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刺灸》 > 三棱针疗法
  • 皮肤针疗法
  •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难经针法 强调双手行针 补泻分清营卫 论述迎随与调气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合于四时
  • 强调双手行针
  • 补泻分清营卫
  • 论述迎随与调气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 针法合于四时
  • 内经针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拔罐操作方法
  • 施行补泻的依据
  •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得气和候气
  • 针刺补泻法
  • 拔罐注意事项
  •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芒针疗法 芒针针具 芒针治疗特点 芒针针刺方法 芒针适应范围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芒针针具
  • 芒针治疗特点
  • 芒针针刺方法
  • 芒针适应范围
  • 皮内针疗法
  •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疗法 火针针具 火针操作方法 火针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针具
  • 火针操作方法
  • 火针适应范围
  •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疗法 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操作方法 电针的选穴 脉冲电流的作用 电针适应范围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器的选择
  • 电针操作方法
  • 电针的选穴
  • 三棱针疗法
  • 脉冲电流的作用
  • 电针适应范围
  •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耳针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廓与耳穴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处方选穴原则 耳针操作程序 耳针刺激方法 耳针适应范围 耳针注意事项
  •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耳廓与耳穴
  •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 处方选穴原则
  • 耳针操作程序
  • 耳针刺激方法
  • 水针疗法
  • 耳针适应范围
  • 耳针注意事项
  • 毫针刺法 毫针持针法 毫针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行针手法 针刺得气 催气、守气、行气 针刺手法的轻重 留针法 出针法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毫针持针法
  • 毫针进针法
  •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 行针手法
  • 针刺得气
  • 催气、守气、行气
  • 针刺手法的轻重
  • 挑刺疗法
  • 留针法
  • 出针法
  •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一、晕针
  • 二、滞针
  • 三、弯针
  • 四、断针
  • 五、针后异常感
  •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 七、刺伤脑脊髓
  • 拔罐疗法 火罐的来源 火罐的种类 拔罐吸拔的方法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拔罐操作方法 拔罐注意事项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八、刺伤内脏
  •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头针疗法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焦氏头针 国际头针标准线 头针操作方法 头针适应范围 头针注意事项
  •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焦氏头针
  • 国际头针标准线
  • 火罐的来源
  • 头针操作方法
  • 头针适应范围
  • 头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腕踝针操作方法 腕踝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 腕踝针操作方法
  • 腕踝针注意事项
  • 眼针疗法 眼针取穴原则 眶内眶外的刺法 眼针的选针 眼针的练针 眼针各种刺法 眼针进针法 眼针手法问题 眼针起针问题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注意事项
  • 眼针取穴原则
  • 火罐的种类
  • 眶内眶外的刺法
  • 眼针的选针
  • 眼针的练针
  • 眼针各种刺法
  • 眼针进针法
  • 眼针手法问题
  • 眼针起针问题
  •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 眼针注意事项
  • 针灸大成针法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杨氏针法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拔罐吸拔的方法
  •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 杨氏针法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金针赋针法 下针十四法 调气与运气法 飞经走气四法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下针十四法
  • 调气与运气法
  • 飞经走气四法
  •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烧山火、透天凉
  •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 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是用于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刺络法。亦称为“刺血络”。

    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如《灵枢·九针论》谈到九针中的锋针主要就用于“泻热出血”。《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还提出了“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更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法,虽针具、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刺络放血法的范畴。《灵枢·血络论》还进一步阐明刺血法的应用范围,如血脉“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等,并指出有明显瘀血现象的才能“泻之万全”,可见古人对此法是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证明:此法具有开窍、泻热、活血、消肿的作用。

    三棱针针具

    三棱针一般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取法于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

    针具在使用前应先进行高压消毒。或放入70%—75%的酒精内浸泡20—30分钟。施针前局部皮肤用含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脱碘。

    三棱针针刺方法

    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三种。

    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然后消毒。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针刺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未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散刺法: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宛陈则除之”,去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泻血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0.5-1分深左右)即将针迅速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

    泻血法一般隔2~3天治疗一次,出血量较多的可间隔1~2周1次。

    三棱针适应范围

    三棱针刺络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证和经络瘀滞、疼痛等症均可应用。

    三棱针注意事项

    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点刺、散刺时,手法宜轻,宜浅,宜快。泻血法一般出血不宜过多,注意切勿刺伤深部大动脉。

    虚证,妇女产后及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