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婴家秘》 > 肾脏证治
  • [明]万密,姚昌绶校注。
  • 浴儿法
  • 断脐法
  • 嗜儿法
  • 刮泡法
  • 通便法
  • 贴囟法
  • 牛黄法
  • 鞠养以防其疾四
  • 辨小儿寿夭
  • 辨小儿形色
  • 幼科发微赋
  • 辨小儿脉息
  • 辨小儿脉证治
  • 五脏证治总论 肝脏证治 心脏证治 脾脏证治 肺脏证治 肾脏证治
  • 肝脏证治
  • 心脏证治
  • 脾脏证治
  • 肺脏证治
  • 肾脏证治
  • 卷之二 胎疾 脐风证治 变蒸证治 急慢惊风 惊风总论 搐后余症 痫 惊风诸证
  • 胎疾
  • 卷之一 十三科 预养以培其元一 胎养以保其真二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鞠养以防其疾四 辨小儿寿夭 辨小儿形色 辨小儿脉息 辨小儿脉证治 五脏证治总论 肝脏证治 心脏证治 脾脏证治 肺脏证治 肾脏证治
  • 脐风证治
  • 变蒸证治
  • 急慢惊风
  • 惊风总论
  • 搐后余症
  • 惊风诸证
  • 卷之三 冶诸热证 调理脾胃 感冒四气 中湿 咳嗽喘各色证治 喘 诸疳 霍乱 呕吐 伤食证治 积聚证治 泄泻证治 痢疾证治
  • 冶诸热证 调理脾胃 感冒四气 中湿
  • 调理脾胃
  • 十三科 预养以培其元一 胎养以保其真二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鞠养以防其疾四
  • 感冒四气
  • 中湿
  • 咳嗽喘各色证治 喘 诸疳 霍乱 呕吐
  • 诸疳
  • 霍乱
  • 呕吐
  • 伤食证治
  • 积聚证治
  • 泄泻证治
  • 预养以培其元一
  • 痢疾证治
  • 卷之四 疟疾 肿病证治 腹胀 黄疸 腹痛 癖病 虫痛 癫疝 啼哭 夜啼 惊啼 诸汗 大小便病 治小便 治大便 小儿目病 治鼻 头病 面部
  • 疟疾
  • 肿病证治 腹胀 黄疸 腹痛
  • 腹胀
  • 黄疸
  • 腹痛
  • 癖病
  • 虫痛
  • 癫疝
  • 胎养以保其真二
  • 啼哭 夜啼 惊啼
  • 夜啼
  • 惊啼
  • 诸汗
  • 大小便病 治小便 治大便
  • 治小便
  • 治大便
  • 小儿目病
  • 治鼻
  • 头病
  • 蓐养以防其变三 回气捷法 拭口时法 浴儿法 断脐法 嗜儿法 刮泡法 通便法 贴囟法 牛黄法
  • 面部
  • 附录医案
  • 回气捷法
  • 拭口时法
  • 肾脏证治

    天一真精聚命门,人无天脉水无根,

    内行骨髓宜坚固,一水难胜二火焚。

    肾属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也。人之有肾,犹⑧木之有根。其脉在尺,肾之虚实,以尺脉候之。命门在肾之间,为元气聚会之处,儿之强弱寿夭,尤系于斯,全主实无虚也。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下坠而缩身。肾水阴也,肾虚则目⑨畏明。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色[白光]白,此皆难养。或有因病而致,非肾虚也,此属病之证也。肾主骨,肾虚者,骨髓不满也,儿必畏寒,多为五软之病。尻骨不成,则不能坐;髌骨不成,则不能行。齿乃骨之余,骨不余,则齿生迟。肾之液为血,发乃血之余,肾虚则发稀不黑。肾之窍在耳,肾虚则耳薄,热则耳中出脓。肾主齿,热则生疳,即走马疳也。

    肾开窍于二阴,肾热则大小便不通,肾冷则小便下如米泔。二火者,乃君相火也。经曰:一水不胜二火者,正此谓也。

    ⑧犹:原作“由”,据忠信堂本改。

    ⑨目:原作“月”,据忠信堂本改。

    阴常不足肾常虚,筋骨难成貌必癯,

    钱氏立方惟有补,经云疮疹泻其余。

    水为阴,火为阳,一水不胜二火,此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之本虚也明矣,故钱氏只用补肾地黄丸一方。不敢泻者,因无实证也。或谓痘疹,肾不可实,当泻之。此言甚谬。盖肾主液,痘中之血化为水,水化为脓,皆肾之津液所化也。若无肾水,则疮枯黑而死矣,岂可泻之。痘疹曰归肾者,盖疮疹之毒,内发于骨骼,外发于皮毛者为顺,变黑复陷入于骨骼之中,故为害。此顺之为害也,乃火旺水衰之病。钱氏以百样丸、牛李膏治黑陷者,以泻肾中之邪、非肾中之真阴也。详见痘疹心要。

    涌热大便不通者,宜以猪胆汁导之。猪者,水畜也。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泻其膀胱腑也。东垣滋阴丸以泻肾火。如肾病久,身下窜,目中如见鬼状,或骨萎弱,卧不能起,或二便遗失,皆肾败之候,不治。

    钱氏地黄丸:治肝疳白膜遮睛,泻血失音,身瘦,疮疹。又治肾怯不言,解颅,小儿长大不能行者。专服即效。

    熟地黃(酒洗,焙干)、山茱萸、干山药,各四两。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三两①。

    ①三两:原作“三钱”,据忠信堂本改。

    蜜丸,如梧桐子大,三岁以下儿二丸至三丸,空心温水化下。

    活幼补肾地黄丸:治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囟大头缝不全,体瘦语迟,行步多艰,齿生缓者。

    干山药(去黑皮)、山茱萸(酒浸,去核)、熟地(酒洗,焙),各五钱。鹿茸(酒洗,炙)、牛膝(酒洗),各四两。牡丹皮(去心)、白茯苓(去皮)、泽泻,各二两。

    一方不用鹿茸,有川续断,酒洗,四钱,蜜丸如上法。

    五苓散:治伤寒中渴②,烦躁小便不利而渴,或霍乱吐泻不止。

    泽泻,一两五钱。白术、赤茯苓、猪苓,各一两。肉桂,半两。

    为末,每服二钱③,或白汤或清米饮任服。

    ②渴:疑为“风”之误。

    ③二钱:万达本无剂量,据忠信堂本补。

    东垣曰:五苓散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夫太阳高则汗而发之,下则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邪从膀胱出也。其肾燥,膀胱热。小便不利,此药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利,亦宜此药下之。当服不服,则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阳明燥之,伐胃发黄,此太阳入本失下也。

    东垣滋阴丸:治肾热,小便不利。

    黄柏,三两。知母,二两,肉桂,一两半。

    热水为丸,每服食前沸汤下。

    本脏自病论精神,补泻分明有定方

    若是相传作兼病,更宜通变五提纲。

    按《难经》有五邪之论,论本脏自病者为正邪,自前来者为实邪,自后来者为虚邪,自所胜来者为微邪,自所不胜来者为贼邪,此以五行生克之理论之也。钱氏所论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此皆本脏自病者,谓之正邪,故立五补六泻之方以主之。洁古先生乃取《难经》之言,以明五脏传变之证,补钱氏之所未及者,其法始备。故风伤肝,热伤心,湿伤肺,寒伤肾,饮食劳倦则伤脾,此五脏自受之邪,为本病也。如肝主风,其中风者,本病也,谓之正邪;由伤热得之,乃心乘肝,自前来者为实邪;由伤湿得之,乃肺承①肝,自所不胜来者为贼邪;由伤寒得之,乃肾乘肝,自后来者为虚邪;由饮食劳倦得之,乃脾乘肝,自所胜来者为微邪。余脏仿此。(语见四十九难)。洁古论其治五脏之法,如肝脏自病者,只治其肝,宜泻青丸。若心乘肝者,宜以导赤、泻心,实则泻其子也。肾伤肝者,宜以姜附四逆汤补肾,虚则补其母也。肺传肝者,宜以泻白散泻肺,地黄丸补肝,先补而后泻也。脾乘肝者,宜调元汤以益脾制肝。余仿此推之。其余方法不必拘定,以意②会而通之可也。是皆治其初得之病也。

    又得一脏之病而传别脏者,谓之兼证,当视标本之缓急而治之。先见病谓之本,后见病谓之标,急如大小便不通,或吐泻不止,或咽喉肿痛,饮食不入,或心腹急痛之类,虽后得之,当先治之,故曰急则治其标也。如无急证,只从先得之病治之,以后病之药,随其证而治加之,所谓缓则治其本也。

    大抵婴儿脾病多,只因乳食欠调和,

    知他脏病须调胃,若到成疳受折磨。

    胃主纳谷,脾主消谷。饥则伤胃,饱则伤脾。小儿之病,多过于饱也,或母有气实形壮者,其乳必多,求儿不哭,纵乳饮之,定乃伤于乳也。母之气弱形瘦者,其乳必少,恐子之哭,必取谷肉耙果之类,嚼而哺之,不饱不止,定乃伤于食也。故小儿之病,胃③最多也。五脏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也。胃者,中和之气也,非若五性④之偏也。如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其胃也,胃气若伤,则不食而瘦,或善食而瘦,疳病成矣,不可治。经曰:全谷则昌,绝谷则亡。诚医科之龟鉴也

    ①承:忠信堂本为“乘”。

    ②定字下原脱“以意”,据忠信堂本补。

    ③胃:忠信堂本为“胃脾”。

    ④性:原作“脏”,据忠信堂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