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学》 >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二、局部望诊
  • 三、望舌
  • 四、望排出物
  • 五、望小儿指纹
  •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 一、听声音
  • 二、嗅气味
  •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 一、问一般项目
  • 二、问主诉和病史
  •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 三、问现在症状
  •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 (-)脉象形成的原理
  •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 (三)诊脉的部位
  •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五)正常脉象
  • (六)病理性脉象
  • (七)诊小儿脉
  •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 二、按诊
  • 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第三节 虚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一、表证
  • 二、里证
  • [附]半表半里证
  •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 一、诊断学原理
  • 一、寒证
  • 二、热证
  •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 第三节 虚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 一、虚证
  • 二、实证
  •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 二、诊断学原则
  •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 一、阴证和阳证
  •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 三、亡阴与亡阳
  • 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的传变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七节 三焦辩证
  •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 一、六淫、疫疠证候
  • 二、七情证候
  • 三、饮食、劳逸证候
  •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四、外伤证候
  •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 一、气病辩证
  • 二、血病辨证
  • 三、气血同病辩证
  • 四、津液病辨证
  •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 一、肝与胆病辨证
  •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 三、脾与胃病辨证
  •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 六、脏腑兼病辨证
  •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 一、十二经脉病证
  • 二、奇经八脉病证
  •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的传变
  •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 二、六经病的传变
  •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 第七节 三焦辩证
  •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 第一节 诊断 一、证候诊断 二、疾病诊断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第二节 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第一节 诊断 一、证候诊断 二、疾病诊断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 一、证候诊断
  • 二、疾病诊断
  •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 第二节 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 一、整体望诊
  •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1。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则病也。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病退向愈,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