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婴家秘》 > 胎疾
  • [明]万密,姚昌绶校注。
  • 浴儿法
  • 断脐法
  • 嗜儿法
  • 刮泡法
  • 通便法
  • 贴囟法
  • 牛黄法
  • 鞠养以防其疾四
  • 辨小儿寿夭
  • 辨小儿形色
  • 幼科发微赋
  • 辨小儿脉息
  • 辨小儿脉证治
  • 五脏证治总论 肝脏证治 心脏证治 脾脏证治 肺脏证治 肾脏证治
  • 肝脏证治
  • 心脏证治
  • 脾脏证治
  • 肺脏证治
  • 肾脏证治
  • 卷之二 胎疾 脐风证治 变蒸证治 急慢惊风 惊风总论 搐后余症 痫 惊风诸证
  • 胎疾
  • 卷之一 十三科 预养以培其元一 胎养以保其真二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鞠养以防其疾四 辨小儿寿夭 辨小儿形色 辨小儿脉息 辨小儿脉证治 五脏证治总论 肝脏证治 心脏证治 脾脏证治 肺脏证治 肾脏证治
  • 脐风证治
  • 变蒸证治
  • 急慢惊风
  • 惊风总论
  • 搐后余症
  • 惊风诸证
  • 卷之三 冶诸热证 调理脾胃 感冒四气 中湿 咳嗽喘各色证治 喘 诸疳 霍乱 呕吐 伤食证治 积聚证治 泄泻证治 痢疾证治
  • 冶诸热证 调理脾胃 感冒四气 中湿
  • 调理脾胃
  • 十三科 预养以培其元一 胎养以保其真二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鞠养以防其疾四
  • 感冒四气
  • 中湿
  • 咳嗽喘各色证治 喘 诸疳 霍乱 呕吐
  • 诸疳
  • 霍乱
  • 呕吐
  • 伤食证治
  • 积聚证治
  • 泄泻证治
  • 预养以培其元一
  • 痢疾证治
  • 卷之四 疟疾 肿病证治 腹胀 黄疸 腹痛 癖病 虫痛 癫疝 啼哭 夜啼 惊啼 诸汗 大小便病 治小便 治大便 小儿目病 治鼻 头病 面部
  • 疟疾
  • 肿病证治 腹胀 黄疸 腹痛
  • 腹胀
  • 黄疸
  • 腹痛
  • 癖病
  • 虫痛
  • 癫疝
  • 胎养以保其真二
  • 啼哭 夜啼 惊啼
  • 夜啼
  • 惊啼
  • 诸汗
  • 大小便病 治小便 治大便
  • 治小便
  • 治大便
  • 小儿目病
  • 治鼻
  • 头病
  •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 面部
  • 附录医案
  • 回气捷法
  • 拭口时法
  • 胎疾

    孩儿初生襁褓中,如苗秀实渐成童,

    四因内外能分辨,治不乖方大有功。

    幼科立方,古有定制。儿初生后病者,惟以膏丸化而服之。盖以变蒸未定,肠胃脆弱,恐不胜药,则立调治乳母之法。一岁之后,则有汤药与大人同,但剂小耳。

    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惊、病、虫、癖之属。惊用安神丸,内瘹用木香丸,虫用安虫丸①,癖用消癖丸。

    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伤乳食之属。初伤以胃苓丸和之,和之不去,以保和丸消之,消之不去,以脾积丸取之。量儿虚实,勿损胃气。

    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结核、虫疥、丹瘤之属。结核用家秘内消丸,虫疥用苦参丸,丹瘤用砭法。

    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伤风、风寒、伤暑、伤湿之属。风用泻青丸、防风惺惺散,寒用理中丸、藿香正气散,暑用凉惊丸、黄连香薷饮,湿用胃苓、天水五苓散。

    ①安字下原脱“虫丸”,据忠信堂本补。

    ②莫:原作“若”,据忠信堂本改。

    胎疾初生治较难,幼科证治莫②空谈,

    丹溪妙论如绳墨,家秘书中次第看。

    小儿胎病有不必治,有不可治者。尝观《内经》巅疾之文、东垣红丝瘤之论,则儿疾之生于父母者,似乎不必治矣。一腊之脐风不治,百晬之痰咳难医,未三月而惊搐者凶,恰一月而丹瘤者死,又不可治者也。

    今幼科有胎热、胎寒、胎肥、胎瘦、胎惊、胎黄之论,证治虽详,岂小儿常服之药也?况寒热者,胎胚之余毒也,肥怯者,父母之赋予也,非惟不可冶,亦且不必治矣。惟丹溪论治胎毒者,只调治乳母,其法诚幼科之绳欤。

    胎寒者,母娠时多热病,乃服寒凉之药,令儿受之。生后昏昏多睡,间或吮乳泻白,此其候也。或百日之内,忽病战慄,口冷,手卷曲不伸,手亦握掌,腹痛,昼夜啼哭不止,此生后受寒得之,亦名胎毒。宜服温补之剂,当归散主之。乳母宜服酿乳当归散。

    当归散:治小儿胎中受寒,生下再感外风,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腹痛盘肠内痛。

    归尾(酒洗)、黄芪(蜜炙)、人参、细辛、龙骨、桂心、赤芍、甘草(炙),各半分。

    为细末,母服一宇,以乳调下。

    酿乳当归散:乳母服之。

    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香附、炙甘草,各等分。桂心(煨姜),各减半。

    [口父]咀,水煎,食后服。少顷,捏去宿乳,与儿吮之。

    胎热者,母娠时喜食辛热煎炒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辉,使儿受之。生后目闭面赤,眼胞浮肿,常以身努,呢呢作声,或时啼叫,或时惊烦,遍身壮热,小便黄涩,此胎热也。若不早治,则丹瘤疮疖由此生。宜用净黄连、炙甘草(各等分)为末,入朱砂(减半)和匀,生蜜调成剂,每取豆许大,纳儿口中,令其咽下。乳母宜服酿乳赤芍散。

    酿乳赤芍散:生地黄(酒洗)、黄芩、川芎、当归、木通(酒洗)、炙甘草、赤芍、夭花粉、连翘,各等分。

    [口父]咀,加淡竹叶水煎,食后服。令乳母捏去宿乳,亦须少与儿吮之。

    胎惊者,母娠时曾因惊悸,气传于子,子受之,生后频频发惊,此胎痫也,不可治,治之无功。如因有热发搐者,必先啼哭,亦名胎惊,用灯心汤下东垣安神丸,效。搐不止者,此真搐也,勿治。

    又方:治小儿胎中受惊,生未满月而惊啼。用牛黄、朱砂、麝香,少许。

    研细,取猪乳调稀,纳入口中。

    又用:全蝎,一枚,以生薄荷叶裹之。线扎定,火上炙焦,为末,分四服,入朱砂、麝香少许,麦冬汤调下。

    胎黄者,儿生下,面目身尽黄者,亦胎热也,治法同。

    胎肥者,儿生下,遍身肌肥,肉如血色红,满月以后渐渐羸瘦。

    胎怯者,儿生下目无晶光,面无华彩,身无血色。此二症者,乃胎禀不足之病,宜服地黄丸(方见前)。

    又用浴体法:

    天麻,二钱。蝎梢,五分。朱砂,五分。白矾、青黛,各三钱。麝香,一宇。乌梢蛇肉,酒洗焙干,三钱。

    同研末,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并叶五六片,同煮十沸,去渣,温热浴之。勿沐背。

    小儿初生,遍身无皮,俱是赤肉,用白果粉遍身掺上,候生皮乃止。

    小儿初生如鱼泡,又如水晶,破则水流,用密陀僧研极细擦之。

    小儿胎疾,有胎禀不足,并宜地黄丸。有胎毒者,如胎热法。所谓胎禀不足者,各随五脏论之。如语迟,心气不足也,心主言;行迟者,肝气不足也,肝主筋;齿发不生者,肾气不足也,发者血之余,肾主血,齿者骨之余,肾主骨;吐泻频并者,脾胃之气不足也,脾胃为水谷之府;啼声短小者,肺气不足也,肺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