灸》 >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 皮肤针疗法
  •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难经针法 强调双手行针 补泻分清营卫 论述迎随与调气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合于四时
  • 强调双手行针
  • 补泻分清营卫
  • 论述迎随与调气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 针法合于四时
  • 内经针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拔罐操作方法
  • 施行补泻的依据
  •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得气和候气
  • 针刺补泻法
  • 拔罐注意事项
  •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芒针疗法 芒针针具 芒针治疗特点 芒针针刺方法 芒针适应范围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芒针针具
  • 芒针治疗特点
  • 芒针针刺方法
  • 芒针适应范围
  • 皮内针疗法
  •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疗法 火针针具 火针操作方法 火针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针具
  • 火针操作方法
  • 火针适应范围
  •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疗法 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操作方法 电针的选穴 脉冲电流的作用 电针适应范围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器的选择
  • 电针操作方法
  • 电针的选穴
  • 三棱针疗法
  • 脉冲电流的作用
  • 电针适应范围
  •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耳针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廓与耳穴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处方选穴原则 耳针操作程序 耳针刺激方法 耳针适应范围 耳针注意事项
  •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耳廓与耳穴
  •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 处方选穴原则
  • 耳针操作程序
  • 耳针刺激方法
  • 水针疗法
  • 耳针适应范围
  • 耳针注意事项
  • 毫针刺法 毫针持针法 毫针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行针手法 针刺得气 催气、守气、行气 针刺手法的轻重 留针法 出针法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毫针持针法
  • 毫针进针法
  •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 行针手法
  • 针刺得气
  • 催气、守气、行气
  • 针刺手法的轻重
  • 挑刺疗法
  • 留针法
  • 出针法
  •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一、晕针
  • 二、滞针
  • 三、弯针
  • 四、断针
  • 五、针后异常感
  •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 七、刺伤脑脊髓
  • 拔罐疗法 火罐的来源 火罐的种类 拔罐吸拔的方法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拔罐操作方法 拔罐注意事项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八、刺伤内脏
  •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头针疗法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焦氏头针 国际头针标准线 头针操作方法 头针适应范围 头针注意事项
  •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焦氏头针
  • 国际头针标准线
  • 火罐的来源
  • 头针操作方法
  • 头针适应范围
  • 头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腕踝针操作方法 腕踝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 腕踝针操作方法
  • 腕踝针注意事项
  • 眼针疗法 眼针取穴原则 眶内眶外的刺法 眼针的选针 眼针的练针 眼针各种刺法 眼针进针法 眼针手法问题 眼针起针问题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注意事项
  • 眼针取穴原则
  • 火罐的种类
  • 眶内眶外的刺法
  • 眼针的选针
  • 眼针的练针
  • 眼针各种刺法
  • 眼针进针法
  • 眼针手法问题
  • 眼针起针问题
  •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 眼针注意事项
  • 针灸大成针法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杨氏针法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拔罐吸拔的方法
  •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 杨氏针法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金针赋针法 下针十四法 调气与运气法 飞经走气四法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下针十四法
  • 调气与运气法
  • 飞经走气四法
  •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烧山火、透天凉
  •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

    配穴

    1、中风偏瘫:针上焦区。

    2、急性扭伤:针下焦区。

    3、落枕:针双上焦区。

    4、降血压:针双肝区。

    5、痛经:针双下焦区。

    6、遗尿或尿频:下焦区,肝区,肾区。

    7、心律不齐:双心区。

    8、膈肌痉挛:中焦区。

    9、胃痉挛:中焦区。

    10、头痛:上焦区,偏头痛配胆区,后头痛配膀胱区。

    其他适应症

    1、目赤痛:肝区。

    2、近视:肝区配内睛明。

    3、眼睑下垂:脾区,上焦区。

    4、针眼:脾区。

    5、电光性眼炎:上焦区,肝区。

    6、鼻炎:上焦区,肺区。

    7、音哑:肺区,上焦区。

    8、喉痛:肺区,上焦区。

    9、舌痛:心区。

    10、牙痛:上焦区,患侧翳风(龋齿不效)。

    11、耳聋、耳鸣:肝区,上焦区。

    12、三叉神经痛:上焦区。第一支痛配瞳子髎;第二支痛配四白;第三支痛配颊车。

    13、面肌痉挛:上焦区,脾区。

    14、面瘫:双上焦区。

    15、项强:双上焦区,膀胱区。

    16、五十肩:双上焦区,大肠区。

    17、上肢不能举:上焦区。

    18、老年慢性气管炎:肺区,咳喘穴(大椎两旁5分,向大椎斜刺5分深,不留针)。

    19、胸痛:上焦区,心区。

    20、背痛:上焦区,膀胱区。

    21、腰痛:下焦区,肾区。

    22、尿路结石腰痛:下焦区,肾区。

    23、腰胁痛:中焦区,肝区。

    24、坐骨神经痛:下焦区,患侧胆区。

    25、胃痛:中焦区,胃区。

    26、胆囊炎:胆区。

    27、胆道蛔虫:肝区,胆区。

    28、胰腺炎:中焦区,脾区。

    29、呕吐:中焦区,胃区。

    30、拒食症:胃区配四缝。

    31、便溏:大肠区。

    32、痢疾:下焦区,大肠区。

    33、便秘:大肠区,左腹结皮内针。

    34、膝关节痛:下焦区,膝眼。

    35、下肢痿软:下焦区,肾区。

    36、足跟痛:下焦区,胆区。

    37、神经衰弱:上焦区,肾区,心区。

    38、月经不调:下焦区,肝区,肾区。

    39、阳痿:下焦区,大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