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圣济总录》 > 针灸
  • 宋·徽宗
  • 己巳岁图
  • 熨引
  • 肾虚齿风痛
  • 齿风肿痛
  • 齿龈肿
  • 风疳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齿间出血 齿龈宣露 齿龋 牙齿动摇 牙齿黄黑 牙齿不生 牙齿挺出 揩齿
  • 齿间出血
  • 齿龈宣露
  • 齿龋
  • 牙齿动摇
  • 牙齿黄黑
  • 按摩
  • 牙齿不生
  • 牙齿挺出
  • 揩齿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咽喉统论 咽喉闭塞不通 喉痹 马喉痹 咽喉肿痛
  • 咽喉统论
  • 咽喉闭塞不通
  • 喉痹
  • 马喉痹
  • 咽喉肿痛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喉中生谷贼 咽喉肿痛语声不出 咽喉卒肿痛 咽喉生痈 咽喉生疮 悬痈肿 尸咽喉 狗咽
  • 导引
  • 喉中生谷贼
  • 咽喉肿痛语声不出
  • 咽喉卒肿痛
  • 咽喉生痈
  • 咽喉生疮
  • 悬痈肿
  • 尸咽喉
  • 狗咽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咽喉中如有物妨闷 咽干 喉咽诸疾 骨鲠 误吞诸物
  • 咽喉中如有物妨闷
  • 咽干
  • 喉咽诸疾
  • 骨鲠
  • 误吞诸物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诸瘿统论 气瘿 瘿病咽喉噎塞 五瘿 瘤
  • 诸瘿统论
  • 气瘿
  • 瘿病咽喉噎塞
  • 五瘿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瘰统论 瘰结核 风毒瓦斯毒热毒瘰 瘰寒热 瘰有脓 瘰久不瘥
  • 瘰统论
  • 瘰结核
  • 风毒瓦斯毒热毒瘰
  • 瘰寒热
  • 瘰有脓
  • 瘰久不瘥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诸瘰? 诸?
  • 诸瘰?
  • 诸?
  • 砭石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痈疽统论 石痈 附骨痈 痈内虚 久痈 乳痈
  • 痈疽统论
  • 石痈
  • 附骨痈
  • 痈内虚
  • 久痈
  • 乳痈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肠痈 胃脘痈 缓疽 石疽 附骨疽 风疽 甲疽 瘭疽
  • 肠痈
  • 胃脘痈
  • 卷第五·诸风门 诸风统论 中风 肝中风 心中风 脾中风 肺中风 肾中风
  • 缓疽
  • 石疽
  • 附骨疽
  • 风疽
  • 甲疽
  • 瘭疽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痈疽溃后蚀恶肉 痈疽大小便不通 诸痈疽托里法 痈疽等疮内消法 一切痈疽诸疮膏药
  • 痈疽溃后蚀恶肉
  • 痈疽大小便不通
  • 诸痈疽托里法
  • 诸风统论
  • 痈疽等疮内消法
  • 一切痈疽诸疮膏药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痈疽发脑统论 发脑 发背 痈疽发背发渴 痈疽发背作寒热 发背溃后
  • 痈疽发脑统论
  • 发脑
  • 发背
  • 痈疽发背发渴
  • 痈疽发背作寒热
  • 发背溃后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诸疮 诸恶疮 反花疮
  • 中风
  • 诸疮
  • 诸恶疮
  • 反花疮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浸淫疮 下注疮 诸疮水毒肿 冷疮 热疮 月蚀疮
  • 浸淫疮
  • 下注疮
  • 诸疮水毒肿
  • 冷疮
  • 热疮
  • 月蚀疮
  • 肝中风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冻烂肿疮 ?疮 漆疮 汤火疮
  • 冻烂肿疮
  • ?疮
  • 漆疮
  • 汤火疮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灸疮 诸疮生肌肉 ?疮 热肿 毒肿 结阳
  • 灸疮
  • 诸疮生肌肉
  • 热肿
  • 庚午岁图
  • 心中风
  • 毒肿
  • 结阳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气肿 风肿 疔肿 诸疥
  • 气肿
  • 风肿
  • 疔肿
  • 诸疥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诸癣 代指
  • 诸癣
  • 代指
  • 脾中风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诸丹毒 痱疮 肉刺 恶脉 追蚀一切疮肿
  • 诸丹毒
  • 痱疮
  • 肉刺
  • 恶脉
  • 追蚀一切疮肿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金疮统论 金疮血不止 金刃伤中筋骨 金疮烦闷及发渴 金疮中风水及痉 金刃肠出
  • 金疮统论
  • 金疮血不止
  • 金刃伤中筋骨
  • 肺中风
  • 金疮烦闷及发渴
  • 金疮中风水及痉
  • 金刃肠出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毒箭所伤 箭镞金刃入肉 狐尿刺 恶刺 竹木刺伤肌肉不出
  • 毒箭所伤
  • 箭镞金刃入肉
  • 狐尿刺
  • 恶刺
  • 竹木刺伤肌肉不出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痔统论 诸痔 牡痔 牝痔
  • 肾中风
  • 痔统论
  • 诸痔
  • 牡痔
  • 牝痔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脉痔 血痔 肠痔 气痔
  • 脉痔
  • 血痔
  • 肠痔
  • 气痔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久痔 痔? 痔疼痛不可忍 肠风下血
  • 卷第六·诸风门 急风 卒中风 风 风口噤 风口 破伤风
  • 久痔
  • 痔?
  • 痔疼痛不可忍
  • 肠风下血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伤折统论 从高坠下伤损肿痛 伤折恶血不散 筋骨伤折疼痛 伤折腹中瘀血 伤折风肿
  • 伤折统论
  • 从高坠下伤损肿痛
  • 伤折恶血不散
  • 筋骨伤折疼痛
  • 伤折腹中瘀血
  • 急风
  • 伤折风肿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打扑损伤 腕折 倒仆蹴损 被伤绝筋 伤堕致损吐唾出血 伤损止痛生肌 头伤脑髓出 诸伤折淋熨贴并膏药 诸骨蹉跌
  • 打扑损伤
  • 腕折
  • 倒仆蹴损
  • 被伤绝筋
  • 伤堕致损吐唾出血
  • 伤损止痛生肌
  • 头伤脑髓出
  • 诸伤折淋熨贴并膏药
  • 卒中风
  • 诸骨蹉跌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杂疗统论 中药毒 食毒 食诸菜蕈菌中毒 饮酒中毒及大醉不解 服药过剂
  • 杂疗统论
  • 中药毒
  • 食毒
  • 食诸菜蕈菌中毒
  • 饮酒中毒及大醉不解
  • 服药过剂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食牛马猪犬鱼蟹中毒 解金银铜铁石毒 蛊毒
  • 食牛马猪犬鱼蟹中毒
  • 解金银铜铁石毒
  • 蛊毒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马汗入疮 犬啮伤 诸虫啮 诸蛇螫 蝎螫
  • 马汗入疮
  • 犬啮伤
  • 诸虫啮
  • 诸蛇螫
  • 蝎螫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蜂螫 蜘蛛蜈蚣伤 蠼尿疮 中水毒 射工中人疮 溺水死 自缢欲死 辨自缢死解绳法 辨自缢死心下尚微温虽久犹可活法
  • 蜂螫
  • 风口噤
  • 蜘蛛蜈蚣伤
  • 蠼尿疮
  • 中水毒
  • 射工中人疮
  • 溺水死
  • 自缢欲死
  • 辨自缢死解绳法
  • 辨自缢死心下尚微温虽久犹可活法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妇人血风统论 妇人血风劳气 妇人血风走注 妇人风虚劳冷 妇人中风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 妇人中风偏枯 妇人风邪惊悸
  • 妇人血风统论
  • 风口
  • 妇人血风劳气
  • 妇人血风走注
  • 妇人风虚劳冷
  • 妇人中风
  •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
  • 妇人中风偏枯
  • 妇人风邪惊悸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血气统论 妇人月水不利 妇人月水不调 妇人月水不通 妇人月水不断 室女月水不通 室女月水不调 室女月水来腹痛
  • 血气统论
  • 妇人月水不利
  • 辛未岁图
  • 破伤风
  • 妇人月水不调
  • 妇人月水不通
  • 妇人月水不断
  • 室女月水不通
  • 室女月水不调
  • 室女月水来腹痛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带下 漏下 经血暴下
  • 带下
  • 漏下
  • 经血暴下
  • 卷第七·诸风门 中风失音 中风舌强不语 柔风 瘫痪 风曳 贼风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 妇人血积气痛 妇人瘀血 妇人血分 妇人水分 妇人血枯 妇人无子
  •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
  • 妇人血积气痛
  • 妇人瘀血
  • 妇人血分
  • 妇人水分
  • 妇人血枯
  • 妇人无子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妊娠统论 妊娠恶阻 妊娠漏胎 妊娠惊胎 妊娠胎动 妊娠胎动下血
  • 妊娠统论
  • 中风失音
  • 妊娠恶阻
  • 妊娠漏胎
  • 妊娠惊胎
  • 妊娠胎动
  • 妊娠胎动下血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妊娠猝下血 妊娠胎萎燥 妊娠胎不长养 妊娠心痛 妊娠腹满 妊娠腹痛 妊娠心腹痛
  • 妊娠猝下血
  • 妊娠胎萎燥
  • 妊娠胎不长养
  • 妊娠心痛
  • 中风舌强不语
  • 妊娠腹满
  • 妊娠腹痛
  • 妊娠心腹痛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妊娠呕逆不下食 妊娠痰饮 妊娠虚烦懊热 妊娠咳嗽 妊娠伤寒 妊娠下痢 妊娠子淋
  • 妊娠呕逆不下食
  • 妊娠痰饮
  • 妊娠虚烦懊热
  • 妊娠咳嗽
  • 妊娠伤寒
  • 妊娠下痢
  • 柔风
  • 妊娠子淋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妊娠胎间水气肌肤浮肿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小便利 妊娠大便不通 妊娠大小便不通 妊娠半产 妊娠数日不产 妊娠数堕胎
  • 妊娠胎间水气肌肤浮肿
  • 妊娠小便不通
  • 妊娠小便利
  • 妊娠大便不通
  • 妊娠大小便不通
  • 妊娠半产
  • 妊娠数日不产
  • 妊娠数堕胎
  • 瘫痪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妊娠诸疮 产妇推行年等法并安产图
  •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 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 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 妊娠诸疮
  • 产妇推行年等法并安产图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逆产 产难 子死腹中 息胞
  • 逆产
  • 产难
  • 子死腹中
  • 风曳
  • 息胞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产后统论 产后血运 产后语言妄乱 产后恶露不下
  • 产后统论
  • 产后血运
  • 产后语言妄乱
  • 产后恶露不下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产后恶露不断 产后血气攻腹疼痛 产后血块攻筑疼痛 产后中风 产后中风口
  • 产后恶露不断
  • 产后血气攻腹疼痛
  • 产后血块攻筑疼痛
  • 贼风
  • 产后中风
  • 产后中风口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产后中风偏枯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 产后伤寒 产后霍乱 产后寒热疟 产后头痛
  • 产后中风偏枯
  •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
  • 产后伤寒
  • 产后霍乱
  • 产后寒热疟
  • 产后头痛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产后腰痛 产后呕逆 产后烦闷 产后虚热 产后虚渴 产后短气 产后上气 产后惊悸
  • 卷第八·诸风门 中风身体不遂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风脚软 风腰脚不遂 风痉 风角弓反张
  • 产后腰痛
  • 产后呕逆
  • 产后烦闷
  • 产后虚热
  • 产后虚渴
  • 产后短气
  • 产后上气
  • 产后惊悸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产后咳嗽 产后虚羸 产后汗出不止 产后蓐劳 产后泄泻
  • 产后咳嗽
  • 中风身体不遂
  • 产后虚羸
  • 产后汗出不止
  • 产后蓐劳
  • 产后泄泻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产后下痢 产后肿满 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大便不通
  • 产后下痢
  • 产后肿满
  • 产后小便不通
  • 产后大便不通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产后大小便不通 产后乳汁不下 产后妒乳 产后乳结核 产后乳结痈
  • 壬申岁图
  •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 产后大小便不通
  • 产后乳汁不下
  • 产后妒乳
  • 产后乳结核
  • 产后乳结痈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小儿统论 小儿初受气法 小儿初生法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初生儿服朱蜜法 小儿始哺法 拣乳母法 乳小儿法 乳母忌慎法 小儿相法 浴儿法 小儿口噤 小儿撮口 小儿鹅口 小儿重? 小儿脐风 小儿脐疮 小儿解颅 小儿囟陷 小儿变蒸
  • 小儿统论
  • 小儿初受气法
  • 小儿初生法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 风脚软
  •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 初生儿服朱蜜法
  • 小儿始哺法
  • 拣乳母法
  • 乳小儿法
  • 乳母忌慎法
  • 小儿相法
  • 浴儿法
  • 小儿口噤
  • 小儿撮口
  • 风腰脚不遂
  • 小儿鹅口
  • 小儿重?
  • 小儿脐风
  • 小儿脐疮
  • 小儿解颅
  • 小儿囟陷
  • 小儿变蒸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小儿温壮 小儿壮热 小儿潮热 小儿风热 小儿热渴
  • 小儿温壮
  • 小儿壮热
  • 风痉
  • 小儿潮热
  • 小儿风热
  • 小儿热渴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小儿疮疹 小儿惊热 小儿急惊风
  • 小儿疮疹
  • 小儿惊热
  • 小儿急惊风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小儿慢惊风 小儿惊悸 小儿惊啼 小儿夜啼
  • 小儿慢惊风
  • 小儿惊悸
  • 风角弓反张
  • 小儿惊啼
  • 小儿夜啼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小儿啼 小儿惊痫 小儿风痫 小儿食痫 小儿诸痫
  • 小儿啼
  • 小儿惊痫
  • 小儿风痫
  • 小儿食痫
  • 小儿诸痫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小儿天? 小儿胎风 小儿惊疳 小儿干疳 小儿漏疳 小儿脑疳 小儿急疳 小儿口齿疳 小儿无辜疳 小儿疳渴不止
  • 小儿天?
  • 卷第九·诸风门 偏风 风偏枯 中风半身不遂 风痱 肉苛
  • 小儿胎风
  • 小儿惊疳
  • 小儿干疳
  • 小儿漏疳
  • 小儿脑疳
  • 小儿急疳
  • 小儿口齿疳
  • 小儿无辜疳
  • 小儿疳渴不止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小儿疳痢 小儿疳痢久不瘥 小儿疳? 小儿五疳出虫 小儿诸疳
  • 偏风
  • 小儿疳痢
  • 小儿疳痢久不瘥
  • 小儿疳?
  • 小儿五疳出虫
  • 小儿诸疳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小儿伤寒 小儿中风 小儿发黄 小儿?疟 小儿水气肿满 小儿心痛
  • 小儿伤寒
  • 小儿中风
  • 小儿发黄
  • 小儿?疟
  • 风偏枯
  • 小儿水气肿满
  • 小儿心痛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小儿宿食不消 小儿腹胀 治小儿哺露 小儿丁奚腹大 小儿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 小儿咳嗽
  • 小儿宿食不消
  • 小儿腹胀
  • 治小儿哺露
  • 小儿丁奚腹大
  • 小儿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
  • 小儿咳嗽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小儿咳逆上气 小儿呕吐 小儿哕 小儿吐乳 小儿乳癖 小儿症瘕癖结
  • 中风半身不遂
  • 小儿咳逆上气
  • 小儿呕吐
  • 小儿哕
  • 小儿吐乳
  • 小儿乳癖
  • 小儿症瘕癖结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小儿骨蒸 小儿痰实 小儿客忤 小儿中恶 小儿中蛊 小儿尸注 小儿胎寒
  • 小儿骨蒸
  • 小儿痰实
  • 小儿客忤
  • 风痱
  • 小儿中恶
  • 小儿中蛊
  • 小儿尸注
  • 小儿胎寒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小儿冷痢 小儿热痢 小儿赤白痢 小儿血痢 小儿脓血痢 小儿蛊毒痢
  • 小儿冷痢
  • 小儿热痢
  • 小儿赤白痢
  • 小儿血痢
  • 小儿脓血痢
  • 癸酉岁图
  • 肉苛
  • 小儿蛊毒痢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小儿下痢烦渴 小儿胃风腹胀泄痢 小儿洞泄注下 小儿下痢后脱肛 小儿诸淋 小儿小便不通 小儿大便不通 小儿诸虫 小儿盗汗 小儿吐血 小儿鼻衄
  • 小儿下痢烦渴
  • 小儿胃风腹胀泄痢
  • 小儿洞泄注下
  • 小儿下痢后脱肛
  • 小儿诸淋
  • 小儿小便不通
  • 小儿大便不通
  • 小儿诸虫
  • 卷第十·诸风门 历节风 中风百节疼痛 风身体疼痛 风走注疼痛 白虎风 风腰脚疼痛
  • 小儿盗汗
  • 小儿吐血
  • 小儿鼻衄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小儿鼻塞 小儿鼻多浊涕 小儿脑热鼻干无涕 小儿多涕 小儿喉痹 小儿重舌 小儿木舌 小儿燕口疮 小儿口疮
  • 小儿鼻塞
  • 小儿鼻多浊涕
  • 小儿脑热鼻干无涕
  • 小儿多涕
  • 小儿喉痹
  • 小儿重舌
  • 历节风
  • 小儿木舌
  • 小儿燕口疮
  • 小儿口疮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小儿语迟 小儿齿不生 小儿咽喉诸病 小儿误吞物 小儿紧唇 小儿涎液不收 小儿胎赤眼 小儿斑疮入眼 小儿眼生翳膜 小儿目赤痛 小儿耳(附百虫入耳)
  • 小儿语迟
  • 小儿齿不生
  • 小儿咽喉诸病
  • 小儿误吞物
  • 小儿紧唇
  • 小儿涎液不收
  • 中风百节疼痛
  • 小儿胎赤眼
  • 小儿斑疮入眼
  • 小儿眼生翳膜
  • 小儿目赤痛
  • 小儿耳(附百虫入耳)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小儿诸丹 小儿游肿赤痛 小儿痈疮 小儿疽疮 小儿瘰结核 小儿恶疮 小儿冻烂疮 小儿疮疥 小儿癣 小儿风瘙瘾疹 小儿疝
  • 小儿诸丹
  • 小儿游肿赤痛
  • 小儿痈疮
  • 小儿疽疮
  • 风身体疼痛
  • 小儿瘰结核
  • 小儿恶疮
  • 小儿冻烂疮
  • 小儿疮疥
  • 小儿癣
  • 小儿风瘙瘾疹
  • 小儿疝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乳石发动统论 乳石将适失度 乳石发动寒热 乳石发渴 乳石发动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 乳石发动吐血衄血 乳石发目昏赤痛 乳石发痈疽发背疮肿 乳石发身体生疮 乳石发口舌疮烂
  • 乳石发动统论
  • 乳石将适失度
  • 风走注疼痛
  • 乳石发动寒热
  • 乳石发渴
  • 乳石发动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
  • 乳石发动吐血衄血
  • 乳石发目昏赤痛
  • 乳石发痈疽发背疮肿
  • 乳石发身体生疮
  • 乳石发口舌疮烂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乳石发身体肿 乳石发上气喘嗽 乳石发呕逆 乳石发霍乱转筋 乳石发痞结羸瘦 乳石发心腹胀满 乳石发下利 浮石发淋沥 乳石发大小便不通 服乳石备饮食常法 乳石发诸药不治者
  • 乳石发身体肿
  • 白虎风
  • 乳石发上气喘嗽
  • 乳石发呕逆
  • 乳石发霍乱转筋
  • 乳石发痞结羸瘦
  • 乳石发心腹胀满
  • 乳石发下利
  • 浮石发淋沥
  • 乳石发大小便不通
  • 服乳石备饮食常法
  • 乳石发诸药不治者
  • 风腰脚疼痛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补益统论 平补 峻补 补虚益气 补虚益精髓 补虚固精 补壮元阳
  • 补益统论
  • 平补
  • 峻补
  • 补虚益气
  • 补虚益精髓
  • 补虚固精
  • 补壮元阳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补虚益血 补虚壮筋骨 补虚强力益志 补虚治风 补虚治痼冷 补虚理腰膝
  • 补虚益血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风腿 风不仁 风瘙痒 风? 风瘙瘾疹
  • 补虚壮筋骨
  • 补虚强力益志
  • 补虚治风
  • 补虚治痼冷
  • 补虚理腰膝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补虚进饮食 补虚调腹脏 补虚消痰 补虚明耳目 补虚益髭发 补虚驻颜色 补虚治小肠 补益诸疾
  • 补虚进饮食
  • 补虚调腹脏
  • 补虚消痰
  • 补虚明耳目
  • 风腿
  • 补虚益髭发
  • 补虚驻颜色
  • 补虚治小肠
  • 补益诸疾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食治统论 食治诸风 食治伤寒后诸病 食治虚劳 食治吐血 食治消渴 食治水病 食治脚气
  • 食治统论
  • 食治诸风
  • 食治伤寒后诸病
  • 食治虚劳
  • 食治吐血
  • 甲戌岁图
  • 风不仁
  • 食治消渴
  • 食治水病
  • 食治脚气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食治腰痛 食治心腹病 食治脾胃 食治反胃呕吐 食治久新咳嗽 食治泄痢 食治赤白痢 食治休息痢
  • 食治腰痛
  • 食治心腹病
  • 食治脾胃
  • 食治反胃呕吐
  • 食治久新咳嗽
  • 食治泄痢
  • 风瘙痒
  • 食治赤白痢
  • 食治休息痢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食治妇人血气 食治妊娠诸病 食治产后诸病 食治小儿诸病 食治发背痈疽 食治瘰 食治五痔 食治乳石发动 食治耳病 食治目病 食治大肠诸疾 食治五淋 食治小便数 食治蛔虫
  • 食治妇人血气
  • 食治妊娠诸病
  • 食治产后诸病
  • 食治小儿诸病
  • 食治发背痈疽
  • 食治瘰
  • 食治五痔
  • 风?
  • 食治乳石发动
  • 食治耳病
  • 食治目病
  • 食治大肠诸疾
  • 食治五淋
  • 食治小便数
  • 食治蛔虫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骨度统论 骨空穴法 经脉统论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主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 骨度统论
  • 骨空穴法
  • 风瘙瘾疹
  • 经脉统论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主经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蛊风 刺风 风气 肌肉?动 风冷 风热 中风发热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冲脉 阳维脉 阴维脉 带脉 九针统论 刺节统论 灸刺统论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治风狂灸刺法 治风癫灸刺法 治痹灸刺法 治热病灸刺法 治寒热灸法 治疟疾灸刺法 治霍乱灸法 治转筋灸法 治心腹灸刺法 治胸痹灸刺法 治胀满灸刺法 治消渴灸法 治黄胆灸刺法
  • 奇经八脉
  • 督脉
  • 任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 冲脉
  • 蛊风
  • 阳维脉
  • 阴维脉
  • 带脉
  • 九针统论
  • 刺节统论
  • 灸刺统论
  •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 治风狂灸刺法
  • 治风癫灸刺法
  • 治痹灸刺法
  • 刺风
  • 治热病灸刺法
  • 治寒热灸法
  • 治疟疾灸刺法
  • 治霍乱灸法
  • 治转筋灸法
  • 治心腹灸刺法
  • 治胸痹灸刺法
  • 治胀满灸刺法
  • 治消渴灸法
  • 治黄胆灸刺法
  • 风气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治咳嗽灸刺法 治诸气灸法 治唾血呕血灸刺法 治吐血灸法 治症瘕灸法 治香港脚灸法 治水肿灸刺法 治呕吐灸法 治哕灸法 治水饮不消灸刺法 治骨蒸灸法 治目疾灸刺法 治耳疾灸刺法 治鼻疾灸刺法 治口齿灸刺法 治失欠灸法
  • 治咳嗽灸刺法
  • 治诸气灸法
  • 治唾血呕血灸刺法
  • 治吐血灸法
  • 治症瘕灸法
  • 治香港脚灸法
  • 治水肿灸刺法
  • 治呕吐灸法
  • 治哕灸法
  • 肌肉?动
  • 治水饮不消灸刺法
  • 治骨蒸灸法
  • 治目疾灸刺法
  • 治耳疾灸刺法
  • 治鼻疾灸刺法
  • 治口齿灸刺法
  • 治失欠灸法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治泄痢灸刺法 治脱肛灸法 治疝灸法 治腰痛灸刺法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治诸淋灸法 治遗溺灸法 治小便数灸法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治胞转灸法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治猝中五尸灸法 治瘿气灸法 治瘰痔灸刺法 治痔疾灸刺法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治癣灸法 治杂病灸法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灸刺禁忌论 误伤禁穴救针法
  • 治泄痢灸刺法
  • 治脱肛灸法
  • 风冷
  • 治疝灸法
  • 治腰痛灸刺法
  •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 治诸淋灸法
  • 治遗溺灸法
  • 治小便数灸法
  •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 治胞转灸法
  •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 乙亥岁图
  • 风热
  •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 治猝中五尸灸法
  • 治瘿气灸法
  • 治瘰痔灸刺法
  • 治痔疾灸刺法
  •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 治癣灸法
  • 治杂病灸法
  •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 中风发热
  •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 灸刺禁忌论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六·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七·符禁门(文略)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神仙统论 神仙草木药上 神仙服草木药下 神仙辟谷
  • 神仙统论
  • 神仙草木药上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漏风 风消 热毒风 劳风 风成寒中 风成热中 风成寒热
  • 神仙服草木药下
  • 神仙辟谷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神仙去尸虫上 神仙去尸虫下 神仙导引上 神仙导引下
  • 神仙去尸虫上
  • 神仙去尸虫下
  • 神仙导引上
  • 神仙导引下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 神仙服气上 神仙服气中 神仙服气下 神仙炼丹
  • 神仙服气上
  • 神仙服气中
  • 漏风
  • 神仙服气下
  • 神仙炼丹
  • 风消
  • 热毒风
  • 劳风
  • 风成寒中
  • 风成热中
  • 风成寒热
  • 丙子岁图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风恍惚 风惊 风惊邪 风惊恐 风惊悸 风邪 风狂
  • 风恍惚
  • 风惊
  • 风惊邪
  • 风惊恐
  • 风惊悸
  • 风邪
  • 风狂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风癫 风痫 风厥 首风 脑风
  • 风癫
  • 丁丑岁图
  • 风痫
  • 风厥
  • 首风
  • 脑风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风头眩 风头痛 偏头痛
  • 风头眩
  • 风头痛
  • 偏头痛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风头旋 头面风 风痰 胃风 风秘 风入腹拘急切痛
  • 风头旋
  • 戊寅岁图
  • 头面风
  • 风痰
  • 胃风
  • 风秘
  • 风入腹拘急切痛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疡风 白驳 白癜风 紫癜风 恶风 大风眉须堕落 大风出虫 大风癞病 乌癞 白癞
  • 疡风
  • 白驳
  • 白癜风
  • 紫癜风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己卯岁图
  • 恶风
  • 大风眉须堕落
  • 大风出虫
  • 大风癞病
  • 乌癞
  • 白癞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诸痹统论 肝痹 心痹 脾痹 肺痹 肾痹 痛痹 着痹 行痹 皮痹 肌痹 血痹 豚痹
  • 诸痹统论
  • 肝痹
  • 心痹
  • 庚辰岁图
  • 脾痹
  • 肺痹
  • 肾痹
  • 痛痹
  • 着痹
  • 行痹
  • 皮痹
  • 肌痹
  • 血痹
  • 豚痹
  • 辛巳岁图
  • 卷第二十·诸痹门 筋痹 骨痹 肠痹 周痹 风冷痹 风湿痹 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 痹气 热痹
  • 筋痹
  • 骨痹
  • 肠痹
  • 周痹
  • 风冷痹
  • 风湿痹
  • 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
  • 痹气
  • 热痹
  • 壬午岁图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伤寒统论 伤寒可汗 伤寒可下 伤寒可吐 伤寒可温 伤寒过经不解
  • 伤寒统论
  • 伤寒可汗
  • 伤寒可下
  • 伤寒可吐
  • 伤寒可温
  • 伤寒过经不解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中风伤寒 伤寒湿温 伤寒时气 伤寒疫疠 伤寒结胸
  • 中风伤寒
  • 伤寒湿温
  • 癸未岁图
  • 伤寒时气
  • 伤寒疫疠
  • 伤寒结胸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伤寒谵语 伤寒潮热 伤寒烦渴 伤寒烦躁 伤寒厥
  • 伤寒谵语
  • 伤寒潮热
  • 伤寒烦渴
  • 伤寒烦躁
  • 伤寒厥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伤寒头痛 伤寒喘 伤寒上气 伤寒咳嗽
  • 甲申岁图
  • 伤寒头痛
  • 伤寒喘
  • 伤寒上气
  • 伤寒咳嗽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伤寒干呕 伤寒呕哕 伤寒心悸 伤寒痞满 伤寒心腹胀满
  • 伤寒干呕
  • 伤寒呕哕
  • 伤寒心悸
  • 伤寒痞满
  • 伤寒心腹胀满
  • 乙酉岁图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伤寒霍乱 伤寒小便不通 伤寒大便不通 伤寒下痢
  • 伤寒霍乱
  • 伤寒小便不通
  • 伤寒大便不通
  • 伤寒下痢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伤寒阴毒 伤寒阳毒 伤寒兼食毒 伤寒发斑
  • 伤寒阴毒
  • 伤寒阳毒
  • 伤寒兼食毒
  • 伤寒发斑
  • 丙戌岁图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伤寒发黄 伤寒发豌豆疮 伤寒发狂 伤寒刚? 伤寒柔?
  • 伤寒发黄
  • 伤寒发豌豆疮
  • 伤寒发狂
  • 伤寒刚?
  • 伤寒柔?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伤寒坏病 伤寒狐惑 伤寒百合 伤寒阴阳易 伤寒鼻衄
  • 伤寒坏病
  • 伤寒狐惑
  • 伤寒百合
  • 丁亥岁图
  • 伤寒阴阳易
  • 伤寒鼻衄
  • 卷第三十·伤寒门 伤寒吐血 伤寒瘀血 伤寒口舌生疮 伤寒舌肿胀 伤寒咽喉痛 伤寒毒攻手足
  • 伤寒吐血
  • 伤寒瘀血
  • 伤寒口舌生疮
  • 伤寒舌肿胀
  • 伤寒咽喉痛
  • 伤寒毒攻手足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伤寒后夹劳 伤寒后劳复 伤寒后骨节烦疼 伤寒后余热 伤寒后虚羸 伤寒后虚烦 伤寒后盗汗 伤寒后惊悸
  • 戊子岁图
  • 伤寒后夹劳
  • 伤寒后劳复
  • 伤寒后骨节烦疼
  • 伤寒后余热
  • 伤寒后虚羸
  • 伤寒后虚烦
  • 伤寒后盗汗
  • 伤寒后惊悸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伤寒后身体虚肿 伤寒后不思食 伤寒后宿食不消 伤寒后不得眠 伤寒后失音不语 伤寒后余毒攻眼 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
  • 伤寒后身体虚肿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己丑岁图
  • 伤寒后不思食
  • 伤寒后宿食不消
  • 伤寒后不得眠
  • 伤寒后失音不语
  • 伤寒后余毒攻眼
  • 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伤寒后变成疟 伤寒后香港脚 伤寒后腰脚疼痛 伤寒后下痢脓血 伤寒后疮 辟温疫令不相传染
  • 伤寒后变成疟
  • 伤寒后香港脚
  • 伤寒后腰脚疼痛
  • 庚寅岁图
  • 伤寒后下痢脓血
  • 伤寒后疮
  • 辟温疫令不相传染
  • 卷第三十四·中门 中统论 中热 中闷绝
  • 中统论
  • 中热
  • 中闷绝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诸疟统论 寒疟 温疟 寒热往来疟 瘅疟 间日疟
  • 诸疟统论
  • 寒疟
  • 辛卯岁图
  • 温疟
  • 寒热往来疟
  • 瘅疟
  • 间日疟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痰疟 ?疟 劳疟 久疟 鬼疟 疟母
  • 痰疟
  • ?疟
  • 劳疟
  • 久疟
  • 鬼疟
  • 壬辰岁图
  • 疟母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足厥阴肝疟 手少阴心疟 足太阴脾疟 手太阴肺疟 足少阴肾疟 足少阳胆疟 足阳明胃疟 足太阳膀胱疟 疟病发渴
  • 足厥阴肝疟
  • 手少阴心疟
  • 足太阴脾疟
  • 手太阴肺疟
  • 足少阴肾疟
  • 足少阳胆疟
  • 足阳明胃疟
  • 足太阳膀胱疟
  • 癸巳岁图
  • 疟病发渴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疟痢 瘴气 瘴疟 寒热往来
  •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 疟痢
  • 瘴气
  • 瘴疟
  • 寒热往来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霍乱统论 霍乱吐利 霍乱呕吐不止 霍乱四逆 霍乱欲死 霍乱心腹痛 霍乱心腹筑悸 霍乱心腹胀
  • 霍乱统论
  • 霍乱吐利
  • 卷第二·运气 甲午岁图 乙未岁图 丙申岁图 丁酉岁图 戊戌岁图 己亥岁图 庚子岁图 辛丑岁图 壬寅岁图 癸卯岁图 甲辰岁图 乙巳岁图 丙午岁图 丁未岁图 戊申岁图 己酉岁图 庚戌岁图 辛亥岁图 壬子岁图 癸丑岁图 甲寅岁图 乙卯岁图 丙辰岁图 丁巳岁图 戊午岁图 己未岁图 庚申岁图 辛酉岁图 壬戌岁图 癸亥岁图
  • 霍乱呕吐不止
  • 霍乱四逆
  • 霍乱欲死
  • 霍乱心腹痛
  • 霍乱心腹筑悸
  • 霍乱心腹胀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霍乱昏塞下利 干霍乱 中恶霍乱 霍乱烦渴 霍乱心烦 霍乱逆满 霍乱干呕
  • 霍乱昏塞下利
  • 干霍乱
  • 中恶霍乱
  • 甲午岁图
  • 霍乱烦渴
  • 霍乱心烦
  • 霍乱逆满
  • 霍乱干呕
  • 卷第四十·霍乱门 霍乱呕哕 霍乱下利 霍乱转筋 霍乱心下痞逆 霍乱后烦躁卧不安
  • 霍乱呕哕
  • 霍乱下利
  • 霍乱转筋
  • 霍乱心下痞逆
  • 霍乱后烦躁卧不安
  • 乙未岁图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肝脏统论 肝虚 肝实 肝胀 肝着 肝风筋脉抽掣疼痛 煎厥 肝气逆面青多怒 薄厥
  • 肝脏统论
  • 肝虚
  • 肝实
  • 肝胀
  • 肝着
  • 肝风筋脉抽掣疼痛
  • 煎厥
  • 肝气逆面青多怒
  • 薄厥
  • 丙申岁图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肝病筋急 疹筋
  • 肝病筋急
  • 疹筋
  • 卷第四十二·胆门 胆虚 胆实 胆虚不眠 胆热多睡 胆瘅
  • 胆虚
  • 胆实
  • 胆虚不眠
  • 胆热多睡
  • 胆瘅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心脏统论 心虚 心实 心热多汗 中寒 心烦热 心健忘 善笑 螈病
  • 丁酉岁图
  • 心脏统论
  • 心虚
  • 心实
  • 心热多汗
  • 中寒
  • 心烦热
  • 心健忘
  • 善笑
  • 螈病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小肠虚 小肠实 小肠有寒
  • 卷第一·运气 甲子岁图 乙丑岁图 丙寅岁图 丁卯岁图 戊辰岁图 己巳岁图 庚午岁图 辛未岁图 壬申岁图 癸酉岁图 甲戌岁图 乙亥岁图 丙子岁图 丁丑岁图 戊寅岁图 己卯岁图 庚辰岁图 辛巳岁图 壬午岁图 癸未岁图 甲申岁图 乙酉岁图 丙戌岁图 丁亥岁图 戊子岁图 己丑岁图 庚寅岁图 辛卯岁图 壬辰岁图 癸巳岁图
  • 戊戌岁图
  • 小肠虚
  • 小肠实
  • 小肠有寒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脾脏统论 脾虚 脾实 脾脏虚冷泄痢 宿食不消
  • 脾脏统论
  • 脾虚
  • 脾实
  • 脾脏虚冷泄痢
  • 宿食不消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脾瘅 谷劳 脾胃冷热不和 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 己亥岁图
  • 脾瘅
  • 谷劳
  • 脾胃冷热不和
  • 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
  •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
  •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脾气虚腹胀满 脾胃气虚肌体羸瘦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 脾气虚腹胀满
  • 脾胃气虚肌体羸瘦
  • 庚子岁图
  •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 卷第四十七·胃门 胃虚冷 胃实热 食亦 胃反 哕 噫醋 胃寒肠热 胃热肠寒
  • 胃虚冷
  • 胃实热
  • 食亦
  • 胃反
  • 噫醋
  • 胃寒肠热
  • 辛丑岁图
  • 胃热肠寒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肺脏统论 肺虚 肺实 肺胀 肺消 肺中寒 肺气喘急
  • 肺脏统论
  • 肺虚
  • 肺实
  • 肺胀
  • 肺消
  • 肺中寒
  • 肺气喘急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膈消 肺脏伤风冷多涕 肺痿 肺痿咽燥 肺痿小便数 肺脏壅热
  • 壬寅岁图
  • 膈消
  • 肺脏伤风冷多涕
  • 肺痿
  • 肺痿咽燥
  • 肺痿小便数
  • 肺脏壅热
  • 卷第五十·肺脏门 肺痈 肺痈喘急满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 肺脏痰毒壅滞 肺脏风毒生疮
  • 肺痈
  • 肺痈喘急满
  •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
  • 癸卯岁图
  • 肺脏痰毒壅滞
  • 肺脏风毒生疮
  • 卷第五十·大肠门 大肠虚 大肠实 肠垢 瘕
  • 大肠虚
  • 大肠实
  • 肠垢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肾脏统论 肾虚 肾实 肾寒 肾胀 肾着 解? 喑俳 厥逆头痛 肾藏风冷气
  • 肾脏统论
  • 肾虚
  • 甲辰岁图
  • 肾实
  • 肾寒
  • 肾胀
  • 肾着
  • 解?
  • 喑俳
  • 厥逆头痛
  • 肾藏风冷气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 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 乙巳岁图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
  • 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肾虚多唾 骨虚实 髓虚实
  • 肾虚多唾
  • 骨虚实
  • 髓虚实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膀胱虚冷 膀胱实热 胞痹 胞转
  • 膀胱虚冷
  • 丙午岁图
  • 膀胱实热
  • 胞痹
  • 胞转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三焦统论 三焦病 三焦约 三焦咳 三焦胀 三焦有水气 三焦俱虚 上焦虚寒 上焦热结 中焦虚寒 中焦热结 下焦虚寒 下焦热结
  • 三焦统论
  • 三焦病
  • 三焦约
  • 三焦咳
  • 三焦胀
  • 三焦有水气
  • 丁未岁图
  • 三焦俱虚
  • 上焦虚寒
  • 上焦热结
  • 中焦虚寒
  • 中焦热结
  • 下焦虚寒
  • 下焦热结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心痛统论 心痛 卒心痛 久心痛 肝心痛 脾心痛 胃心痛 肾心痛 厥心痛
  • 心痛统论
  • 心痛
  • 甲子岁图
  • 戊申岁图
  • 卒心痛
  • 久心痛
  • 肝心痛
  • 脾心痛
  • 胃心痛
  • 肾心痛
  • 厥心痛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九种心痛 停饮心痛 虫心痛 冷气心痛 中恶心痛 恶注心痛 心痛懊 心痛不能饮食 心掣 厥逆
  • 九种心痛
  • 停饮心痛
  • 己酉岁图
  • 虫心痛
  • 冷气心痛
  • 中恶心痛
  • 恶注心痛
  • 心痛懊
  • 心痛不能饮食
  • 心掣
  • 厥逆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心腹痛 心腹卒胀痛 腹痛 腹虚胀 久腹胀 腹胀肠鸣切痛 腹内结强 ?胀 鼓胀 胁肋痛 胁痛烦满 息积
  • 心腹痛
  • 庚戌岁图
  • 心腹卒胀痛
  • 腹痛
  • 腹虚胀
  • 久腹胀
  • 腹胀肠鸣切痛
  • 腹内结强
  • ?胀
  • 鼓胀
  • 胁肋痛
  • 胁痛烦满
  • 辛亥岁图
  • 息积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消渴统论 消渴 消渴烦躁 消渴口舌干燥 消渴腹胀 消渴后虚乏 消渴小便白浊
  • 消渴统论
  • 消渴
  • 消渴烦躁
  • 消渴口舌干燥
  • 消渴腹胀
  • 消渴后虚乏
  • 消渴小便白浊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虚热渴 暴渴 胃热渴 久渴 渴利 消渴后成水 消渴后成痈疽 消中 消肾
  • 壬子岁图
  • 虚热渴
  • 暴渴
  • 胃热渴
  • 久渴
  • 渴利
  • 消渴后成水
  • 消渴后成痈疽
  • 消中
  • 消肾
  • 卷第六十·黄胆门 黄胆统论 黄疸 急黄 阴黄 酒疸 谷疸 胃疸 黑疸 女劳疸
  • 癸丑岁图
  • 黄胆统论
  • 黄疸
  • 急黄
  • 阴黄
  • 酒疸
  • 谷疸
  • 胃疸
  • 黑疸
  • 女劳疸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黄汗 三十六黄
  • 甲寅岁图
  • 黄汗
  • 三十六黄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胸痹统论 胸痹 胸痹噎塞 胸痹心下坚痞急 胸痹短气 胸痛
  • 胸痹统论
  • 胸痹
  • 胸痹噎塞
  • 胸痹心下坚痞急
  • 胸痹短气
  • 胸痛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膈气统论 五种膈气 膈气咽喉噎塞 膈气呕逆不下食 膈气痰结 膈气宿食不消
  • 乙卯岁图
  • 膈气统论
  • 五种膈气
  • 膈气咽喉噎塞
  • 膈气呕逆不下食
  • 膈气痰结
  • 膈气宿食不消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呕吐统论 呕吐 干呕
  • 呕吐统论
  • 呕吐
  • 干呕
  • 丙辰岁图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痰饮统论 痰癖 支饮 留饮
  • 痰饮统论
  • 痰癖
  • 支饮
  • 留饮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冷痰 热痰 留饮宿食 膈痰结实 膈痰风厥头痛
  • 冷痰
  • 热痰
  • 留饮宿食
  • 膈痰结实
  • 丁巳岁图
  • 膈痰风厥头痛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咳嗽统论 咳嗽 晓嗽 久嗽 冷嗽 热嗽 呷嗽 五脏诸咳
  • 咳嗽统论
  • 咳嗽
  • 晓嗽
  • 久嗽
  • 冷嗽
  • 热嗽
  • 呷嗽
  • 五脏诸咳
  • 乙丑岁图
  • 戊午岁图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咳嗽上气 咳嗽呕吐 咳嗽唾脓血 咳逆短气 咳嗽面目浮肿 咳嗽失声 风冷声嘶
  • 咳嗽上气
  • 咳嗽呕吐
  • 咳嗽唾脓血
  • 咳逆短气
  • 咳嗽面目浮肿
  • 咳嗽失声
  • 风冷声嘶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诸气统论 诸气 上气 上气胸胁支满 上气呕吐 上气腹胀 上气喉中如水鸡声 短气 冷气 厥逆气 阳厥
  • 诸气统论
  • 己未岁图
  • 诸气
  • 上气
  • 上气胸胁支满
  • 上气呕吐
  • 上气腹胀
  • 上气喉中如水鸡声
  • 短气
  • 冷气
  • 厥逆气
  • 阳厥
  • 庚申岁图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吐血统论 吐血 吐血不止
  • 吐血统论
  • 吐血
  • 吐血不止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呕血 唾血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 舌上出血 汗血
  • 呕血
  • 唾血
  •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
  • 舌上出血
  • 汗血
  • 辛酉岁图
  • 卷第七十·鼻衄门 鼻衄统论 鼻衄 衄不止 大衄 久衄 衄
  • 鼻衄统论
  • 鼻衄
  • 衄不止
  • 大衄
  • 久衄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积聚统论 积聚 肥气 伏梁 痞气 息贲 贲豚
  • 积聚统论
  • 积聚
  • 壬戌岁图
  • 肥气
  • 伏梁
  • 痞气
  • 息贲
  • 贲豚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积聚心腹胀满 积聚宿食不消 久积症癖 诸症
  • 积聚心腹胀满
  • 积聚宿食不消
  • 久积症癖
  • 诸症
  • 癸亥岁图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结瘕 ?气 癖气 寒癖 酒癖 癖不能食
  • 结瘕
  • ?气
  • 癖气
  • 寒癖
  • 酒癖
  • 癖不能食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泄痢统论 水泻 濡泻 飧泄 洞泄寒中 ?溏
  • 泄痢统论
  • 水泻
  • 卷第三·叙例 治法 等差 药品 汤散 煎煮 服饵 服药多少 禁忌 治择 修制 秤两 升合 妇人 小儿 食治 针灸 补遗
  • 濡泻
  • 飧泄
  • 洞泄寒中
  • ?溏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白滞痢 冷痢 热痢 赤痢
  • 白滞痢
  • 冷痢
  • 热痢
  • 赤痢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血痢 脓血痢 赤白痢
  • 治法
  • 血痢
  • 脓血痢
  • 赤白痢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气痢 休息痢 蛊痢 久痢
  • 气痢
  • 休息痢
  • 蛊痢
  • 久痢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下痢里急后重 痢兼渴 痢兼肿 痢后脱肛 疳 湿
  • 下痢里急后重
  • 等差
  • 痢兼渴
  • 痢兼肿
  • 痢后脱肛
  • 湿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水肿统论 水肿 十水 涌水 风水 石水 大腹水肿
  • 水肿统论
  • 水肿
  • 十水
  • 涌水
  • 药品
  • 风水
  • 石水
  • 大腹水肿
  • 卷第八十·水肿门 水肿咳逆上气 水气遍身肿满 水肿胸满气急 水蛊 膜外气
  • 水肿咳逆上气
  • 水气遍身肿满
  • 水肿胸满气急
  • 水蛊
  • 膜外气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香港脚统论 风毒香港脚 香港脚缓弱 香港脚痹弱 香港脚痹挛 香港脚疼痛不仁
  • 丙寅岁图
  • 汤散
  • 香港脚统论
  • 风毒香港脚
  • 香港脚缓弱
  • 香港脚痹弱
  • 香港脚痹挛
  • 香港脚疼痛不仁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香港脚上气 香港脚肿满 香港脚心腹胀满 香港脚冲心
  • 香港脚上气
  • 香港脚肿满
  • 香港脚心腹胀满
  • 煎煮
  • 香港脚冲心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香港脚语言謇涩 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 香港脚呕逆 香港脚痰壅头痛 干湿香港脚 香港脚变成水肿
  • 香港脚语言謇涩
  • 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
  • 香港脚呕逆
  • 香港脚痰壅头痛
  • 干湿香港脚
  • 香港脚变成水肿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服乳石香港脚发动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 服饵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服乳石香港脚发动
  •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腰痛统论 腰痛 卒腰痛 风湿腰痛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 腰脚疼痛 腰脚冷痹
  • 腰痛统论
  • 腰痛
  • 卒腰痛
  • 风湿腰痛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
  • 腰脚疼痛
  • 服药多少
  • 腰脚冷痹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虚劳统论 肝劳 心劳 脾劳 肺劳 肾劳
  • 虚劳统论
  • 肝劳
  • 心劳
  • 脾劳
  • 肺劳
  • 肾劳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冷劳 热劳 气劳 急劳 风劳
  • 冷劳
  • 禁忌
  • 热劳
  • 气劳
  • 急劳
  • 风劳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虚劳少气 虚劳上气 虚劳咳嗽 虚劳痰饮 虚劳呕逆 虚劳不思食 虚劳食不消 虚劳寒热 虚劳潮热
  • 虚劳少气
  • 虚劳上气
  • 虚劳咳嗽
  • 虚劳痰饮
  • 虚劳呕逆
  • 治择
  • 虚劳不思食
  • 虚劳食不消
  • 虚劳寒热
  • 虚劳潮热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虚劳盗汗 虚劳体痛 虚劳羸瘦 虚劳腰痛
  • 虚劳盗汗
  • 虚劳体痛
  • 虚劳羸瘦
  • 虚劳腰痛
  • 卷第九十·虚劳门 虚劳心腹痞满 虚劳心腹痛 虚劳咳唾脓血 虚劳呕吐血 虚劳四肢逆冷 虚劳惊悸 虚劳不得眠
  • 修制
  • 虚劳心腹痞满
  • 虚劳心腹痛
  • 虚劳咳唾脓血
  • 虚劳呕吐血
  • 虚劳四肢逆冷
  • 虚劳惊悸
  • 虚劳不得眠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虚劳失精 虚劳脱营 虚劳口干燥 虚劳积聚 虚劳兼痢 虚劳里急 虚劳浮肿
  • 虚劳失精
  • 虚劳脱营
  • 秤两
  • 虚劳口干燥
  • 虚劳积聚
  • 虚劳兼痢
  • 虚劳里急
  • 虚劳浮肿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虚劳小便白浊 虚劳小便余沥 虚劳小便利 虚劳小便难 虚劳大便难 筋极 气极 脉极 肉极 骨极 精极 白淫
  • 虚劳小便白浊
  • 虚劳小便余沥
  • 虚劳小便利
  • 虚劳小便难
  • 升合
  • 虚劳大便难
  • 筋极
  • 气极
  • 脉极
  • 肉极
  • 骨极
  • 精极
  • 白淫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虚劳五蒸 骨蒸羸瘦 骨蒸肺痿 骨蒸癖 骨蒸烦渴 传尸骨蒸 传尸劳
  • 虚劳五蒸
  • 妇人
  • 骨蒸羸瘦
  • 骨蒸肺痿
  • 骨蒸癖
  • 骨蒸烦渴
  • 传尸骨蒸
  • 传尸劳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诸疝统论 寒疝 心疝 厥疝 寒疝心腹痛 寒疝积聚 七疝 蛊疝
  • 诸疝统论
  • 寒疝
  • 心疝
  • 丁卯岁图
  • 小儿
  • 厥疝
  • 寒疝心腹痛
  • 寒疝积聚
  • 七疝
  • 蛊疝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阴疝统论 阴疝 卒疝 阴疝肿缩 阴疝卒肿痛 控睾
  • 阴疝统论
  • 阴疝
  • 卒疝
  • 阴疝肿缩
  • 食治
  • 阴疝卒肿痛
  • 控睾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大小便统论 大小便关格不通 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
  • 大小便统论
  • 大小便关格不通
  • 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小便利多 小便赤涩 小便出血 大便不禁
  • 小便利多
  • 小便赤涩
  • 针灸
  • 小便出血
  • 大便不禁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大便秘涩 大便不通 结阴大便血
  • 大便秘涩
  • 大便不通
  • 结阴大便血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诸淋统论 卒淋 冷淋 热淋 气淋 血淋 膏淋 石淋 劳淋
  • 诸淋统论
  • 卒淋
  • 冷淋
  • 补遗
  • 热淋
  • 气淋
  • 血淋
  • 膏淋
  • 石淋
  • 劳淋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九虫统论 九虫 蛔虫 寸白虫 蛲虫 五脏虫 三虫
  • 九虫统论
  • 九虫
  • 蛔虫
  • 卷第四·治法 治神 治宜 平治 本标 通类 逆从 奇偶 轻重 补益 汤醴 汗 吐 下 渍浴 祝由 熨引 按摩 导引 灸 刺 砭石
  • 寸白虫
  • 蛲虫
  • 五脏虫
  • 三虫
  • 卷第一百·诸尸门 诸尸统论 诸尸 遁尸 飞尸 尸注
  • 诸尸统论
  • 诸尸
  • 遁尸
  • 飞尸
  • 尸注
  • 治神
  • 卷第一百·诸注门 诸注统论 诸注 风注 走注 鬼注 气注 卒魇不寤 中恶 卒死 尸厥 鬼魅 鬼击
  • 诸注统论
  • 诸注
  • 风注
  • 走注
  • 鬼注
  • 气注
  • 卒魇不寤
  • 中恶
  • 卒死
  • 治宜
  • 尸厥
  • 鬼魅
  • 鬼击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头风白屑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 面?(细起如粟谷状) 面?(形似米白) 面?(粉刺) 面体疣目 狐臭 灭瘢痕
  • 头风白屑
  •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
  • 面?(细起如粟谷状)
  • 面?(形似米白)
  • 面?(粉刺)
  • 面体疣目
  • 平治
  • 狐臭
  • 灭瘢痕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眉髯髭发统论 乌髭发 须发黄白 荣养髭发 白秃 赤秃
  • 眉髯髭发统论
  • 乌髭发
  • 须发黄白
  • 荣养髭发
  • 白秃
  • 赤秃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眼目统论 肝虚眼 肝实眼 肾肝虚眼黑暗 目胎赤
  • 本标
  • 眼目统论
  • 肝虚眼
  • 肝实眼
  • 肾肝虚眼黑暗
  • 目胎赤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目赤痛 目赤肿痛 目热碜痛赤肿
  • 目赤痛
  • 目赤肿痛
  • 目热碜痛赤肿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风毒冲目虚热赤痛 目风赤 暴赤眼
  • 通类
  • 风毒冲目虚热赤痛
  • 目风赤
  • 暴赤眼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目赤烂 目积年赤 目飞血赤脉 目血灌瞳仁 赤脉波贯黑睛
  • 目赤烂
  • 目积年赤
  • 目飞血赤脉
  • 目血灌瞳仁
  • 赤脉波贯黑睛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坠睛 蟹目 目珠子突出 白睛肿胀 目暴肿 目风肿 目睛疼痛 目涩痛
  • 戊辰岁图
  • 逆从
  • 坠睛
  • 蟹目
  • 目珠子突出
  • 白睛肿胀
  • 目暴肿
  • 目风肿
  • 目睛疼痛
  • 目涩痛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目痒急及赤痛 五脏风热眼 目偏视风牵 目风眼寒 目风泪出
  • 目痒急及赤痛
  • 奇偶
  • 五脏风热眼
  • 目偏视风牵
  • 目风眼寒
  • 目风泪出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丹石毒上攻目 时气后患目 目晕 目昏暗 目? 眼眉骨及头痛
  • 丹石毒上攻目
  • 时气后患目
  • 目晕
  • 目昏暗
  • 目?
  • 轻重
  • 眼眉骨及头痛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目见黑花飞蝇 息肉淫肤 目生肉
  • 目见黑花飞蝇
  • 息肉淫肤
  • 目生肉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目内生疮 目脓漏 目生珠管 斑豆疮入眼 雀目 目睑生风粟 眼睑垂缓 眼睑肿硬 倒睫拳挛
  • 目内生疮
  • 目脓漏
  • 目生珠管
  • 斑豆疮入眼
  • 补益
  • 雀目
  • 目睑生风粟
  • 眼睑垂缓
  • 眼睑肿硬
  • 倒睫拳挛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目生肤翳 目生丁翳 目生花翳 翳膜遮障 远年障翳
  • 目生肤翳
  • 目生丁翳
  • 目生花翳
  • 翳膜遮障
  • 汤醴
  • 远年障翳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目青盲 将变内障眼 内障眼针后用药 外物伤目
  • 目青盲
  • 将变内障眼
  • 内障眼针后用药
  • 外物伤目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目眵 眯目 针眼 钩割针镰 熨烙
  • 目眵
  • 眯目
  • 针眼
  • 钩割针镰
  • 熨烙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耳统论 耳聋 风聋 劳聋 久聋 五聋 耳聋有脓 耳虚鸣
  • 耳统论
  • 耳聋
  • 风聋
  • 劳聋
  • 久聋
  • 五聋
  • 耳聋有脓
  • 耳虚鸣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耳疼痛 耳肿 耳内生疮 耳耵聍 ?耳 百虫入耳 耳诸疾
  • 耳疼痛
  • 耳肿
  • 耳内生疮
  • 耳耵聍
  • ?耳
  • 百虫入耳
  • 耳诸疾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鼻统论 鼻塞气息不通 鼻塞不闻香臭 ?鼻 鼻中生息肉 鼻痛 鼻渊 鼻流清涕 鼻中生疮 疳虫蚀鼻生疮
  • 鼻统论
  • 鼻塞气息不通
  • 鼻塞不闻香臭
  • ?鼻
  • 鼻中生息肉
  • 鼻痛
  • 鼻渊
  • 鼻流清涕
  • 鼻中生疮
  • 疳虫蚀鼻生疮
  • 渍浴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口齿统论 口疮 口糜 口吻疮 口舌干焦
  • 口齿统论
  • 口疮
  • 口糜
  • 口吻疮
  • 口舌干焦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口舌生疮 口臭 唇疮 唇生核 紧唇
  • 口舌生疮
  • 口臭
  • 唇疮
  • 祝由
  • 唇生核
  • 紧唇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重舌 舌肿强 牙齿历蠹 牙齿疼痛 齿?
  • 重舌
  • 舌肿强
  • 牙齿历蠹
  • 牙齿疼痛
  • 齿?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虫蚀牙齿 肾虚齿风痛 齿风肿痛 齿龈肿 风疳
  • 虫蚀牙齿
  • 针灸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积病,可医者九。面上虚肿是积。积者是脾之所系,脾主身之肌肉,故应面,故知是脾积,其脾系土,土无正形,故早晚浮肿不定,多则早浮,其睡则脾不磨,上面作肿,若病后,此证则是虚中积,宜用调脾消积行气等药。面合地卧是积。何以合地,其受积在脾,是冷积,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属阴,故知伤冷硬食得之,宜下热积气药耳。腹胀是积。其积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于气,才当受积,其气便冷,腹胀满气急,故知在肺,如腹胀,先宜调气后转,转后更宜调气。小便如油是积。其积在小肠,何以知之,其积受于脾,脾当传心,心不受触,则入小肠,小肠是心之府,故知在小肠,则节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发黄是积。是积气伤心,心主血脉,荫遍身毛发,被积气所干,则发黄,故知是积伤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积药,此人必时复发热也。赤白痢是积。其积在肺,受传大肠,及有外伤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后赤则是外邪,故知肺传大肠,则为赤白痢也,宜取后调气。两眼黄赤、睛青、是积。其积在肝,何以知之,肝主东方甲乙木,色青,却被积气所干,即黄赤,睛青者,眼属五脏,肝是其主,肝若受积,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积。若传胆,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凉药退之。遍身虚肿是积。其积不在脏,只在腑,何以知之,为其积曾取,后被药发动,即不在脏,故出皮肤之间为肿也,只宜下取虚中积药,然后补之。多泻白粪是积。是受冷积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积在脾,冷滑而泻白粪,故知在脾,宜先转,后热药补之。积病不可医者六。喘急是肺积,肺主气,其喘急则肺绝,其人当面白,全无血色,故不可医也。面黑是肾积,其人面黑者,是肾绝也,人当不辨好恶,眼直无光,只得一日而死也。吐热气是荣积,其不医者,是血绝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热气不止耳。手脚心生疮是卫积,卫者气也,胃气不生,故手足生疮,若卫绝,则气不回,只得半日也。恶心吐干呕是胃积,何以不医,胃主化食,其胃热则恶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吐呕,面色青黄无血色也。泻久住又泻是积,咬脾烂。何以知其脾烂,其人当泻白粪,为食不消,住了,却放粪赤黑而死,即知脾烂不可治。

    《宝鉴》论小儿五积,为脏气不行,蓄积一处不动,故曰积。夫心为伏梁,在脐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为痞气,在胃口上横之。肝为肥气,在脐之左边。肺为息贲,在脐之右畔。肾为贲豚,在脐下。各有变动,非食之所成,乃气积也,脏属阴,故在一处而不动也。聚谓六腑之气留聚也,腑属阳,阳气运转不停,故其聚不定一处,发而腹痛。积聚之候,皆面黄瘦劣, 不生肌肉,发立或肌体浮肿,腹急多困,多为水气。

    《真珠囊》虚中积候,凡惊中虚积者,谓因惊取,复惊发动是也,所下粪青秽。

    凡虚中有积者,因伤食而泻又吐,如此渐虚,其病未瘥,故曰虚积也。又虚中之积,有积而频频取转,却取转不着,致其积尚伏,故亦曰虚中积。若惊积取下,则粪随惊青。如是食积,即粪成块子。凡疳中虚积者,因疳病转泻,虚而疳不退,故虚中尔,所取下粪里白色也。

    〔曾〕凡婴孩所患积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停中脘,外为风寒所袭。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饮食不思,或呕或哕,口噫酸气,大便 臭,此为陈积所伤。

    如觉一二日,先以百伤饮(外感)发表,次当归散(潮热)水姜煎服,温动积滞,方下乌犀丸、六圣丸,重与宽利,后用匀气散(疝)调补。〔汤〕凡有积滞,须辨虚实,况孩儿虚瘦长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论也。予今之法,实者,可服进食丸。虚而微白芨疳瘦者,宜服肥儿丸(即三因肥儿丸见腹胀条)。〔薛〕初患元气未损之时,或腹胀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饼子或木香槟榔丸下之。下后以白术散或五味异功散和之,渴加干葛,吐加半夏。下而热不退,或作呕作泻,饮食不思,此脾胃俱伤也,用六君子汤。手足指冷,喜饮热汤,此脾胃虚寒也,前方加炮姜、木香。面色黄白,目无精光,脾肺俱虚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腹痛泄利下垂,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发热晡热,或泻未已,脾气下陷也;潮热口渴,大便不调,欲变疳证也;

    并用补中益气汤,佐以肥儿丸。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必以调脾为主,而以消导佐之。古人所谓养正积自除。正此意也。

    《千金》紫双丸 治小儿身热头痛,食饮不消,腹中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数起,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节。或惊悸寒热。

    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儿欲下,是其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药,数用神验,千金不传方。(臣亿等详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变蒸篇中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驶,病重当用之,方中并无赤丸,而此用朱砂者,又力紧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去皮) 蕤核仁(去皮。各十八铢) 甘草(炙,五铢) 牡蛎(火 赤) 黄蜡(各八铢) 甘遂 朱砂(各二铢) 麦门冬(去心,十铢)

    上八味,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绞去油,别捣甘草、甘遂、牡蛎、麦门冬,下筛讫。研蕤核仁令极熟,乃内散,更捣二千杵,药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

    半岁儿服如荏子一双,一岁二岁儿服如半麻子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岁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七岁八岁服如小豆二丸,九岁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之。至日出时不下者,投粥饮数合即下。丸皆双出也。下甚者,饮以冷粥即止。

    〔茅先生〕青金丹 小儿诸积病悉主之。

    滑石(末) 白丁香(罗过) 天南星(各二钱匕) 青黛(罗过,平钱满挑二钱) 轻粉(重二钱) 水银(秤二钱,先以锡二钱于铜铫内熔化,便下水银拌和匀,倾出于地,冷用) 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个,无缺损者,井华水浸一宿,悬当风处,吹干,烂研)

    上前件药同拌合,用软饭为丸,如小绿豆大。巴豆不出油。根据形证用汤使下。

    伤寒后取积,淡煎葱汤吞下。取疳虫,用牛肉炙汁下。惊风肚中紧硬,面青黑,金银薄荷葱汤吞下。因伤,看肚中及腹皮上微热肚胀,夜间作热,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黄色,眼微黄,此腹中有积,用皂角子二七粒,灰火煨过,用水一盏、煎至半盏下。有积作泻,鱼 汤下。气积炒 香汤下。凡下此药,周岁十四丸,三岁十八丸,七岁二十四丸,量大小加减。下须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积来尽时,可根据形证候,下药补之。临吃此药,恐先吐下些小涎来,亦不妨。

    万灵丸 主小儿诸积,根据形证用之。

    木香 黄连 蓬莪术(各半分) 陈橘皮 青橘皮(各去瓤,一分) 槟榔(一钱半重者一枚)

    上为末,每匕药一钱,用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醋煮,巴豆一枚煮药令巴豆紫色,用杏仁一枚去皮尖灯火上 留性,二味都研,用醋面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姜汤吞下。

    〔钱乙〕消积丸

    丁香(九枚) 缩砂仁(十二枚) 乌梅肉(三个,焙) 巴豆(二枚,去皮油心膜)

    上为细末,面糊丸,黍米大。三岁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温水下,无时。

    紫霜丸 消积聚。

    巴豆(去油心膜) 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个) 代赭石(一钱,研细水飞)

    上为细末,饭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汤下,无时,儿小者减之。

    真珠丸 取小儿虚中,一切积聚、惊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涩滞,疗腹胀,行滞气。

    木香 白丁香(真者) 丁香(末) 轻粉(各半钱,留少许为衣) 白滑石(末,二钱) 巴豆(十四粒,水浸一宿,研极腻)

    上为末,研匀,湿纸裹,烧粟米饭丸麻子大。一岁一丸,八九岁以上至十五岁服八丸。炮皂子煎汤放冷下。挟风热难动者,先服凉药一服。乳癖者,减丸数,隔日、临卧一服。

    消坚丸 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热膈实,取积。

    砂(末) 巴豆霜 轻粉(各一钱) 黄明胶(末,五钱) 细墨(少许) 水银沙子(两皂子大)

    上,同研细末,少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岁儿服一丸,食后。

    白饼子 治小儿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

    滑石 轻粉 半夏(汤洗,焙干) 南星(各一钱,为末)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水一升煮,水尽为度)

    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饭为丸,如小绿豆大,捏作饼子。儿三岁以上三五饼,三岁以下一二饼,葱白汤下,临卧服。

    〔张涣〕万灵丹 治小儿脾胃久不和,挟积,服温热药皆不效,此药神妙。

    肉桂 川黄连 蓬莪术(各一两) 肉豆蔻仁 槟榔 陈橘皮(去白,焙干) 木香 丁香(各半两。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 巴豆(去皮心膜) 杏仁(麸炒,去皮尖。二件并灯上烧灰存性。各二七个)

    上件同再捣拌匀,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 一粒,二三岁二粒,三四岁三粒,五七岁五粒,十岁以上七粒,用生姜汤放冷下,乳食后。久积或乳癖,并宜常服。

    剪红丸 磨癖积,杀诸虫,进饮食,神效。男女老幼皆可服。孕妇勿服。

    干漆(炒烟尽) 紫芫花(醋拌,炒。各一钱) 巴豆(七粒,去皮膜心,不去油) 斑蝥(七枚,去头足翅,炒,研时、塞两鼻孔)

    上为丸,醋糊丸梧桐子大。用红砂包,红线缚定,剪切来每服一丸,同后药服之。

    南木香 雷丸 三棱(生) 莪术(生) 百部(微炒。各半两) 贝母 槟榔 大黄(生。各一两) 使君子肉(四十九枚,半生半炒) 牵牛(生半斤,取头末三两半)

    为细末用 皂角十锭捶碎,山茵陈(一两),苦楝根皮(二两),水四五碗,砂锅内慢火煎至一小碗,将前末搜为丸梧子大,日干。小儿粟米大。每服二钱半重。各随后证,改汤使引下,五更初服。忌荤腥生硬油腻物,此方与诸方甚异,毋忽。小儿 喘急咳嗽,桑白皮汤下。取寸白虫,煎石榴根汤下。香港脚肿不可行,木瓜汤或蜜水下。取蛔虫苗虫,沙糖水下。小儿一切诸证,蜜水或沙糖水下。酒痢酒积,百药煎汤下。妇人血脉不行,淡醋红花汤送下。妇人血蛊,葱白汤下。

    肠风下血,煎山栀子汤下。大小便不通,淡醋汤下。食积气块诸证,用温蜜水、温茶汤下。

    真方五色丸子 治小儿一切所伤,痰涎壅塞,胸膈不利,乳食不消,变生癖积,胁肋片硬,按之疼痛,及治一切急慢惊风发搐,痰涎壅塞。

    青丸子∶青黛(别研) 南星(姜制。各半两) 巴霜(半钱)

    红丸子∶朱砂(水飞) 半夏(姜制。各半两) 巴霜(半钱)

    黄丸子∶大黄(煨) 郁金(各半两) 巴霜(半钱)

    白丸子∶白附子(生) 寒水石( 。各半两) 巴霜(半钱)

    黑丸子∶五灵脂(炒) 全蝎(炒。各半两) 巴霜(半钱)

    上前五色药,各另研为细末,入巴霜半钱同匀,面糊丸粟米大。一岁服五丸,乳汁送下,量大小加减。或姜汤下。急惊,金银薄荷汤。慢惊,生姜全蝎汤。

    下积丸 治乳食伤积,心腹胀满,气粗壮热,或泻或呕。

    丁香(二十粒) 缩砂仁(二十枚) 使君子肉(五枚) 乌梅 巴豆肉(不去油。各三枚)

    上为末,烂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陈皮汤下。

    五珍丸 治酒食积,通用。

    青皮 干姜(烧,存性) 蓬术 五灵脂(各一两) 巴豆肉(去半油,一钱)

    上为细末,粳米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汤下。

    《局方》进食丸 治乳食不化,心胸胀满,疳积肚疼。

    木香(炮) 枳壳(去白,炒) 当归 代赭石(各五钱) 朱砂(另研,三钱) 巴豆(去油膜,一钱) 麝香(另研,五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黍米大。一岁二丸,量儿大小加减,米饮送下。

    六圣丸(曾氏) 治诸积和胃,大能主气浓肠,消疳快膈。

    莪术(炮,锉) 净黄连 陈皮(去白) 白姜(炮。各五钱) 南木香(二钱半)

    上除木香不见火,余四味锉焙,同木香为末,每一钱重,巴豆三粒去壳膜心,存油,碎切,入乳钵细研,同前药再研匀,醋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粒至二十五粒或三十五粒,五更空心淡姜汤下。利三五行,匀气散止补(方见疝)。常服助脾化积,进食消疳,临睡以净汤或汤酒下三粒及五粒。每次止丸药末三钱,净巴豆九粒为则,不可多合,久则味散。

    乌犀丸(曾氏) 主诸积滞,夹惊夹风,温胃调脾,消进饮食,吐逆醋馊气,面黄肌瘦,不拘孩儿生后岁月远近,并宜可投。

    乌犀(即皂角,锉三寸长皮,灰火中见青烟起为度,取出地上,瓦盆盖定,存性冷用,七钱) 硫黄 白姜(各三钱半) 陈皮(去白) 川乌(炮去皮脐。各五钱) 巴豆(去壳膜心,存油,七十七粒)

    上先研硫黄细,除巴豆外,余四味同焙为末,却薄切巴豆细研,同前五味药末杵匀,用粳米饭包作一大粽子,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钵内烂杵,细布兜紧,绞出如稠糊,安在别器内,以药末亭分同杵细软,丸粟粒大。取诸积,每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并用淡姜汤泡冷饭取汁小盏,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匀气散止补。治积吐有醋馊气,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姜汤入米醋少许,候温,空心下。

    水晶丹(曾氏) 治惊积、食积、虫积,腹胀烦啼,心恶食减,面黄,并宜通利。此药有顽积,惊重风紧,涎多热极,乃可服,非常用之剂。及急惊后风痰未尽,免生痴疾,宜再投。

    南星(锉作小块,汤煮少时) 半夏(汤泡去滑。各三钱) 滑石(四钱) 轻粉(五十帖) 净芜荑(二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壳,汤泡七次,又去心膜,作两半,水煮少时,晒干碎切)

    上,前三味焙为末,拌和轻粉外,芜荑、巴豆同碎切,在乳钵内细杵,入前药末再拌匀,如乌犀丸内制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糯米汤泡葱白,取汁小盏,五更初空心下,过三五行,进匀气散调补。下风痰,淡姜汤空心服。

    《聚宝方》圣饼子 取一切积及虚中积、下风涎药,取病甚稳,全不搜搅。

    轻粉 粉霜(各四钱) 石燕子(大者二枚,先为细末) 延胡索(大者二十八个,为末)

    上四味同研匀,滴水和丸如大棋子大,仍放浓,阴干。每服一饼,先用熟水浸软,冷浆水调下,临卧更深服,后急漱口。此药只取积滞,并不损气,更临时加减。若下惊积,则每料更入朱砂、生龙脑各一钱重,小儿一饼作四服,或便捏成小饼子。

    〔吉氏〕追魂散 治果子伤积。

    白丁香 轻粉 官桂(去粗皮。各三钱)

    上为末。冷水调下半钱。睡时服,来日取下所伤物,用异功散煎紫苏、木瓜汤调,三服,和气。(异功散方见吐泻。)

    沉香槟榔丸 和脾助胃,进食清神,宽胸快膈,顺气调中,悦颜色,壮筋骨,理面带痿黄,肌肤瘦弱,过食生果停寒在里,乳癖腹胀作疼,及吐利疟肿瘥后,诸疳虫积。

    沉香 槟榔 檀香 南木香 丁皮 三棱(炮,锉) 神曲(炒) 莪术(炮) 麦芽(洗,炒) 浓朴(刮去粗皮,姜汁炙) 苍术(米泔浸,锉,炒黄) 使君肉(锉瓦上焙干) 青皮 陈皮(各去白) 缩砂仁益智仁 净香附 枳壳(去穣,麸炒燥) 良姜(制。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除前五味不见火,余十五味锉焙,仍同沉香等为末,水煮面糊丸麻仁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米汤无时送下。儿小不能吞咽,炼蜜丸如芡实大,每以一丸至二丸温汤化服。

    《集验》蓬术丸 治乳食不化,心腹胀满,一切所伤。

    三棱 莪术(并煨) 净陈皮 净香附(炒) 萝卜子(炒。各半两) 砂仁 净青皮 净枳壳(麸炒) 胡黄连 芦荟(各三钱) 胡椒(二钱半)

    上细末,糊丸黄米大。每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温米饮下,日三二服。忌生冷硬物。

    其候但是吐下乳来有酸臭气,因啼叫未已,遽与乳吃,停滞不化而得。茅先生先用丁香散(吐泻)调胃,后下牛黄丸取下奶积,后下匀气散(不乳食),常服健脾散(不乳食)即愈。

    《圣惠》乳癖之候,面色青黄,发歇壮热,吐乳多睡,口内生疮,渐渐黄瘦,腹内结块不散,由乳母食饮无常,醉饱过度,便即乳儿,或乳母偏卧一向,乳儿不能回转,儿亦睡着,乳滞偏于胁下,因兹结聚成块而痛者是也。

    《圣惠》京三棱散 治乳癖结实,或有滞恶停积不化,令儿日渐羸瘦,面色痿黄,春夏多发,不欲乳食。

    京三棱 川大黄(微炒) 槟榔 鳖甲赤茯苓(各半两) 枳壳(麸炒微黄,二钱半)

    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分为二服,日三四服。

    逐下恶物为度。

    〔张涣〕三棱散 治小儿乳癖结实不瘥。

    京三棱(炮,锉) 赤茯苓 当归(洗,焙干) 鳖甲(醋炙黄,去裙。各一两) 枳壳(麸炒,去穣) 木香 白术(各半两)

    上捣罗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时时与服。

    《圣惠》化癖丸 治乳癖结块,久不消化,诸药无效。

    巴豆霜(半两) 腻粉 朱砂(各一钱,研) 黄鹰粪(二钱半) 砂 雄雀粪(各一字)

    上件都研如粉,用糯米饭和丸,如黍米大。一岁儿每服空心煎皂荚仁汤下二丸。

    取下恶物为度。

    丁香化癖散(丹溪) 治乳癖。

    白丁香 密陀僧 硫黄(以上各二钱) 砂(五分) 轻粉(少许)

    上研细末。每一岁儿服五分,男病,女乳调,女病,男乳调。出下黑粪为度,后用通膈丸泄之。

    二丁丸(见疳门疳热条。)

    青礞石丸 治证同前。

    硫黄(三钱) 青礞石 五灵脂 锅底黑(各一钱半) 白丁香(一钱,去土)

    为末。米饭丸绿豆大,捻饼子。每服二十饼,温水下。

    《玉诀》银白散 生胃气,取下后宜服此方。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白术(麦面炒) 白扁豆(去皮) 藿香叶上各等分,末,一钱,紫苏汤调下。

    〔张氏〕治小儿奶癖方用芫花(一两,醋浸,三日,净洗) 大黄(半两)

    为末,入蒜一斤,同药末研烂匀,男左女右,用药涂在乳母手心,熨擦癖上。如闻得患人口中出药气,实时取了,立效。

    《董氏家传》治小儿奶癖极效方紫河车(二两) 寒食面(三两)

    上同为细末。每用一匙许,水调涂足心,病在左涂左,病在右涂右,涂于红帛上缚之。良久,其病大便中下去,救人多矣,大便尽洗去。

    《孔氏家传》治小儿奶癖方上,用密陀僧不拘多少,研极细,以大蒜自然汁调稠稀得所,涂于有奶脾处,据其大小周遍,又不可涂之太过,须臾,候儿口中有蒜气息,即是药透,子细以手揉之,觉奶脾似消及五六分,即用温浆水洗去,切须量度,不可令消尽,恐药毒损气也,如未消,药先干,即以温水润之。

    《谭氏殊圣》治月里孩儿奶癖方紫河车(草) 人参(各等分)

    上为末,用好醋调,拍成饼子,如大钱大。如左畔有癖者,药贴左畔脚心,用绯帛扎,干后见效,左右一般使药。

    肚硬而热于他处,或泻或呕,因饮食过饱,饱后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黄丸取积,后用匀气散调理。常服万灵丸即愈。钱氏消积丸、真珠丸。(方见前)

    快膈消食丸

    砂仁 净陈皮 三棱 莪术 神曲 麦 (各半两) 净香附子(另炒一两)

    为末,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汤下。看轻重,却用下积药,一方,加制枳壳。

    其候面色黄白,不进食,腹痛,夭矫啼叫,利如蟹渤,此因荣卫不和,二气乖忤,日久得之。茅先生用万灵丸、匀气散、醒脾散、建脾散相夹调理。

    《秘录》治小儿气癖,取三棱汁作羹粥,以米面为之与乳母食,每日取一枣大与儿吃亦得,作粥与羹热食之。治小儿十岁以下及新生百日,无问痫热、无辜、癖等皆理之,妙不可言。

    面黄如土色,或面带虚浮,脐上微痛,肚皮热,饮食减少,才食、便言脐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头微热。此因先食硬物或冷物,所伤在脾,治之先下青金丸(见前)

    取下脾中积,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常服健脾散、万灵丸即愈。

    〔曾〕有时时泄清水如生米汁,是受伤而复有积,烦闷啾唧,常以生嗔,名为惊积。先解惊,后理积,解惊五苓散或百解散,理积三棱散或乌犀丸及三解散,炒神曲、生姜、煎汤调服醒脾散、沉香槟榔丸,宁惊化积,壮气和胃,仍节冷乳,自然平治。

    〔庄氏〕紫金丸 治大人小儿,因惊积聚粘滑毒物在脾胃,累曾用药取不下,变成虚中积。大人吃食吐逆,心腹胀满,夜有虚汗,日渐瘦恶,用姜枣汤下七丸。妇人血气,米饮下五丸至七丸。小儿惊积,体热困重,目不开,用黄连、甘草、桃仁、薄荷、汤化腻粉一字许下。一岁上三岁下三丸,小儿只可一丸二丸。

    蝎梢(三七个) 犀角末 银末 朱砂(各一钱)

    上研极细末,用水面糊为丸绿豆大。根据前汤使。

    〔庄氏〕软金丸 治惊疳,下积聚。

    青黛 腻粉 胡黄连 麝香(各二钱半) 寒食面(三钱) 使君子(三个) 天浆子(三七个)

    上七味,研匀,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用金银薄荷汤化下。

    〔刘氏〕桃红散 治小儿惊积、疳积,常服进食,面如桃花。

    马牙硝 朱砂 茯苓 人参(各等分)

    上末之。二岁服二字,一岁一字,三岁亦二字,四五岁三字,新汲水入少蜜调下。蜜水约盏内三分许。

    汤氏云∶惊癖须用礞石药方可治之。

    其候浑身微热,不思饮食,昏昧神缓,抱着一似睡未觉,肚热足冷者。多因吐泻大病及攻击之后而得此候,茅先生先用青金丸取积,后用匀气、醒脾散调理。

    常服万灵丸、保童丸即愈。

    〔王先生〕灵砂丹 下虚中积、脏腑虚滑泄泻,久经取转,里急后重,久积恶痢暴泻久不止,神效。

    通明 砂(一钱) 颗块辰砂(通明、有墙壁者,二钱半。各细研)

    上二味,衮研极细,用黄蜡半两,先于盏内熔化,入去皮全巴豆三七粒煎,候巴豆紫色为度,漉豆出,细研,入前二味再研匀,于黄蜡内三分取一,再熔成汁,倾药入内,急搅令匀,刮入瓷合收之。每服,暴泻恶痢,旋绝三丸如绿豆大。浓煎艾汤,先呷三五口,然后吞下。水泻,冷水吞下。如取积,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浓煎甘草汤,放冷吞下,临卧服。其久积药随积下,其小可不动便安。

    按∶既是虚,即不宜用峻剂取积,仍须用四君子、益黄散之类,相兼服之。

    其候大便不通,风毒疮疖,喉闭 腮,咽中涎响。茅先生先用夺命散(急惊)吐下热涎,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常服牛黄膏、天竺黄散(并实热)镇心丸即愈。

    仲阳云∶积痛,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而痛自除,宜下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和胃气,用白术散(渴)、小沉香丸、感应丸治之。又有食积肚痛,有热者芍药甘草汤(腹痛)加干葛。

    吐者加半夏、生姜,或加枳实亦效。

    小沉香丸 和中顺气,进食消痰。

    砂仁 蓬术(各四钱,煨) 香附子(去毛,炒,一两八钱) 舶上丁香皮(二两四钱) 沉香(六钱) 甘松(去土,三两六钱) 益智仁(微炒,一两二钱) 甘草(炙,一两四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或四十丸,食后温姜汤下,或嚼破更妙。

    《良方》妙香丸 治小儿虚中积,潮发寒热,心腹胀满疼痛。

    辰砂(一两) 牛黄 生龙脑 麝香(各二钱半) 金箔(十四片) 粉霜 腻粉(各一钱) 黄蜡(二两)

    巴豆(肥者,一百二十粒)

    上,丸如弹子大。量虚实加减,龙脑浆水下,夜半后服。脏虚即以龙脑米饮下,每服三丸如小豆,欲药势缓,即按令扁。疾坚者加至十丸,皆以针刺作数孔,以行药力。小儿取积,丸如绿豆,治小儿吐逆尤效。此药最下胸中烦及虚积。

    《婴孺》治小儿自下后得寒热,血结成癖气在左胁下,或寒饮,或冷食积聚气动,胸心留热,不下食饮,暗瘦。宜先服少饮子散气下食,后服紫双丸去宿积,自充溢也。

    饮子方

    柴胡 茯苓 人参 白术 鳖甲(醋涂,炙香熟。各半两)

    上,切如豆大,水二升,煮五合。空心分温三四服。相去如人行一二里久再服,食粥将息。

    茅先生论小儿生下五个月日上至七岁,有结癖在腹成块,如梅核大来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者。亦分数类,在左胁下痛者名 气,在右胁下痛者名癖气,下蓬莪术散、夹建脾饮(不乳食)与服即愈,如见面黑,眼直视,泻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进食者死。钱氏论小儿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饮水或喘嗽,与潮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故令儿不食,致脾胃虚而热发,故引饮过多,即荡涤肠胃,亡失津液,胃不能传化水谷,其脉沉细,益不食,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鲜不瘦而成疳矣。论癖为潮热云∶曹宣德子三岁,面黄时发寒热,不欲食,而饮水及乳不止。众医以为潮热,用牛黄丸、麝香丸不愈,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钱曰当下白饼子(见前),后补脾,乃以消积丸磨之(见前),此乃癖也,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饮水者,食伏于管内不能消,致令发寒。服止渴药吐者,以药冲脾故也,下之即愈。仁斋曰∶癖者,血膜包水,侧僻于胁旁,时时作痛也。

    惟癖,为能发潮,为能生寒热,故疟家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复结癖,寒热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儿脏腑和平,荣卫调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乳哺失调,三焦关隔,以致水饮停滞肠胃,不能宣通,如冷气搏之,则结聚而成癖,轻者用积滞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曾氏曰∶婴儿始生,禀赋未完,失于襁褓之不谨,乳哺之不节,外为六淫侵袭,内因五脏气虚,冷积久停于脾,不能克化,结成癖,鬼突于胁下,或左或右,俗曰龟KT ,其疾皆因积滞蕴作,致有寒热,或腹肚疼痛,或昼凉夜热。治疗之法,气实者,亦须温正胃气,后用乌犀丸或水晶丹下之,如过二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证消尽,方投补益之剂。气虚者,先与调脾胃,固真元,神色稍正,饮食进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虚甚,用三棱散、化癖丸、渐消之,顺适阴阳,以平为期。然先补后泻,行迎夺之法,则取去陈寒冷积,若面黄唇白,发竖肌瘦,乃为虚极,不可轻下,但徐徐用药消化调理为上。若儿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饮,使药从乳过,亦少助也。

    〔茅先生〕蓬莪术散 主小儿 气,一切气疾。

    蓬莪术 青橘皮 益智(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糯米(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大钱,用陈米饮调下,日进四服。

    《圣惠》鳖甲散

    用鳖甲(一枚,涂醋炙令黄,去裙 )

    上捣,细罗为末。每服一钱,以童子小便一小盏煎至五分,量儿大小,分减服之,日三服,神效。

    化癖丸(曾氏) 主癖结气块在胁之间,日久不化,乍寒乍热,腑脏不调,米谷不消,哽气喘促,胸腹满闷。及理丁奚哺露。

    南木香 陈皮(去白) 莪术(炮,锉) 三棱(炮,锉) 青皮(巴豆九粒、去皮膜心,微炒,去巴豆) 枳壳(去穣,麸炒) 槟榔(七味各半两) 白术 丁香(二味各二钱) 细辛(烧,存性,四钱)

    上除木香、槟榔、丁香不过火,余七味焙,同前三味为末,曲糊丸作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清米汤、空心下。有寒热往来,以柴胡饮间服,忌油腻生冷。

    木香丸 治吐乳泻乳,其气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与儿,停滞不化,是为乳积。

    肚硬热渴吐泻,由饮食无度,过饱即睡,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日久,是为气积,疟后肚内结癖成块。

    木香 蓬术 砂仁 青皮(去白) 朱砂(研细) 代赭石(研。各二钱) 大丁香 川巴豆肉(纸压去油。各一钱)

    上为细末,和匀,飞白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伤,乳汁下,食伤,米饮下。

    取癖丸 峻剂,非实积危甚不用。

    甘遂(微炒) 芫花(炒) 牵牛(半炒半生,研取末) 辣桂 蓬术 青皮(去穣) 木香 桃仁(浸,去皮,炒) 五灵脂(各二钱)

    上为细末,入去油巴豆一钱研和,十分细飞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姜蜜煎汤灌下,泄后,冷粥补,仍和胃。

    挨癖丸 治乳癖谷 ,腹中块痛。

    木香 青皮(去穣) 蓬术 代赭石(火 ,醋淬,细研) 生地黄(各三钱) 巴豆(压,去油尽,一钱)

    上为细末,醋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后,擦姜泡汤下。

    《外台·必效》疗大人小儿癖方上,取车下李仁,微汤退去皮及双仁,与干面相半,捣之为饼,如犹干,和淡水如常搜面,大小一如病患手掌,为两饼,微炙使黄,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当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饮热粥汁即利,以快利为度。至午后利不止,即以醋饭止之。利后当虚,病未尽者,量力一二日更尽一服,以病尽为限。小儿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马肉,无不效。但病重者,李仁与面相半。轻者,以意减之。后服者,亦任量力。频试瘥,神效。

    《圣惠》前胡丸 治小儿癖气,腹痛。

    前胡 桔梗(各去芦) 赤芍药 赤茯苓 枳壳 川大黄 当归 郁李仁(去皮,微炒。各半两) 鳖甲(一两,炙令黄)

    上件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三岁儿,每服空心以粥饮化破五丸服,量儿大小加减。

    《婴孺》治小儿闪癖,身体壮热,频服冷药,冷气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肠结大便难方茯苓 川芎 鳖甲(炙) 枳壳(炙) 芍药(各二分) 柴胡(四分)

    上锉,以水一大升三合。煎至三合。空心为二服,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忌苋子。

    〔朱氏〕知母丸 治小儿腹痛不调,兼癖气。

    知母(六分) 鳖甲(炙,四分) 牡蛎 枳壳(麸炒。各三分) 大黄(十二分,纸裹,煨熟)

    上件为末,蜜丸如绿豆大。米饮下五丸,大人以意分减服。

    治七八岁儿多睡或时壮热,日加羸瘦,身虽不痛,有时痢脓,呕逆不食,是癖气之候,其疾似疟疾,人多不识此患方柴胡 黄芩(各一分) 枳壳(炒,两片) 甘草 知母 芍药(各二分) 大诃梨勒(煨,取皮,一个,小者用二个)

    上件为末,水一盏,煎服。

    小儿癖气久不瘥者,灸中脘一穴,章门二穴,各七壮。章门在大横外,直脐,季胁肋端,侧卧,曲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从 下取病患四指定穴,并炙脐后脊骨中二七壮,无不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