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林改错》 > 脑髓说
  • 简介
  •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
  • 刺猬皮散
  • 小茴香酒
  • 痹症有瘀血说 身痛逐瘀汤 磠砂丸 癫狂梦醒汤 龙马自来丹 黄耆赤风汤 黄耆防风汤 黄耆甘草汤 木耳散 玉龙膏(即胜玉膏)
  • 身痛逐瘀汤
  • 磠砂丸
  • 癫狂梦醒汤
  • 龙马自来丹
  • 黄耆赤风汤
  • 黄耆防风汤
  • 黄耆甘草汤
  • 脑髓说
  • 木耳散
  • 玉龙膏(即胜玉膏)
  •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
  • 气血合脉说
  • 心无血说
  • 方叙
  •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 头发脱落 糟鼻子 耳聋年久 白癜风 紫癜风 紫印脸 青记脸如墨 牙疳 出气臭 妇人干劳 男子劳病 交节病作 小儿疳症 通窍活血汤 加味止痛没药散 通气散
  • 头发脱落
  • 糟鼻子
  • 耳聋年久
  • 白癜风
  • 张序
  • 紫癜风
  • 紫印脸
  • 青记脸如墨
  • 牙疳
  • 出气臭
  • 妇人干劳
  • 男子劳病
  • 交节病作
  • 小儿疳症
  • 通窍活血汤
  • 刘序
  • 加味止痛没药散
  • 通气散
  • 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 头痛 胸疼 胸不任物 胸任重物 天亮出汗 食自胸右下 心里热(名曰灯笼病) 瞀闷 急躁 衣睡梦多 呃逆(俗名打咯忒) 饮水即呛 不眠 小儿夜啼 心跳心忙 夜不安 俗言肝气病 干呕 晚发一阵热 血府逐瘀汤
  • 头痛
  • 胸疼
  • 胸不任物
  • 胸任重物
  • 天亮出汗
  • 食自胸右下
  • 心里热(名曰灯笼病)
  • 知非子序
  • 瞀闷
  • 急躁
  • 衣睡梦多
  • 呃逆(俗名打咯忒)
  • 饮水即呛
  • 不眠
  • 小儿夜啼
  • 心跳心忙
  • 夜不安
  • 俗言肝气病
  • 自序
  • 干呕
  • 晚发一阵热
  • 血府逐瘀汤
  • 隔下逐瘀汤所治症目 积块 小儿痞块 痛不移处 卧则腹坠 肾泻 久泻 隔下逐瘀汤
  • 积块
  • 小儿痞块
  • 痛不移处
  • 卧则腹坠
  • 肾泻
  • 久泻
  • 隔下逐瘀汤
  • 半身不遂论叙 半身不遂论 半身不遂辨 半身不遂本源 口眼歪斜辨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 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辨语言蹇涩非痰人 辨口噤咬牙 记未病以前之形状 论小儿半身不遂
  • 半身不遂论
  • 半身不遂辨
  • 半身不遂本源
  • 口眼歪斜辨
  •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
  • 辨大便干燥非风火
  • 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 辨语言蹇涩非痰人
  • 辨口噤咬牙
  • 记未病以前之形状
  • 论小儿半身不遂
  • 瘫痿论 补阳还五汤
  • 补阳还五汤
  • 瘟毒吐泻转筋说 解毒活血汤 急救回阳汤
  • 解毒活血汤
  • 急救回阳汤
  • 论抽风不是风 可保立苏汤
  • 亲见改正脏腑图
  • 可保立苏汤
  • 论痘非胎毒 论痘浆不是血化 论出痘饮水即呛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通经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 止泻调中汤 保元化滞汤 助阳止痒汤 足卫和荣汤
  • 论痘浆不是血化
  • 论出痘饮水即呛
  • 论七、八天痘疮作痒
  • 通经逐瘀汤
  • 会厌逐瘀汤
  • 止泻调中汤
  • 保元化滞汤
  • 助阳止痒汤
  •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 足卫和荣汤
  • 少腹逐瘀汤说 少腹逐瘀汤
  • 少腹逐瘀汤
  • 怀胎说 古开骨散 古没竭散 黄耆桃红汤 古下瘀血汤 抽葫芦酒 蜜葱猪胆汤 刺猬皮散 小茴香酒
  • 古开骨散
  • 古没竭散
  • 黄耆桃红汤
  • 古下瘀血汤
  • 抽葫芦酒
  • 蜜葱猪胆汤
  • 脑髓说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一段,本不当说,纵然能说,必不能行,欲不说,有许多病,人不知源始,至此又不得不说。不但医书论病,言灵机发放心,即儒家谈道德言性理,亦未有不言灵机在心者,因始创之人,不知心在胸中,所辨何事?不知咽喉两傍,有气管两根,行至肺管前,归并一恨,入心,由心左转出,过肺入脊,名曰卫总管,前通气府、精道,后通脊,上通两肩,中通两肾,下通两腿,此管乃存元气与津液之所,气之出入,由心所过,心乃出入气之道路,何能生灵机、贮记性?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们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瞳人白色,是脑汁下注,名曰脑汁入目。鼻通干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脑受风热,脑汁从鼻流出,涕浊气臭,名曰脑漏。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囱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囱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囱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金正希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讱庵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

    试看痫症,俗名羊羔风,即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抽时正是活人死脑袋,活人者,腹中有气,四肢抽搐;死脑袋者,脑髓无气,耳聋、眼天吊如死。有先喊一声而后抽者,因脑先无气,胸中气不知出入,暴向外出也。正抽时,胸中有漉漉之声者,因津液在气管,脑无灵机之气,使津液吐咽,津液逗留在气管,故有此声。抽后头疼昏睡者,气虽转入于脑,尚未足也。小儿久病后元气虚抽风,大人暴得气厥,皆是脑中无气,故病人毫无知识。以此参考,岂不是灵机在脑之证据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