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刺灸》 > 催气、守气、行气
  • 皮肤针疗法
  •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难经针法 强调双手行针 补泻分清营卫 论述迎随与调气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合于四时
  • 强调双手行针
  • 补泻分清营卫
  • 论述迎随与调气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 针法合于四时
  • 内经针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拔罐操作方法
  • 施行补泻的依据
  •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得气和候气
  • 针刺补泻法
  • 拔罐注意事项
  •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芒针疗法 芒针针具 芒针治疗特点 芒针针刺方法 芒针适应范围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芒针针具
  • 芒针治疗特点
  • 芒针针刺方法
  • 芒针适应范围
  • 皮内针疗法
  •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疗法 火针针具 火针操作方法 火针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针具
  • 火针操作方法
  • 火针适应范围
  •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疗法 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操作方法 电针的选穴 脉冲电流的作用 电针适应范围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器的选择
  • 电针操作方法
  • 电针的选穴
  • 三棱针疗法
  • 脉冲电流的作用
  • 电针适应范围
  •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耳针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廓与耳穴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处方选穴原则 耳针操作程序 耳针刺激方法 耳针适应范围 耳针注意事项
  •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耳廓与耳穴
  •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 处方选穴原则
  • 耳针操作程序
  • 耳针刺激方法
  • 水针疗法
  • 耳针适应范围
  • 耳针注意事项
  • 毫针刺法 毫针持针法 毫针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行针手法 针刺得气 催气、守气、行气 针刺手法的轻重 留针法 出针法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毫针持针法
  • 毫针进针法
  •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 行针手法
  • 针刺得气
  • 催气、守气、行气
  • 针刺手法的轻重
  • 挑刺疗法
  • 留针法
  • 出针法
  •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一、晕针
  • 二、滞针
  • 三、弯针
  • 四、断针
  • 五、针后异常感
  •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 七、刺伤脑脊髓
  • 拔罐疗法 火罐的来源 火罐的种类 拔罐吸拔的方法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拔罐操作方法 拔罐注意事项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八、刺伤内脏
  •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头针疗法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焦氏头针 国际头针标准线 头针操作方法 头针适应范围 头针注意事项
  •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焦氏头针
  • 国际头针标准线
  • 火罐的来源
  • 头针操作方法
  • 头针适应范围
  • 头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腕踝针操作方法 腕踝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 腕踝针操作方法
  • 腕踝针注意事项
  • 眼针疗法 眼针取穴原则 眶内眶外的刺法 眼针的选针 眼针的练针 眼针各种刺法 眼针进针法 眼针手法问题 眼针起针问题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注意事项
  • 眼针取穴原则
  • 火罐的种类
  • 眶内眶外的刺法
  • 眼针的选针
  • 眼针的练针
  • 眼针各种刺法
  • 眼针进针法
  • 眼针手法问题
  • 眼针起针问题
  •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 眼针注意事项
  • 针灸大成针法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杨氏针法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拔罐吸拔的方法
  •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 杨氏针法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金针赋针法 下针十四法 调气与运气法 飞经走气四法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下针十四法
  • 调气与运气法
  • 飞经走气四法
  •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烧山火、透天凉
  •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 催气、守气、行气

    (一)催气法

    催气,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催气法有:

    1.搜气法:如针入所定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进退搜索,以催其气至。

    2.循按法:针后气至不畅,或得气后瞬即消失。可用手指于针穴附近向上下、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其气至。

    3.弹震法:"弹"是用手指弹动针柄,促其气至,使针下沉紧:"震"是用右手半握拳状将中指突出,敲震穴位周围,或用手指弹震,以振动经气促使气至。

    (二)守气法

    守气,是指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应持久。《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也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常用的守气方法有:

    1.推弩法:即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推弩针柄,或用姆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稍待1~3min,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

    2.搬垫法:即在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如用拇指搬针,即用食指垫针。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如配合补泻者,用于补法时,针尖要往里按着,搬垫的角度要小;用于泻法时,针尖要往外提着,搬垫角度要大。

    (三)行气法

    行气,是指在针下得气基础上,医者运用的特定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称为行气。行气的目的在于,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说明针刺得缺后要行气,使气至病所,气至前有效。施用各种促使经气运行的针刺手法,统称行气法。行气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循摄法:《金针赋》云:"循而摄之,行气之法"。临床常用于经气不足,气行缓慢的病例。施术时,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道路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

    2.逼针法:得气后如气不行或气行不远,可将针尖于得气之处,压住不动,欲使经气向上行时,针尖略朝向上方。欲气向下行时,针尖略朝向下方。医者施术时,要集中精神,意气于针,停留片刻以逼使经气运行。《席弘赋》在用此法时指出:"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说明施用行气手法时要配合呼吸补泻进行。

    3.推气法:得气后,若气行不远时,可用拇食指将针由得气处轻轻提起,使针尖朝向意欲行气的方向,拇指向前均匀而有力地推捻针柄,当拇指推至指腹后横纹时,即轻轻退合,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反复施术,直至针下之气至病所。此即《金针赋》中"动而进之,推气之法"与《针经指南》中"推之则行"的行气手法。

    4.按截法:针刺得气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的上方,然后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可使经气下行,反之,按压针穴下方,可使经气上行。《金针赋》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应用此法,必须掌握好针刺方向。如在病所下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向上,在病所上方取穴针刺时,针尖应斜向下。此外,要充分运用押手的按截,才能达到行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