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学》 > 二、问主诉和病史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二、局部望诊
  • 三、望舌
  • 四、望排出物
  • 五、望小儿指纹
  •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 一、听声音
  • 二、嗅气味
  •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 一、问一般项目
  • 二、问主诉和病史
  •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 三、问现在症状
  •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 (-)脉象形成的原理
  •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 (三)诊脉的部位
  •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 (五)正常脉象
  • (六)病理性脉象
  • (七)诊小儿脉
  •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 二、按诊
  • 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第三节 虚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 第一节 表里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一、表证
  • 二、里证
  • [附]半表半里证
  •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 第二节 寒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 一、诊断学原理
  • 一、寒证
  • 二、热证
  •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 第三节 虚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 一、虚证
  • 二、实证
  •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 二、诊断学原则
  •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 第四节 阴阳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 一、阴证和阳证
  •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 三、亡阴与亡阳
  • 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的传变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七节 三焦辩证
  •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二、七情证候 三、饮食、劳逸证候 四、外伤证候
  • 一、六淫、疫疠证候
  • 二、七情证候
  • 三、饮食、劳逸证候
  •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四、外伤证候
  •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 一、气病辩证
  • 二、血病辨证
  • 三、气血同病辩证
  • 四、津液病辨证
  •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 一、肝与胆病辨证
  •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 三、脾与胃病辨证
  •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 六、脏腑兼病辨证
  •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 一、十二经脉病证
  • 二、奇经八脉病证
  • 第五节 六经辩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的传变
  •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 二、六经病的传变
  •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 第七节 三焦辩证
  •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 第一节 诊断 一、证候诊断 二、疾病诊断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第二节 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第一节 诊断 一、证候诊断 二、疾病诊断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 一、证候诊断
  • 二、疾病诊断
  • 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 第二节 病案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 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
  • 一、整体望诊
  •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一)主诉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陈述其感受最明显或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及其持续的时间。主诉通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准确的主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大致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并为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提供重要线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主诉包括不同时间出现的几个症状时,则应按其症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一般主诉所包含的症状只能是一个或两三个,不能过多。记录主诉时,文字要准确、简洁明了,不能繁锁、笼统、含糊其词;不能使用正式病名做为主诉;不能记录疾病演变过程。

    (二)现病史

    现病史包括:疾病(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之初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察治疗的全部过程,以及就诊时的全部自觉症状。

    起病情况:要询问起病的环境与时间,自觉有否明显的起病原因或诱因,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起病的轻重缓急,疾病初起的症状及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程度等。

    病情演变过程:要按时间顺序询问从起病到就诊时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情况,症状的性质、部位、程度有无明显变化,其变化有无规律性,影响变化的原因或诱因是否存在,病情演变有无规律性,其总的趋势如何?

    诊察治疗过程:要询问起病之初到就诊前的整个过程中所作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疾病初起曾到何处就医?作过何种检查?检查结果如何?诊为何病?作何治疗?服用何药物,以及剂量、用法、时间、效果如何?有否出现其它不良反应等。以上都应重点扼要地加以记录。

    现在症状:要询问这次就诊的全部自觉症状,这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将另列于后详述。

    现病史,是整个疾病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现病史,可以帮助医生分析病情,摸索疾病的规律,为确定诊断提供依据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问发病时间,往往可以判断目前疾病的

    性质是属表还是属里,是属实,还是属虚。问发病原因或诱因,常可推测致病的病因与疾病的性质,如寒热湿燥等。有传染病接触史,常可为某些传染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如白喉、麻诊、痢疾等。问清疾病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邪正斗争的情况。对机体正气的盛衰、预后的良恶等情况作出初步的判断。问清疾病的诊察治疗过程,可为目前疾病诊断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供线索,也是决定治疗的重要参考。

    (三)既往、生活、家族史

    1.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既往健康状况,曾患过何种主要疾病(不包括主诉中所陈述的疾病),其诊治的主要情况,现在是否痊愈,或留有何种后遗症,是否患过传染病。有无药物或其它过敏史。对小儿还应注意询问既往预防接种情况。既往的健康与患病情况常常与现患疾病有一定的联系,可作为诊断现有疾病的参考。

    2.生活史

    生活史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工作情况等。生活经历,应询问出生地、居住地及时间较长的生活地区,尤其是注意有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的地区。还应询问精神状况如何,是否受到过较大精神刺激。并问其生活习惯,饮食嗜好,有无烟酒等其它嗜好。妇女应询问月经及生育史。工作劳逸,应询问劳动性质、强度、作息时间是否正常等。

    生活史中的生活经历、习惯、工作情况等社会因素对病人的疾病都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分析这些情况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依据。饮食的嗜欲,常可导致脏气的偏胜偏衰。精神状态的变化,常常是引起某些情志病的原因。过劳易伤肾,久逸易伤脾,起居失常,多扰动于心而出现各自的疾病反应。

    3.家族病史

    家族病史,是指患者直系亲属或者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亲属的患病情况,有否传染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许多传染病的发生与生活密切接触有关,如肺痨病等。有些遗传性疾病则与血缘关系密切,如杨梅性病等。或近血缘结婚,而出现的体质衰弱、精神迟呆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