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学》 > 三、气血同病辩证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二、局部望诊
  • 三、望舌
  • 四、望排出物
  • 五、望小儿指纹
  •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 一、听声音
  • 二、嗅气味
  •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 一、问一般项目
  • 二、问主诉和病史
  •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 三、问现在症状
  •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 (-)脉象形成的原理
  •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 (三)诊脉的部位
  •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五)正常脉象
  • (六)病理性脉象
  • (七)诊小儿脉
  •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 二、按诊
  • 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第三节 虚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一、表证
  • 二、里证
  • [附]半表半里证
  •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 一、诊断学原理
  • 一、寒证
  • 二、热证
  •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 第三节 虚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 一、虚证
  • 二、实证
  •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 二、诊断学原则
  •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 一、阴证和阳证
  •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 三、亡阴与亡阳
  • 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的传变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七节 三焦辩证
  •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 一、六淫、疫疠证候
  • 二、七情证候
  • 三、饮食、劳逸证候
  •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四、外伤证候
  •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 一、气病辩证
  • 二、血病辨证
  • 三、气血同病辩证
  • 四、津液病辨证
  •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 一、肝与胆病辨证
  •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 三、脾与胃病辨证
  •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 六、脏腑兼病辨证
  •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 一、十二经脉病证
  • 二、奇经八脉病证
  •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的传变
  •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 二、六经病的传变
  •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 第七节 三焦辩证
  •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 第一节 诊断 一、证候诊断 二、疾病诊断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第二节 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第一节 诊断 一、证候诊断 二、疾病诊断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 一、证候诊断
  • 二、疾病诊断
  •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 第二节 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 一、整体望诊
  •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三、气血同病辩证

    气血同病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二)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表现为辩证要点。面色谈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三)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与血虚的征候共见为辨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

    (四)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液离经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五)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辨证要点。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先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