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刺灸》 > 挑刺疗法
  • 皮肤针疗法
  •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难经针法 强调双手行针 补泻分清营卫 论述迎随与调气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合于四时
  • 强调双手行针
  • 补泻分清营卫
  • 论述迎随与调气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 针法合于四时
  • 内经针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 施行补泻的依据 《官针》篇论刺法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针刺补泻的原则
  • 拔罐操作方法
  • 施行补泻的依据
  • 《官针》篇论刺法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得气和候气 针刺补泻法
  • 得气和候气
  • 针刺补泻法
  • 拔罐注意事项
  •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芒针疗法 芒针针具 芒针治疗特点 芒针针刺方法 芒针适应范围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芒针针具
  • 芒针治疗特点
  • 芒针针刺方法
  • 芒针适应范围
  • 皮内针疗法
  • 芒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疗法 火针针具 火针操作方法 火针适应范围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火针针具
  • 火针操作方法
  • 火针适应范围
  •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疗法 电针器的选择 电针操作方法 电针的选穴 脉冲电流的作用 电针适应范围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电针器的选择
  • 电针操作方法
  • 电针的选穴
  • 三棱针疗法
  • 脉冲电流的作用
  • 电针适应范围
  • 电针疗法注意事项
  • 耳针疗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廓与耳穴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处方选穴原则 耳针操作程序 耳针刺激方法 耳针适应范围 耳针注意事项
  •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耳廓与耳穴
  •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 处方选穴原则
  • 耳针操作程序
  • 耳针刺激方法
  • 水针疗法
  • 耳针适应范围
  • 耳针注意事项
  • 毫针刺法 毫针持针法 毫针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行针手法 针刺得气 催气、守气、行气 针刺手法的轻重 留针法 出针法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毫针持针法
  • 毫针进针法
  •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 行针手法
  • 针刺得气
  • 催气、守气、行气
  • 针刺手法的轻重
  • 挑刺疗法
  • 留针法
  • 出针法
  •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七、刺伤脑脊髓 八、刺伤内脏
  • 一、晕针
  • 二、滞针
  • 三、弯针
  • 四、断针
  • 五、针后异常感
  • 六、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 七、刺伤脑脊髓
  • 拔罐疗法 火罐的来源 火罐的种类 拔罐吸拔的方法 各种拔罐法的运用 拔罐操作方法 拔罐注意事项 怎样避免火罐烫伤 拔罐适应症、主穴、禁忌
  • 八、刺伤内脏
  •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穴位埋线器材和穴位选择
  •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
  • 穴位埋线注意事项
  • 穴位埋线术后反应
  • 头针疗法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焦氏头针 国际头针标准线 头针操作方法 头针适应范围 头针注意事项
  •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焦氏头针
  • 国际头针标准线
  • 火罐的来源
  • 头针操作方法
  • 头针适应范围
  • 头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腕踝针操作方法 腕踝针注意事项
  •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 腕踝针操作方法
  • 腕踝针注意事项
  • 眼针疗法 眼针取穴原则 眶内眶外的刺法 眼针的选针 眼针的练针 眼针各种刺法 眼针进针法 眼针手法问题 眼针起针问题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眼针注意事项
  • 眼针取穴原则
  • 火罐的种类
  • 眶内眶外的刺法
  • 眼针的选针
  • 眼针的练针
  • 眼针各种刺法
  • 眼针进针法
  • 眼针手法问题
  • 眼针起针问题
  • 眼针适应症及配穴治疗
  • 眼针注意事项
  • 针灸大成针法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杨氏针法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拔罐吸拔的方法
  •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 杨氏针法
  • 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 金针赋针法 下针十四法 调气与运气法 飞经走气四法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下针十四法
  • 调气与运气法
  • 飞经走气四法
  • 治病八法 烧山火、透天凉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 进气、留气与抽添法
  • 烧山火、透天凉
  •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 挑刺疗法

    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针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由我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临床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劳损、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瘫、颈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挑刺用具

    1、三棱针、圆利针、大号注射针头,亦可用牙科用的器械改制成锋利的三棱针样长约10厘米的挑治针,还可用眼科“角膜钩”改制成“钩状挑治针。”

    2、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胶布等。

    挑刺部位选择

    挑刺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以作出临床诊断,确定治则和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夹脊穴为主作定点挑治: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灵枢·背腧》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并提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时还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时所出现的“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阳性反应现象。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2.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腿痛多在腰骶关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治。

    3.以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这是运用“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的理论应用于挑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

    4.选反应点挑治: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退色。选点时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找点困难时,可用手磨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进行寻找。

    以上四种选穴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综合选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挑治。

    挑刺适应证和部位选择

    头痛、头晕、感冒、神经衰弱、结膜炎、热性病,可于颈项部、颞部选穴或选择敏感点;偏头痛、额神经痛、感冒、眼病、热性病,可于颈项部和颞部、额部选穴或敏感点;头晕、眼病、发热、小儿抽搐,可于项部、额部和眼区选穴或敏感点;眼病,于风池穴和眼区周围选穴和点。

    急性结膜炎、眼底或视网膜出血,可于耳郭后风池穴附近和眼区周围部选区敏感点;颈淋巴结结核,可于颈部选穴或选点。

    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于结喉附近及颈部选取敏感点;胸痛、肋间神经痛、感冒,可于任脉选穴或敏感点,亦可于相应背俞穴选穴或选点。

    热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神经痛、膀胱炎、月经不调,可循经选穴或按以痛为腧、脊髓神经分布、敏感点几种取穴原则综合取穴。

    上肢部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疾病,于颈椎部选穴选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方法相结合,选取部位或敏感点。下肢部的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等于腰骶部选穴或敏感点,亦可按以上四种选穴(点)方法结合应用。

    疳积,于鱼际部选穴或脾俞、肺俞部取穴;消化不良,选取四缝或脾俞、胃俞。

    挑刺方法

    挑刺部位确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刺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0.2-0.3cm皮肤,然后将针深入表皮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数根,以挑尽为止。术后用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也可先用0.5%盐酸普鲁卡因打一皮丘,用手术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将挑针刺入,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用刀割断。术后处置同上。

    挑刺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对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