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刺灸》 > 国际头针标准线
  • 皮肤针疗法
  •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难经针法 强调双手行针 补泻分清营卫 论述迎随与调气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合于四时
  • 强调双手行针
  • 补泻分清营卫
  • 论述迎随与调气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 针法合于四时
  • 内经针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拔罐操作方法
  • 施行补泻的依据
  •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得气和候气
  • 针刺补泻法
  • 拔罐注意事项
  •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芒针疗法 芒针针具 芒针治疗特点 芒针针刺方法 芒针适应范围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芒针针具
  • 芒针治疗特点
  • 芒针针刺方法
  • 芒针适应范围
  • 皮内针疗法
  •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疗法 火针针具 火针操作方法 火针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针具
  • 火针操作方法
  • 火针适应范围
  •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疗法 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操作方法 电针的选穴 脉冲电流的作用 电针适应范围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器的选择
  • 电针操作方法
  • 电针的选穴
  • 三棱针疗法
  • 脉冲电流的作用
  • 电针适应范围
  •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耳针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廓与耳穴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处方选穴原则 耳针操作程序 耳针刺激方法 耳针适应范围 耳针注意事项
  •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耳廓与耳穴
  •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 处方选穴原则
  • 耳针操作程序
  • 耳针刺激方法
  • 水针疗法
  • 耳针适应范围
  • 耳针注意事项
  • 毫针刺法 毫针持针法 毫针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行针手法 针刺得气 催气、守气、行气 针刺手法的轻重 留针法 出针法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毫针持针法
  • 毫针进针法
  •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 行针手法
  • 针刺得气
  • 催气、守气、行气
  • 针刺手法的轻重
  • 挑刺疗法
  • 留针法
  • 出针法
  •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一、晕针
  • 二、滞针
  • 三、弯针
  • 四、断针
  • 五、针后异常感
  •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 七、刺伤脑脊髓
  • 拔罐疗法 火罐的来源 火罐的种类 拔罐吸拔的方法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拔罐操作方法 拔罐注意事项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八、刺伤内脏
  •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头针疗法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焦氏头针 国际头针标准线 头针操作方法 头针适应范围 头针注意事项
  •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焦氏头针
  • 国际头针标准线
  • 火罐的来源
  • 头针操作方法
  • 头针适应范围
  • 头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腕踝针操作方法 腕踝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 腕踝针操作方法
  • 腕踝针注意事项
  • 眼针疗法 眼针取穴原则 眶内眶外的刺法 眼针的选针 眼针的练针 眼针各种刺法 眼针进针法 眼针手法问题 眼针起针问题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注意事项
  • 眼针取穴原则
  • 火罐的种类
  • 眶内眶外的刺法
  • 眼针的选针
  • 眼针的练针
  • 眼针各种刺法
  • 眼针进针法
  • 眼针手法问题
  • 眼针起针问题
  •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 眼针注意事项
  • 针灸大成针法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杨氏针法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拔罐吸拔的方法
  •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 杨氏针法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金针赋针法 下针十四法 调气与运气法 飞经走气四法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下针十四法
  • 调气与运气法
  • 飞经走气四法
  •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烧山火、透天凉
  •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 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scalppoints”的缩写。

    (一)MS1额中线ézhōngxiàn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MS2额旁1线épángxiànⅠ(胸腔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刺法』: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三)MS3额旁2线épángxiànⅡ(胃区、肝胆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刺法』: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四)MS4额旁3线épángxiànⅢ(生殖区、肠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法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线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五)MS5顶中线Dǐngzhōngxiàn

    『部位』: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

    『刺法』: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

    (六)MS6顶颞前斜线DǐngnièQiánxiéxiàn(运动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刺法』:用长针由前神聪沿皮向曲鬓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长针由上点向曲鬓分段接力刺,行快速运针手法。

    (七)MS7顶颞后斜线DǐngnièHòuxiéxiàn(感觉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头鸣;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段,治疗对侧头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长针从百会穴刺入,向颞部曲鬓穴透刺,或用2寸长针从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后行快速捻针手法。

    (八)MS8顶旁1线DǐngpángxiànⅠ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4.5厘米),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明。

    『刺法』:从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九)MS9顶旁2线DǐngpángxiànⅡ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6.75厘米)。由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

    『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

    『刺法』:由正营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十)MS10颞前线Nièqiánxiàn

    『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偏正头痛,目外眦痛,耳鸣,痫症。

    『刺法』:由颔厌穴进针,沿皮刺入透悬厘穴,行快速捻针手法。

    (十一)MS11颞后线Nièhòuxiàn

    『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鬓发部疼痛。

    『刺法』:从率谷穴进针,沿皮向下透曲鬓穴,行快速捻针手法。

    (十二)MS12枕上正中线ZhěnshàngZhèngzhōngxiàn

    『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段。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症。

    『刺法』:从强间穴进针,向后沿皮刺至脑户,行快速捻针手法。

    (十三)MS13枕上旁线ZhěnshàngPángxiàn(视区)

    『部位』: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1.5厘米)起,向上引一直线,长4厘米。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

    『刺法』:由此线的下端进针,向上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十四)MS14枕下旁线ZhěnxiàPángxiàn(平衡区)

    『部位』:在后头部,枕外粗隆即督脉脑户穴外侧1.17寸(3.5厘米)向下引一垂直线,长1.33寸(4厘米)。

    『主治』:治疗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头项痛,眩晕。

    『刺法』:由此线的上端进针,向下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