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圣济总录》 > 肺痈
  • 宋·徽宗
  • 己巳岁图
  • 熨引
  • 肾虚齿风痛
  • 齿风肿痛
  • 齿龈肿
  • 风疳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齿间出血 齿龈宣露 齿龋 牙齿动摇 牙齿黄黑 牙齿不生 牙齿挺出 揩齿
  • 齿间出血
  • 齿龈宣露
  • 齿龋
  • 牙齿动摇
  • 牙齿黄黑
  • 按摩
  • 牙齿不生
  • 牙齿挺出
  • 揩齿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咽喉统论 咽喉闭塞不通 喉痹 马喉痹 咽喉肿痛
  • 咽喉统论
  • 咽喉闭塞不通
  • 喉痹
  • 马喉痹
  • 咽喉肿痛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喉中生谷贼 咽喉肿痛语声不出 咽喉卒肿痛 咽喉生痈 咽喉生疮 悬痈肿 尸咽喉 狗咽
  • 导引
  • 喉中生谷贼
  • 咽喉肿痛语声不出
  • 咽喉卒肿痛
  • 咽喉生痈
  • 咽喉生疮
  • 悬痈肿
  • 尸咽喉
  • 狗咽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咽喉中如有物妨闷 咽干 喉咽诸疾 骨鲠 误吞诸物
  • 咽喉中如有物妨闷
  • 咽干
  • 喉咽诸疾
  • 骨鲠
  • 误吞诸物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诸瘿统论 气瘿 瘿病咽喉噎塞 五瘿 瘤
  • 诸瘿统论
  • 气瘿
  • 瘿病咽喉噎塞
  • 五瘿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瘰统论 瘰结核 风毒瓦斯毒热毒瘰 瘰寒热 瘰有脓 瘰久不瘥
  • 瘰统论
  • 瘰结核
  • 风毒瓦斯毒热毒瘰
  • 瘰寒热
  • 瘰有脓
  • 瘰久不瘥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诸瘰? 诸?
  • 诸瘰?
  • 诸?
  • 砭石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痈疽统论 石痈 附骨痈 痈内虚 久痈 乳痈
  • 痈疽统论
  • 石痈
  • 附骨痈
  • 痈内虚
  • 久痈
  • 乳痈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肠痈 胃脘痈 缓疽 石疽 附骨疽 风疽 甲疽 瘭疽
  • 肠痈
  • 胃脘痈
  • 卷第五·诸风门 诸风统论 中风 肝中风 心中风 脾中风 肺中风 肾中风
  • 缓疽
  • 石疽
  • 附骨疽
  • 风疽
  • 甲疽
  • 瘭疽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痈疽溃后蚀恶肉 痈疽大小便不通 诸痈疽托里法 痈疽等疮内消法 一切痈疽诸疮膏药
  • 痈疽溃后蚀恶肉
  • 痈疽大小便不通
  • 诸痈疽托里法
  • 诸风统论
  • 痈疽等疮内消法
  • 一切痈疽诸疮膏药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痈疽发脑统论 发脑 发背 痈疽发背发渴 痈疽发背作寒热 发背溃后
  • 痈疽发脑统论
  • 发脑
  • 发背
  • 痈疽发背发渴
  • 痈疽发背作寒热
  • 发背溃后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诸疮 诸恶疮 反花疮
  • 中风
  • 诸疮
  • 诸恶疮
  • 反花疮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浸淫疮 下注疮 诸疮水毒肿 冷疮 热疮 月蚀疮
  • 浸淫疮
  • 下注疮
  • 诸疮水毒肿
  • 冷疮
  • 热疮
  • 月蚀疮
  • 肝中风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冻烂肿疮 ?疮 漆疮 汤火疮
  • 冻烂肿疮
  • ?疮
  • 漆疮
  • 汤火疮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灸疮 诸疮生肌肉 ?疮 热肿 毒肿 结阳
  • 灸疮
  • 诸疮生肌肉
  • 热肿
  • 庚午岁图
  • 心中风
  • 毒肿
  • 结阳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气肿 风肿 疔肿 诸疥
  • 气肿
  • 风肿
  • 疔肿
  • 诸疥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诸癣 代指
  • 诸癣
  • 代指
  • 脾中风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诸丹毒 痱疮 肉刺 恶脉 追蚀一切疮肿
  • 诸丹毒
  • 痱疮
  • 肉刺
  • 恶脉
  • 追蚀一切疮肿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金疮统论 金疮血不止 金刃伤中筋骨 金疮烦闷及发渴 金疮中风水及痉 金刃肠出
  • 金疮统论
  • 金疮血不止
  • 金刃伤中筋骨
  • 肺中风
  • 金疮烦闷及发渴
  • 金疮中风水及痉
  • 金刃肠出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毒箭所伤 箭镞金刃入肉 狐尿刺 恶刺 竹木刺伤肌肉不出
  • 毒箭所伤
  • 箭镞金刃入肉
  • 狐尿刺
  • 恶刺
  • 竹木刺伤肌肉不出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痔统论 诸痔 牡痔 牝痔
  • 肾中风
  • 痔统论
  • 诸痔
  • 牡痔
  • 牝痔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脉痔 血痔 肠痔 气痔
  • 脉痔
  • 血痔
  • 肠痔
  • 气痔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久痔 痔? 痔疼痛不可忍 肠风下血
  • 卷第六·诸风门 急风 卒中风 风 风口噤 风口 破伤风
  • 久痔
  • 痔?
  • 痔疼痛不可忍
  • 肠风下血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伤折统论 从高坠下伤损肿痛 伤折恶血不散 筋骨伤折疼痛 伤折腹中瘀血 伤折风肿
  • 伤折统论
  • 从高坠下伤损肿痛
  • 伤折恶血不散
  • 筋骨伤折疼痛
  • 伤折腹中瘀血
  • 急风
  • 伤折风肿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打扑损伤 腕折 倒仆蹴损 被伤绝筋 伤堕致损吐唾出血 伤损止痛生肌 头伤脑髓出 诸伤折淋熨贴并膏药 诸骨蹉跌
  • 打扑损伤
  • 腕折
  • 倒仆蹴损
  • 被伤绝筋
  • 伤堕致损吐唾出血
  • 伤损止痛生肌
  • 头伤脑髓出
  • 诸伤折淋熨贴并膏药
  • 卒中风
  • 诸骨蹉跌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杂疗统论 中药毒 食毒 食诸菜蕈菌中毒 饮酒中毒及大醉不解 服药过剂
  • 杂疗统论
  • 中药毒
  • 食毒
  • 食诸菜蕈菌中毒
  • 饮酒中毒及大醉不解
  • 服药过剂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食牛马猪犬鱼蟹中毒 解金银铜铁石毒 蛊毒
  • 食牛马猪犬鱼蟹中毒
  • 解金银铜铁石毒
  • 蛊毒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马汗入疮 犬啮伤 诸虫啮 诸蛇螫 蝎螫
  • 马汗入疮
  • 犬啮伤
  • 诸虫啮
  • 诸蛇螫
  • 蝎螫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蜂螫 蜘蛛蜈蚣伤 蠼尿疮 中水毒 射工中人疮 溺水死 自缢欲死 辨自缢死解绳法 辨自缢死心下尚微温虽久犹可活法
  • 蜂螫
  • 风口噤
  • 蜘蛛蜈蚣伤
  • 蠼尿疮
  • 中水毒
  • 射工中人疮
  • 溺水死
  • 自缢欲死
  • 辨自缢死解绳法
  • 辨自缢死心下尚微温虽久犹可活法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妇人血风统论 妇人血风劳气 妇人血风走注 妇人风虚劳冷 妇人中风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 妇人中风偏枯 妇人风邪惊悸
  • 妇人血风统论
  • 风口
  • 妇人血风劳气
  • 妇人血风走注
  • 妇人风虚劳冷
  • 妇人中风
  • 妇人中风角弓反张
  • 妇人中风偏枯
  • 妇人风邪惊悸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血气统论 妇人月水不利 妇人月水不调 妇人月水不通 妇人月水不断 室女月水不通 室女月水不调 室女月水来腹痛
  • 血气统论
  • 妇人月水不利
  • 辛未岁图
  • 破伤风
  • 妇人月水不调
  • 妇人月水不通
  • 妇人月水不断
  • 室女月水不通
  • 室女月水不调
  • 室女月水来腹痛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带下 漏下 经血暴下
  • 带下
  • 漏下
  • 经血暴下
  • 卷第七·诸风门 中风失音 中风舌强不语 柔风 瘫痪 风曳 贼风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 妇人血积气痛 妇人瘀血 妇人血分 妇人水分 妇人血枯 妇人无子
  •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
  • 妇人血积气痛
  • 妇人瘀血
  • 妇人血分
  • 妇人水分
  • 妇人血枯
  • 妇人无子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妊娠统论 妊娠恶阻 妊娠漏胎 妊娠惊胎 妊娠胎动 妊娠胎动下血
  • 妊娠统论
  • 中风失音
  • 妊娠恶阻
  • 妊娠漏胎
  • 妊娠惊胎
  • 妊娠胎动
  • 妊娠胎动下血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妊娠猝下血 妊娠胎萎燥 妊娠胎不长养 妊娠心痛 妊娠腹满 妊娠腹痛 妊娠心腹痛
  • 妊娠猝下血
  • 妊娠胎萎燥
  • 妊娠胎不长养
  • 妊娠心痛
  • 中风舌强不语
  • 妊娠腹满
  • 妊娠腹痛
  • 妊娠心腹痛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妊娠呕逆不下食 妊娠痰饮 妊娠虚烦懊热 妊娠咳嗽 妊娠伤寒 妊娠下痢 妊娠子淋
  • 妊娠呕逆不下食
  • 妊娠痰饮
  • 妊娠虚烦懊热
  • 妊娠咳嗽
  • 妊娠伤寒
  • 妊娠下痢
  • 柔风
  • 妊娠子淋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妊娠胎间水气肌肤浮肿 妊娠小便不通 妊娠小便利 妊娠大便不通 妊娠大小便不通 妊娠半产 妊娠数日不产 妊娠数堕胎
  • 妊娠胎间水气肌肤浮肿
  • 妊娠小便不通
  • 妊娠小便利
  • 妊娠大便不通
  • 妊娠大小便不通
  • 妊娠半产
  • 妊娠数日不产
  • 妊娠数堕胎
  • 瘫痪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妊娠诸疮 产妇推行年等法并安产图
  •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 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 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 妊娠诸疮
  • 产妇推行年等法并安产图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逆产 产难 子死腹中 息胞
  • 逆产
  • 产难
  • 子死腹中
  • 风曳
  • 息胞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产后统论 产后血运 产后语言妄乱 产后恶露不下
  • 产后统论
  • 产后血运
  • 产后语言妄乱
  • 产后恶露不下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产后恶露不断 产后血气攻腹疼痛 产后血块攻筑疼痛 产后中风 产后中风口
  • 产后恶露不断
  • 产后血气攻腹疼痛
  • 产后血块攻筑疼痛
  • 贼风
  • 产后中风
  • 产后中风口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产后中风偏枯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 产后伤寒 产后霍乱 产后寒热疟 产后头痛
  • 产后中风偏枯
  • 产后中风角弓反张
  • 产后伤寒
  • 产后霍乱
  • 产后寒热疟
  • 产后头痛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产后腰痛 产后呕逆 产后烦闷 产后虚热 产后虚渴 产后短气 产后上气 产后惊悸
  • 卷第八·诸风门 中风身体不遂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风脚软 风腰脚不遂 风痉 风角弓反张
  • 产后腰痛
  • 产后呕逆
  • 产后烦闷
  • 产后虚热
  • 产后虚渴
  • 产后短气
  • 产后上气
  • 产后惊悸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产后咳嗽 产后虚羸 产后汗出不止 产后蓐劳 产后泄泻
  • 产后咳嗽
  • 中风身体不遂
  • 产后虚羸
  • 产后汗出不止
  • 产后蓐劳
  • 产后泄泻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产后下痢 产后肿满 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大便不通
  • 产后下痢
  • 产后肿满
  • 产后小便不通
  • 产后大便不通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产后大小便不通 产后乳汁不下 产后妒乳 产后乳结核 产后乳结痈
  • 壬申岁图
  •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 产后大小便不通
  • 产后乳汁不下
  • 产后妒乳
  • 产后乳结核
  • 产后乳结痈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小儿统论 小儿初受气法 小儿初生法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初生儿服朱蜜法 小儿始哺法 拣乳母法 乳小儿法 乳母忌慎法 小儿相法 浴儿法 小儿口噤 小儿撮口 小儿鹅口 小儿重? 小儿脐风 小儿脐疮 小儿解颅 小儿囟陷 小儿变蒸
  • 小儿统论
  • 小儿初受气法
  • 小儿初生法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 风脚软
  •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 初生儿服朱蜜法
  • 小儿始哺法
  • 拣乳母法
  • 乳小儿法
  • 乳母忌慎法
  • 小儿相法
  • 浴儿法
  • 小儿口噤
  • 小儿撮口
  • 风腰脚不遂
  • 小儿鹅口
  • 小儿重?
  • 小儿脐风
  • 小儿脐疮
  • 小儿解颅
  • 小儿囟陷
  • 小儿变蒸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小儿温壮 小儿壮热 小儿潮热 小儿风热 小儿热渴
  • 小儿温壮
  • 小儿壮热
  • 风痉
  • 小儿潮热
  • 小儿风热
  • 小儿热渴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小儿疮疹 小儿惊热 小儿急惊风
  • 小儿疮疹
  • 小儿惊热
  • 小儿急惊风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小儿慢惊风 小儿惊悸 小儿惊啼 小儿夜啼
  • 小儿慢惊风
  • 小儿惊悸
  • 风角弓反张
  • 小儿惊啼
  • 小儿夜啼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小儿啼 小儿惊痫 小儿风痫 小儿食痫 小儿诸痫
  • 小儿啼
  • 小儿惊痫
  • 小儿风痫
  • 小儿食痫
  • 小儿诸痫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小儿天? 小儿胎风 小儿惊疳 小儿干疳 小儿漏疳 小儿脑疳 小儿急疳 小儿口齿疳 小儿无辜疳 小儿疳渴不止
  • 小儿天?
  • 卷第九·诸风门 偏风 风偏枯 中风半身不遂 风痱 肉苛
  • 小儿胎风
  • 小儿惊疳
  • 小儿干疳
  • 小儿漏疳
  • 小儿脑疳
  • 小儿急疳
  • 小儿口齿疳
  • 小儿无辜疳
  • 小儿疳渴不止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小儿疳痢 小儿疳痢久不瘥 小儿疳? 小儿五疳出虫 小儿诸疳
  • 偏风
  • 小儿疳痢
  • 小儿疳痢久不瘥
  • 小儿疳?
  • 小儿五疳出虫
  • 小儿诸疳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小儿伤寒 小儿中风 小儿发黄 小儿?疟 小儿水气肿满 小儿心痛
  • 小儿伤寒
  • 小儿中风
  • 小儿发黄
  • 小儿?疟
  • 风偏枯
  • 小儿水气肿满
  • 小儿心痛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小儿宿食不消 小儿腹胀 治小儿哺露 小儿丁奚腹大 小儿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 小儿咳嗽
  • 小儿宿食不消
  • 小儿腹胀
  • 治小儿哺露
  • 小儿丁奚腹大
  • 小儿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
  • 小儿咳嗽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小儿咳逆上气 小儿呕吐 小儿哕 小儿吐乳 小儿乳癖 小儿症瘕癖结
  • 中风半身不遂
  • 小儿咳逆上气
  • 小儿呕吐
  • 小儿哕
  • 小儿吐乳
  • 小儿乳癖
  • 小儿症瘕癖结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小儿骨蒸 小儿痰实 小儿客忤 小儿中恶 小儿中蛊 小儿尸注 小儿胎寒
  • 小儿骨蒸
  • 小儿痰实
  • 小儿客忤
  • 风痱
  • 小儿中恶
  • 小儿中蛊
  • 小儿尸注
  • 小儿胎寒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小儿冷痢 小儿热痢 小儿赤白痢 小儿血痢 小儿脓血痢 小儿蛊毒痢
  • 小儿冷痢
  • 小儿热痢
  • 小儿赤白痢
  • 小儿血痢
  • 小儿脓血痢
  • 癸酉岁图
  • 肉苛
  • 小儿蛊毒痢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小儿下痢烦渴 小儿胃风腹胀泄痢 小儿洞泄注下 小儿下痢后脱肛 小儿诸淋 小儿小便不通 小儿大便不通 小儿诸虫 小儿盗汗 小儿吐血 小儿鼻衄
  • 小儿下痢烦渴
  • 小儿胃风腹胀泄痢
  • 小儿洞泄注下
  • 小儿下痢后脱肛
  • 小儿诸淋
  • 小儿小便不通
  • 小儿大便不通
  • 小儿诸虫
  • 卷第十·诸风门 历节风 中风百节疼痛 风身体疼痛 风走注疼痛 白虎风 风腰脚疼痛
  • 小儿盗汗
  • 小儿吐血
  • 小儿鼻衄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小儿鼻塞 小儿鼻多浊涕 小儿脑热鼻干无涕 小儿多涕 小儿喉痹 小儿重舌 小儿木舌 小儿燕口疮 小儿口疮
  • 小儿鼻塞
  • 小儿鼻多浊涕
  • 小儿脑热鼻干无涕
  • 小儿多涕
  • 小儿喉痹
  • 小儿重舌
  • 历节风
  • 小儿木舌
  • 小儿燕口疮
  • 小儿口疮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小儿语迟 小儿齿不生 小儿咽喉诸病 小儿误吞物 小儿紧唇 小儿涎液不收 小儿胎赤眼 小儿斑疮入眼 小儿眼生翳膜 小儿目赤痛 小儿耳(附百虫入耳)
  • 小儿语迟
  • 小儿齿不生
  • 小儿咽喉诸病
  • 小儿误吞物
  • 小儿紧唇
  • 小儿涎液不收
  • 中风百节疼痛
  • 小儿胎赤眼
  • 小儿斑疮入眼
  • 小儿眼生翳膜
  • 小儿目赤痛
  • 小儿耳(附百虫入耳)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小儿诸丹 小儿游肿赤痛 小儿痈疮 小儿疽疮 小儿瘰结核 小儿恶疮 小儿冻烂疮 小儿疮疥 小儿癣 小儿风瘙瘾疹 小儿疝
  • 小儿诸丹
  • 小儿游肿赤痛
  • 小儿痈疮
  • 小儿疽疮
  • 风身体疼痛
  • 小儿瘰结核
  • 小儿恶疮
  • 小儿冻烂疮
  • 小儿疮疥
  • 小儿癣
  • 小儿风瘙瘾疹
  • 小儿疝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乳石发动统论 乳石将适失度 乳石发动寒热 乳石发渴 乳石发动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 乳石发动吐血衄血 乳石发目昏赤痛 乳石发痈疽发背疮肿 乳石发身体生疮 乳石发口舌疮烂
  • 乳石发动统论
  • 乳石将适失度
  • 风走注疼痛
  • 乳石发动寒热
  • 乳石发渴
  • 乳石发动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
  • 乳石发动吐血衄血
  • 乳石发目昏赤痛
  • 乳石发痈疽发背疮肿
  • 乳石发身体生疮
  • 乳石发口舌疮烂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乳石发身体肿 乳石发上气喘嗽 乳石发呕逆 乳石发霍乱转筋 乳石发痞结羸瘦 乳石发心腹胀满 乳石发下利 浮石发淋沥 乳石发大小便不通 服乳石备饮食常法 乳石发诸药不治者
  • 乳石发身体肿
  • 白虎风
  • 乳石发上气喘嗽
  • 乳石发呕逆
  • 乳石发霍乱转筋
  • 乳石发痞结羸瘦
  • 乳石发心腹胀满
  • 乳石发下利
  • 浮石发淋沥
  • 乳石发大小便不通
  • 服乳石备饮食常法
  • 乳石发诸药不治者
  • 风腰脚疼痛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补益统论 平补 峻补 补虚益气 补虚益精髓 补虚固精 补壮元阳
  • 补益统论
  • 平补
  • 峻补
  • 补虚益气
  • 补虚益精髓
  • 补虚固精
  • 补壮元阳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补虚益血 补虚壮筋骨 补虚强力益志 补虚治风 补虚治痼冷 补虚理腰膝
  • 补虚益血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风腿 风不仁 风瘙痒 风? 风瘙瘾疹
  • 补虚壮筋骨
  • 补虚强力益志
  • 补虚治风
  • 补虚治痼冷
  • 补虚理腰膝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补虚进饮食 补虚调腹脏 补虚消痰 补虚明耳目 补虚益髭发 补虚驻颜色 补虚治小肠 补益诸疾
  • 补虚进饮食
  • 补虚调腹脏
  • 补虚消痰
  • 补虚明耳目
  • 风腿
  • 补虚益髭发
  • 补虚驻颜色
  • 补虚治小肠
  • 补益诸疾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食治统论 食治诸风 食治伤寒后诸病 食治虚劳 食治吐血 食治消渴 食治水病 食治脚气
  • 食治统论
  • 食治诸风
  • 食治伤寒后诸病
  • 食治虚劳
  • 食治吐血
  • 甲戌岁图
  • 风不仁
  • 食治消渴
  • 食治水病
  • 食治脚气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食治腰痛 食治心腹病 食治脾胃 食治反胃呕吐 食治久新咳嗽 食治泄痢 食治赤白痢 食治休息痢
  • 食治腰痛
  • 食治心腹病
  • 食治脾胃
  • 食治反胃呕吐
  • 食治久新咳嗽
  • 食治泄痢
  • 风瘙痒
  • 食治赤白痢
  • 食治休息痢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食治妇人血气 食治妊娠诸病 食治产后诸病 食治小儿诸病 食治发背痈疽 食治瘰 食治五痔 食治乳石发动 食治耳病 食治目病 食治大肠诸疾 食治五淋 食治小便数 食治蛔虫
  • 食治妇人血气
  • 食治妊娠诸病
  • 食治产后诸病
  • 食治小儿诸病
  • 食治发背痈疽
  • 食治瘰
  • 食治五痔
  • 风?
  • 食治乳石发动
  • 食治耳病
  • 食治目病
  • 食治大肠诸疾
  • 食治五淋
  • 食治小便数
  • 食治蛔虫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骨度统论 骨空穴法 经脉统论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主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 骨度统论
  • 骨空穴法
  • 风瘙瘾疹
  • 经脉统论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主经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蛊风 刺风 风气 肌肉?动 风冷 风热 中风发热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冲脉 阳维脉 阴维脉 带脉 九针统论 刺节统论 灸刺统论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治风狂灸刺法 治风癫灸刺法 治痹灸刺法 治热病灸刺法 治寒热灸法 治疟疾灸刺法 治霍乱灸法 治转筋灸法 治心腹灸刺法 治胸痹灸刺法 治胀满灸刺法 治消渴灸法 治黄胆灸刺法
  • 奇经八脉
  • 督脉
  • 任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 冲脉
  • 蛊风
  • 阳维脉
  • 阴维脉
  • 带脉
  • 九针统论
  • 刺节统论
  • 灸刺统论
  •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 治风狂灸刺法
  • 治风癫灸刺法
  • 治痹灸刺法
  • 刺风
  • 治热病灸刺法
  • 治寒热灸法
  • 治疟疾灸刺法
  • 治霍乱灸法
  • 治转筋灸法
  • 治心腹灸刺法
  • 治胸痹灸刺法
  • 治胀满灸刺法
  • 治消渴灸法
  • 治黄胆灸刺法
  • 风气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治咳嗽灸刺法 治诸气灸法 治唾血呕血灸刺法 治吐血灸法 治症瘕灸法 治香港脚灸法 治水肿灸刺法 治呕吐灸法 治哕灸法 治水饮不消灸刺法 治骨蒸灸法 治目疾灸刺法 治耳疾灸刺法 治鼻疾灸刺法 治口齿灸刺法 治失欠灸法
  • 治咳嗽灸刺法
  • 治诸气灸法
  • 治唾血呕血灸刺法
  • 治吐血灸法
  • 治症瘕灸法
  • 治香港脚灸法
  • 治水肿灸刺法
  • 治呕吐灸法
  • 治哕灸法
  • 肌肉?动
  • 治水饮不消灸刺法
  • 治骨蒸灸法
  • 治目疾灸刺法
  • 治耳疾灸刺法
  • 治鼻疾灸刺法
  • 治口齿灸刺法
  • 治失欠灸法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治泄痢灸刺法 治脱肛灸法 治疝灸法 治腰痛灸刺法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治诸淋灸法 治遗溺灸法 治小便数灸法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治胞转灸法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治猝中五尸灸法 治瘿气灸法 治瘰痔灸刺法 治痔疾灸刺法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治癣灸法 治杂病灸法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灸刺禁忌论 误伤禁穴救针法
  • 治泄痢灸刺法
  • 治脱肛灸法
  • 风冷
  • 治疝灸法
  • 治腰痛灸刺法
  •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 治诸淋灸法
  • 治遗溺灸法
  • 治小便数灸法
  •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 治胞转灸法
  •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 乙亥岁图
  • 风热
  •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 治猝中五尸灸法
  • 治瘿气灸法
  • 治瘰痔灸刺法
  • 治痔疾灸刺法
  •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 治癣灸法
  • 治杂病灸法
  •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 中风发热
  •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 灸刺禁忌论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六·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七·符禁门(文略)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神仙统论 神仙草木药上 神仙服草木药下 神仙辟谷
  • 神仙统论
  • 神仙草木药上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漏风 风消 热毒风 劳风 风成寒中 风成热中 风成寒热
  • 神仙服草木药下
  • 神仙辟谷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神仙去尸虫上 神仙去尸虫下 神仙导引上 神仙导引下
  • 神仙去尸虫上
  • 神仙去尸虫下
  • 神仙导引上
  • 神仙导引下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 神仙服气上 神仙服气中 神仙服气下 神仙炼丹
  • 神仙服气上
  • 神仙服气中
  • 漏风
  • 神仙服气下
  • 神仙炼丹
  • 风消
  • 热毒风
  • 劳风
  • 风成寒中
  • 风成热中
  • 风成寒热
  • 丙子岁图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风恍惚 风惊 风惊邪 风惊恐 风惊悸 风邪 风狂
  • 风恍惚
  • 风惊
  • 风惊邪
  • 风惊恐
  • 风惊悸
  • 风邪
  • 风狂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风癫 风痫 风厥 首风 脑风
  • 风癫
  • 丁丑岁图
  • 风痫
  • 风厥
  • 首风
  • 脑风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风头眩 风头痛 偏头痛
  • 风头眩
  • 风头痛
  • 偏头痛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风头旋 头面风 风痰 胃风 风秘 风入腹拘急切痛
  • 风头旋
  • 戊寅岁图
  • 头面风
  • 风痰
  • 胃风
  • 风秘
  • 风入腹拘急切痛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疡风 白驳 白癜风 紫癜风 恶风 大风眉须堕落 大风出虫 大风癞病 乌癞 白癞
  • 疡风
  • 白驳
  • 白癜风
  • 紫癜风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己卯岁图
  • 恶风
  • 大风眉须堕落
  • 大风出虫
  • 大风癞病
  • 乌癞
  • 白癞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诸痹统论 肝痹 心痹 脾痹 肺痹 肾痹 痛痹 着痹 行痹 皮痹 肌痹 血痹 豚痹
  • 诸痹统论
  • 肝痹
  • 心痹
  • 庚辰岁图
  • 脾痹
  • 肺痹
  • 肾痹
  • 痛痹
  • 着痹
  • 行痹
  • 皮痹
  • 肌痹
  • 血痹
  • 豚痹
  • 辛巳岁图
  • 卷第二十·诸痹门 筋痹 骨痹 肠痹 周痹 风冷痹 风湿痹 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 痹气 热痹
  • 筋痹
  • 骨痹
  • 肠痹
  • 周痹
  • 风冷痹
  • 风湿痹
  • 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
  • 痹气
  • 热痹
  • 壬午岁图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伤寒统论 伤寒可汗 伤寒可下 伤寒可吐 伤寒可温 伤寒过经不解
  • 伤寒统论
  • 伤寒可汗
  • 伤寒可下
  • 伤寒可吐
  • 伤寒可温
  • 伤寒过经不解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中风伤寒 伤寒湿温 伤寒时气 伤寒疫疠 伤寒结胸
  • 中风伤寒
  • 伤寒湿温
  • 癸未岁图
  • 伤寒时气
  • 伤寒疫疠
  • 伤寒结胸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伤寒谵语 伤寒潮热 伤寒烦渴 伤寒烦躁 伤寒厥
  • 伤寒谵语
  • 伤寒潮热
  • 伤寒烦渴
  • 伤寒烦躁
  • 伤寒厥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伤寒头痛 伤寒喘 伤寒上气 伤寒咳嗽
  • 甲申岁图
  • 伤寒头痛
  • 伤寒喘
  • 伤寒上气
  • 伤寒咳嗽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伤寒干呕 伤寒呕哕 伤寒心悸 伤寒痞满 伤寒心腹胀满
  • 伤寒干呕
  • 伤寒呕哕
  • 伤寒心悸
  • 伤寒痞满
  • 伤寒心腹胀满
  • 乙酉岁图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伤寒霍乱 伤寒小便不通 伤寒大便不通 伤寒下痢
  • 伤寒霍乱
  • 伤寒小便不通
  • 伤寒大便不通
  • 伤寒下痢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伤寒阴毒 伤寒阳毒 伤寒兼食毒 伤寒发斑
  • 伤寒阴毒
  • 伤寒阳毒
  • 伤寒兼食毒
  • 伤寒发斑
  • 丙戌岁图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伤寒发黄 伤寒发豌豆疮 伤寒发狂 伤寒刚? 伤寒柔?
  • 伤寒发黄
  • 伤寒发豌豆疮
  • 伤寒发狂
  • 伤寒刚?
  • 伤寒柔?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伤寒坏病 伤寒狐惑 伤寒百合 伤寒阴阳易 伤寒鼻衄
  • 伤寒坏病
  • 伤寒狐惑
  • 伤寒百合
  • 丁亥岁图
  • 伤寒阴阳易
  • 伤寒鼻衄
  • 卷第三十·伤寒门 伤寒吐血 伤寒瘀血 伤寒口舌生疮 伤寒舌肿胀 伤寒咽喉痛 伤寒毒攻手足
  • 伤寒吐血
  • 伤寒瘀血
  • 伤寒口舌生疮
  • 伤寒舌肿胀
  • 伤寒咽喉痛
  • 伤寒毒攻手足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伤寒后夹劳 伤寒后劳复 伤寒后骨节烦疼 伤寒后余热 伤寒后虚羸 伤寒后虚烦 伤寒后盗汗 伤寒后惊悸
  • 戊子岁图
  • 伤寒后夹劳
  • 伤寒后劳复
  • 伤寒后骨节烦疼
  • 伤寒后余热
  • 伤寒后虚羸
  • 伤寒后虚烦
  • 伤寒后盗汗
  • 伤寒后惊悸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伤寒后身体虚肿 伤寒后不思食 伤寒后宿食不消 伤寒后不得眠 伤寒后失音不语 伤寒后余毒攻眼 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
  • 伤寒后身体虚肿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己丑岁图
  • 伤寒后不思食
  • 伤寒后宿食不消
  • 伤寒后不得眠
  • 伤寒后失音不语
  • 伤寒后余毒攻眼
  • 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伤寒后变成疟 伤寒后香港脚 伤寒后腰脚疼痛 伤寒后下痢脓血 伤寒后疮 辟温疫令不相传染
  • 伤寒后变成疟
  • 伤寒后香港脚
  • 伤寒后腰脚疼痛
  • 庚寅岁图
  • 伤寒后下痢脓血
  • 伤寒后疮
  • 辟温疫令不相传染
  • 卷第三十四·中门 中统论 中热 中闷绝
  • 中统论
  • 中热
  • 中闷绝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诸疟统论 寒疟 温疟 寒热往来疟 瘅疟 间日疟
  • 诸疟统论
  • 寒疟
  • 辛卯岁图
  • 温疟
  • 寒热往来疟
  • 瘅疟
  • 间日疟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痰疟 ?疟 劳疟 久疟 鬼疟 疟母
  • 痰疟
  • ?疟
  • 劳疟
  • 久疟
  • 鬼疟
  • 壬辰岁图
  • 疟母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足厥阴肝疟 手少阴心疟 足太阴脾疟 手太阴肺疟 足少阴肾疟 足少阳胆疟 足阳明胃疟 足太阳膀胱疟 疟病发渴
  • 足厥阴肝疟
  • 手少阴心疟
  • 足太阴脾疟
  • 手太阴肺疟
  • 足少阴肾疟
  • 足少阳胆疟
  • 足阳明胃疟
  • 足太阳膀胱疟
  • 癸巳岁图
  • 疟病发渴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疟痢 瘴气 瘴疟 寒热往来
  •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 疟痢
  • 瘴气
  • 瘴疟
  • 寒热往来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霍乱统论 霍乱吐利 霍乱呕吐不止 霍乱四逆 霍乱欲死 霍乱心腹痛 霍乱心腹筑悸 霍乱心腹胀
  • 霍乱统论
  • 霍乱吐利
  • 卷第二·运气 甲午岁图 乙未岁图 丙申岁图 丁酉岁图 戊戌岁图 己亥岁图 庚子岁图 辛丑岁图 壬寅岁图 癸卯岁图 甲辰岁图 乙巳岁图 丙午岁图 丁未岁图 戊申岁图 己酉岁图 庚戌岁图 辛亥岁图 壬子岁图 癸丑岁图 甲寅岁图 乙卯岁图 丙辰岁图 丁巳岁图 戊午岁图 己未岁图 庚申岁图 辛酉岁图 壬戌岁图 癸亥岁图
  • 霍乱呕吐不止
  • 霍乱四逆
  • 霍乱欲死
  • 霍乱心腹痛
  • 霍乱心腹筑悸
  • 霍乱心腹胀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霍乱昏塞下利 干霍乱 中恶霍乱 霍乱烦渴 霍乱心烦 霍乱逆满 霍乱干呕
  • 霍乱昏塞下利
  • 干霍乱
  • 中恶霍乱
  • 甲午岁图
  • 霍乱烦渴
  • 霍乱心烦
  • 霍乱逆满
  • 霍乱干呕
  • 卷第四十·霍乱门 霍乱呕哕 霍乱下利 霍乱转筋 霍乱心下痞逆 霍乱后烦躁卧不安
  • 霍乱呕哕
  • 霍乱下利
  • 霍乱转筋
  • 霍乱心下痞逆
  • 霍乱后烦躁卧不安
  • 乙未岁图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肝脏统论 肝虚 肝实 肝胀 肝着 肝风筋脉抽掣疼痛 煎厥 肝气逆面青多怒 薄厥
  • 肝脏统论
  • 肝虚
  • 肝实
  • 肝胀
  • 肝着
  • 肝风筋脉抽掣疼痛
  • 煎厥
  • 肝气逆面青多怒
  • 薄厥
  • 丙申岁图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肝病筋急 疹筋
  • 肝病筋急
  • 疹筋
  • 卷第四十二·胆门 胆虚 胆实 胆虚不眠 胆热多睡 胆瘅
  • 胆虚
  • 胆实
  • 胆虚不眠
  • 胆热多睡
  • 胆瘅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心脏统论 心虚 心实 心热多汗 中寒 心烦热 心健忘 善笑 螈病
  • 丁酉岁图
  • 心脏统论
  • 心虚
  • 心实
  • 心热多汗
  • 中寒
  • 心烦热
  • 心健忘
  • 善笑
  • 螈病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小肠虚 小肠实 小肠有寒
  • 卷第一·运气 甲子岁图 乙丑岁图 丙寅岁图 丁卯岁图 戊辰岁图 己巳岁图 庚午岁图 辛未岁图 壬申岁图 癸酉岁图 甲戌岁图 乙亥岁图 丙子岁图 丁丑岁图 戊寅岁图 己卯岁图 庚辰岁图 辛巳岁图 壬午岁图 癸未岁图 甲申岁图 乙酉岁图 丙戌岁图 丁亥岁图 戊子岁图 己丑岁图 庚寅岁图 辛卯岁图 壬辰岁图 癸巳岁图
  • 戊戌岁图
  • 小肠虚
  • 小肠实
  • 小肠有寒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脾脏统论 脾虚 脾实 脾脏虚冷泄痢 宿食不消
  • 脾脏统论
  • 脾虚
  • 脾实
  • 脾脏虚冷泄痢
  • 宿食不消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脾瘅 谷劳 脾胃冷热不和 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 己亥岁图
  • 脾瘅
  • 谷劳
  • 脾胃冷热不和
  • 脾胃气虚冷水谷不化
  •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
  •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脾气虚腹胀满 脾胃气虚肌体羸瘦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 脾气虚腹胀满
  • 脾胃气虚肌体羸瘦
  • 庚子岁图
  •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 卷第四十七·胃门 胃虚冷 胃实热 食亦 胃反 哕 噫醋 胃寒肠热 胃热肠寒
  • 胃虚冷
  • 胃实热
  • 食亦
  • 胃反
  • 噫醋
  • 胃寒肠热
  • 辛丑岁图
  • 胃热肠寒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肺脏统论 肺虚 肺实 肺胀 肺消 肺中寒 肺气喘急
  • 肺脏统论
  • 肺虚
  • 肺实
  • 肺胀
  • 肺消
  • 肺中寒
  • 肺气喘急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膈消 肺脏伤风冷多涕 肺痿 肺痿咽燥 肺痿小便数 肺脏壅热
  • 壬寅岁图
  • 膈消
  • 肺脏伤风冷多涕
  • 肺痿
  • 肺痿咽燥
  • 肺痿小便数
  • 肺脏壅热
  • 卷第五十·肺脏门 肺痈 肺痈喘急满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 肺脏痰毒壅滞 肺脏风毒生疮
  • 肺痈
  • 肺痈喘急满
  •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
  • 癸卯岁图
  • 肺脏痰毒壅滞
  • 肺脏风毒生疮
  • 卷第五十·大肠门 大肠虚 大肠实 肠垢 瘕
  • 大肠虚
  • 大肠实
  • 肠垢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肾脏统论 肾虚 肾实 肾寒 肾胀 肾着 解? 喑俳 厥逆头痛 肾藏风冷气
  • 肾脏统论
  • 肾虚
  • 甲辰岁图
  • 肾实
  • 肾寒
  • 肾胀
  • 肾着
  • 解?
  • 喑俳
  • 厥逆头痛
  • 肾藏风冷气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 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 乙巳岁图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
  • 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肾虚多唾 骨虚实 髓虚实
  • 肾虚多唾
  • 骨虚实
  • 髓虚实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膀胱虚冷 膀胱实热 胞痹 胞转
  • 膀胱虚冷
  • 丙午岁图
  • 膀胱实热
  • 胞痹
  • 胞转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三焦统论 三焦病 三焦约 三焦咳 三焦胀 三焦有水气 三焦俱虚 上焦虚寒 上焦热结 中焦虚寒 中焦热结 下焦虚寒 下焦热结
  • 三焦统论
  • 三焦病
  • 三焦约
  • 三焦咳
  • 三焦胀
  • 三焦有水气
  • 丁未岁图
  • 三焦俱虚
  • 上焦虚寒
  • 上焦热结
  • 中焦虚寒
  • 中焦热结
  • 下焦虚寒
  • 下焦热结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心痛统论 心痛 卒心痛 久心痛 肝心痛 脾心痛 胃心痛 肾心痛 厥心痛
  • 心痛统论
  • 心痛
  • 甲子岁图
  • 戊申岁图
  • 卒心痛
  • 久心痛
  • 肝心痛
  • 脾心痛
  • 胃心痛
  • 肾心痛
  • 厥心痛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九种心痛 停饮心痛 虫心痛 冷气心痛 中恶心痛 恶注心痛 心痛懊 心痛不能饮食 心掣 厥逆
  • 九种心痛
  • 停饮心痛
  • 己酉岁图
  • 虫心痛
  • 冷气心痛
  • 中恶心痛
  • 恶注心痛
  • 心痛懊
  • 心痛不能饮食
  • 心掣
  • 厥逆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心腹痛 心腹卒胀痛 腹痛 腹虚胀 久腹胀 腹胀肠鸣切痛 腹内结强 ?胀 鼓胀 胁肋痛 胁痛烦满 息积
  • 心腹痛
  • 庚戌岁图
  • 心腹卒胀痛
  • 腹痛
  • 腹虚胀
  • 久腹胀
  • 腹胀肠鸣切痛
  • 腹内结强
  • ?胀
  • 鼓胀
  • 胁肋痛
  • 胁痛烦满
  • 辛亥岁图
  • 息积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消渴统论 消渴 消渴烦躁 消渴口舌干燥 消渴腹胀 消渴后虚乏 消渴小便白浊
  • 消渴统论
  • 消渴
  • 消渴烦躁
  • 消渴口舌干燥
  • 消渴腹胀
  • 消渴后虚乏
  • 消渴小便白浊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虚热渴 暴渴 胃热渴 久渴 渴利 消渴后成水 消渴后成痈疽 消中 消肾
  • 壬子岁图
  • 虚热渴
  • 暴渴
  • 胃热渴
  • 久渴
  • 渴利
  • 消渴后成水
  • 消渴后成痈疽
  • 消中
  • 消肾
  • 卷第六十·黄胆门 黄胆统论 黄疸 急黄 阴黄 酒疸 谷疸 胃疸 黑疸 女劳疸
  • 癸丑岁图
  • 黄胆统论
  • 黄疸
  • 急黄
  • 阴黄
  • 酒疸
  • 谷疸
  • 胃疸
  • 黑疸
  • 女劳疸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黄汗 三十六黄
  • 甲寅岁图
  • 黄汗
  • 三十六黄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胸痹统论 胸痹 胸痹噎塞 胸痹心下坚痞急 胸痹短气 胸痛
  • 胸痹统论
  • 胸痹
  • 胸痹噎塞
  • 胸痹心下坚痞急
  • 胸痹短气
  • 胸痛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膈气统论 五种膈气 膈气咽喉噎塞 膈气呕逆不下食 膈气痰结 膈气宿食不消
  • 乙卯岁图
  • 膈气统论
  • 五种膈气
  • 膈气咽喉噎塞
  • 膈气呕逆不下食
  • 膈气痰结
  • 膈气宿食不消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呕吐统论 呕吐 干呕
  • 呕吐统论
  • 呕吐
  • 干呕
  • 丙辰岁图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痰饮统论 痰癖 支饮 留饮
  • 痰饮统论
  • 痰癖
  • 支饮
  • 留饮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冷痰 热痰 留饮宿食 膈痰结实 膈痰风厥头痛
  • 冷痰
  • 热痰
  • 留饮宿食
  • 膈痰结实
  • 丁巳岁图
  • 膈痰风厥头痛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咳嗽统论 咳嗽 晓嗽 久嗽 冷嗽 热嗽 呷嗽 五脏诸咳
  • 咳嗽统论
  • 咳嗽
  • 晓嗽
  • 久嗽
  • 冷嗽
  • 热嗽
  • 呷嗽
  • 五脏诸咳
  • 乙丑岁图
  • 戊午岁图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咳嗽上气 咳嗽呕吐 咳嗽唾脓血 咳逆短气 咳嗽面目浮肿 咳嗽失声 风冷声嘶
  • 咳嗽上气
  • 咳嗽呕吐
  • 咳嗽唾脓血
  • 咳逆短气
  • 咳嗽面目浮肿
  • 咳嗽失声
  • 风冷声嘶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诸气统论 诸气 上气 上气胸胁支满 上气呕吐 上气腹胀 上气喉中如水鸡声 短气 冷气 厥逆气 阳厥
  • 诸气统论
  • 己未岁图
  • 诸气
  • 上气
  • 上气胸胁支满
  • 上气呕吐
  • 上气腹胀
  • 上气喉中如水鸡声
  • 短气
  • 冷气
  • 厥逆气
  • 阳厥
  • 庚申岁图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吐血统论 吐血 吐血不止
  • 吐血统论
  • 吐血
  • 吐血不止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呕血 唾血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 舌上出血 汗血
  • 呕血
  • 唾血
  •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
  • 舌上出血
  • 汗血
  • 辛酉岁图
  • 卷第七十·鼻衄门 鼻衄统论 鼻衄 衄不止 大衄 久衄 衄
  • 鼻衄统论
  • 鼻衄
  • 衄不止
  • 大衄
  • 久衄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积聚统论 积聚 肥气 伏梁 痞气 息贲 贲豚
  • 积聚统论
  • 积聚
  • 壬戌岁图
  • 肥气
  • 伏梁
  • 痞气
  • 息贲
  • 贲豚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积聚心腹胀满 积聚宿食不消 久积症癖 诸症
  • 积聚心腹胀满
  • 积聚宿食不消
  • 久积症癖
  • 诸症
  • 癸亥岁图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结瘕 ?气 癖气 寒癖 酒癖 癖不能食
  • 结瘕
  • ?气
  • 癖气
  • 寒癖
  • 酒癖
  • 癖不能食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泄痢统论 水泻 濡泻 飧泄 洞泄寒中 ?溏
  • 泄痢统论
  • 水泻
  • 卷第三·叙例 治法 等差 药品 汤散 煎煮 服饵 服药多少 禁忌 治择 修制 秤两 升合 妇人 小儿 食治 针灸 补遗
  • 濡泻
  • 飧泄
  • 洞泄寒中
  • ?溏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白滞痢 冷痢 热痢 赤痢
  • 白滞痢
  • 冷痢
  • 热痢
  • 赤痢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血痢 脓血痢 赤白痢
  • 治法
  • 血痢
  • 脓血痢
  • 赤白痢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气痢 休息痢 蛊痢 久痢
  • 气痢
  • 休息痢
  • 蛊痢
  • 久痢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下痢里急后重 痢兼渴 痢兼肿 痢后脱肛 疳 湿
  • 下痢里急后重
  • 等差
  • 痢兼渴
  • 痢兼肿
  • 痢后脱肛
  • 湿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水肿统论 水肿 十水 涌水 风水 石水 大腹水肿
  • 水肿统论
  • 水肿
  • 十水
  • 涌水
  • 药品
  • 风水
  • 石水
  • 大腹水肿
  • 卷第八十·水肿门 水肿咳逆上气 水气遍身肿满 水肿胸满气急 水蛊 膜外气
  • 水肿咳逆上气
  • 水气遍身肿满
  • 水肿胸满气急
  • 水蛊
  • 膜外气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香港脚统论 风毒香港脚 香港脚缓弱 香港脚痹弱 香港脚痹挛 香港脚疼痛不仁
  • 丙寅岁图
  • 汤散
  • 香港脚统论
  • 风毒香港脚
  • 香港脚缓弱
  • 香港脚痹弱
  • 香港脚痹挛
  • 香港脚疼痛不仁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香港脚上气 香港脚肿满 香港脚心腹胀满 香港脚冲心
  • 香港脚上气
  • 香港脚肿满
  • 香港脚心腹胀满
  • 煎煮
  • 香港脚冲心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香港脚语言謇涩 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 香港脚呕逆 香港脚痰壅头痛 干湿香港脚 香港脚变成水肿
  • 香港脚语言謇涩
  • 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
  • 香港脚呕逆
  • 香港脚痰壅头痛
  • 干湿香港脚
  • 香港脚变成水肿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服乳石香港脚发动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 服饵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服乳石香港脚发动
  •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腰痛统论 腰痛 卒腰痛 风湿腰痛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 腰脚疼痛 腰脚冷痹
  • 腰痛统论
  • 腰痛
  • 卒腰痛
  • 风湿腰痛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
  • 腰脚疼痛
  • 服药多少
  • 腰脚冷痹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虚劳统论 肝劳 心劳 脾劳 肺劳 肾劳
  • 虚劳统论
  • 肝劳
  • 心劳
  • 脾劳
  • 肺劳
  • 肾劳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冷劳 热劳 气劳 急劳 风劳
  • 冷劳
  • 禁忌
  • 热劳
  • 气劳
  • 急劳
  • 风劳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虚劳少气 虚劳上气 虚劳咳嗽 虚劳痰饮 虚劳呕逆 虚劳不思食 虚劳食不消 虚劳寒热 虚劳潮热
  • 虚劳少气
  • 虚劳上气
  • 虚劳咳嗽
  • 虚劳痰饮
  • 虚劳呕逆
  • 治择
  • 虚劳不思食
  • 虚劳食不消
  • 虚劳寒热
  • 虚劳潮热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虚劳盗汗 虚劳体痛 虚劳羸瘦 虚劳腰痛
  • 虚劳盗汗
  • 虚劳体痛
  • 虚劳羸瘦
  • 虚劳腰痛
  • 卷第九十·虚劳门 虚劳心腹痞满 虚劳心腹痛 虚劳咳唾脓血 虚劳呕吐血 虚劳四肢逆冷 虚劳惊悸 虚劳不得眠
  • 修制
  • 虚劳心腹痞满
  • 虚劳心腹痛
  • 虚劳咳唾脓血
  • 虚劳呕吐血
  • 虚劳四肢逆冷
  • 虚劳惊悸
  • 虚劳不得眠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虚劳失精 虚劳脱营 虚劳口干燥 虚劳积聚 虚劳兼痢 虚劳里急 虚劳浮肿
  • 虚劳失精
  • 虚劳脱营
  • 秤两
  • 虚劳口干燥
  • 虚劳积聚
  • 虚劳兼痢
  • 虚劳里急
  • 虚劳浮肿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虚劳小便白浊 虚劳小便余沥 虚劳小便利 虚劳小便难 虚劳大便难 筋极 气极 脉极 肉极 骨极 精极 白淫
  • 虚劳小便白浊
  • 虚劳小便余沥
  • 虚劳小便利
  • 虚劳小便难
  • 升合
  • 虚劳大便难
  • 筋极
  • 气极
  • 脉极
  • 肉极
  • 骨极
  • 精极
  • 白淫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虚劳五蒸 骨蒸羸瘦 骨蒸肺痿 骨蒸癖 骨蒸烦渴 传尸骨蒸 传尸劳
  • 虚劳五蒸
  • 妇人
  • 骨蒸羸瘦
  • 骨蒸肺痿
  • 骨蒸癖
  • 骨蒸烦渴
  • 传尸骨蒸
  • 传尸劳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诸疝统论 寒疝 心疝 厥疝 寒疝心腹痛 寒疝积聚 七疝 蛊疝
  • 诸疝统论
  • 寒疝
  • 心疝
  • 丁卯岁图
  • 小儿
  • 厥疝
  • 寒疝心腹痛
  • 寒疝积聚
  • 七疝
  • 蛊疝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阴疝统论 阴疝 卒疝 阴疝肿缩 阴疝卒肿痛 控睾
  • 阴疝统论
  • 阴疝
  • 卒疝
  • 阴疝肿缩
  • 食治
  • 阴疝卒肿痛
  • 控睾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大小便统论 大小便关格不通 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
  • 大小便统论
  • 大小便关格不通
  • 小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小便利多 小便赤涩 小便出血 大便不禁
  • 小便利多
  • 小便赤涩
  • 针灸
  • 小便出血
  • 大便不禁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大便秘涩 大便不通 结阴大便血
  • 大便秘涩
  • 大便不通
  • 结阴大便血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诸淋统论 卒淋 冷淋 热淋 气淋 血淋 膏淋 石淋 劳淋
  • 诸淋统论
  • 卒淋
  • 冷淋
  • 补遗
  • 热淋
  • 气淋
  • 血淋
  • 膏淋
  • 石淋
  • 劳淋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九虫统论 九虫 蛔虫 寸白虫 蛲虫 五脏虫 三虫
  • 九虫统论
  • 九虫
  • 蛔虫
  • 卷第四·治法 治神 治宜 平治 本标 通类 逆从 奇偶 轻重 补益 汤醴 汗 吐 下 渍浴 祝由 熨引 按摩 导引 灸 刺 砭石
  • 寸白虫
  • 蛲虫
  • 五脏虫
  • 三虫
  • 卷第一百·诸尸门 诸尸统论 诸尸 遁尸 飞尸 尸注
  • 诸尸统论
  • 诸尸
  • 遁尸
  • 飞尸
  • 尸注
  • 治神
  • 卷第一百·诸注门 诸注统论 诸注 风注 走注 鬼注 气注 卒魇不寤 中恶 卒死 尸厥 鬼魅 鬼击
  • 诸注统论
  • 诸注
  • 风注
  • 走注
  • 鬼注
  • 气注
  • 卒魇不寤
  • 中恶
  • 卒死
  • 治宜
  • 尸厥
  • 鬼魅
  • 鬼击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头风白屑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 面?(细起如粟谷状) 面?(形似米白) 面?(粉刺) 面体疣目 狐臭 灭瘢痕
  • 头风白屑
  •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
  • 面?(细起如粟谷状)
  • 面?(形似米白)
  • 面?(粉刺)
  • 面体疣目
  • 平治
  • 狐臭
  • 灭瘢痕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眉髯髭发统论 乌髭发 须发黄白 荣养髭发 白秃 赤秃
  • 眉髯髭发统论
  • 乌髭发
  • 须发黄白
  • 荣养髭发
  • 白秃
  • 赤秃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眼目统论 肝虚眼 肝实眼 肾肝虚眼黑暗 目胎赤
  • 本标
  • 眼目统论
  • 肝虚眼
  • 肝实眼
  • 肾肝虚眼黑暗
  • 目胎赤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目赤痛 目赤肿痛 目热碜痛赤肿
  • 目赤痛
  • 目赤肿痛
  • 目热碜痛赤肿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风毒冲目虚热赤痛 目风赤 暴赤眼
  • 通类
  • 风毒冲目虚热赤痛
  • 目风赤
  • 暴赤眼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目赤烂 目积年赤 目飞血赤脉 目血灌瞳仁 赤脉波贯黑睛
  • 目赤烂
  • 目积年赤
  • 目飞血赤脉
  • 目血灌瞳仁
  • 赤脉波贯黑睛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坠睛 蟹目 目珠子突出 白睛肿胀 目暴肿 目风肿 目睛疼痛 目涩痛
  • 戊辰岁图
  • 逆从
  • 坠睛
  • 蟹目
  • 目珠子突出
  • 白睛肿胀
  • 目暴肿
  • 目风肿
  • 目睛疼痛
  • 目涩痛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目痒急及赤痛 五脏风热眼 目偏视风牵 目风眼寒 目风泪出
  • 目痒急及赤痛
  • 奇偶
  • 五脏风热眼
  • 目偏视风牵
  • 目风眼寒
  • 目风泪出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丹石毒上攻目 时气后患目 目晕 目昏暗 目? 眼眉骨及头痛
  • 丹石毒上攻目
  • 时气后患目
  • 目晕
  • 目昏暗
  • 目?
  • 轻重
  • 眼眉骨及头痛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目见黑花飞蝇 息肉淫肤 目生肉
  • 目见黑花飞蝇
  • 息肉淫肤
  • 目生肉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目内生疮 目脓漏 目生珠管 斑豆疮入眼 雀目 目睑生风粟 眼睑垂缓 眼睑肿硬 倒睫拳挛
  • 目内生疮
  • 目脓漏
  • 目生珠管
  • 斑豆疮入眼
  • 补益
  • 雀目
  • 目睑生风粟
  • 眼睑垂缓
  • 眼睑肿硬
  • 倒睫拳挛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目生肤翳 目生丁翳 目生花翳 翳膜遮障 远年障翳
  • 目生肤翳
  • 目生丁翳
  • 目生花翳
  • 翳膜遮障
  • 汤醴
  • 远年障翳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目青盲 将变内障眼 内障眼针后用药 外物伤目
  • 目青盲
  • 将变内障眼
  • 内障眼针后用药
  • 外物伤目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目眵 眯目 针眼 钩割针镰 熨烙
  • 目眵
  • 眯目
  • 针眼
  • 钩割针镰
  • 熨烙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耳统论 耳聋 风聋 劳聋 久聋 五聋 耳聋有脓 耳虚鸣
  • 耳统论
  • 耳聋
  • 风聋
  • 劳聋
  • 久聋
  • 五聋
  • 耳聋有脓
  • 耳虚鸣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耳疼痛 耳肿 耳内生疮 耳耵聍 ?耳 百虫入耳 耳诸疾
  • 耳疼痛
  • 耳肿
  • 耳内生疮
  • 耳耵聍
  • ?耳
  • 百虫入耳
  • 耳诸疾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鼻统论 鼻塞气息不通 鼻塞不闻香臭 ?鼻 鼻中生息肉 鼻痛 鼻渊 鼻流清涕 鼻中生疮 疳虫蚀鼻生疮
  • 鼻统论
  • 鼻塞气息不通
  • 鼻塞不闻香臭
  • ?鼻
  • 鼻中生息肉
  • 鼻痛
  • 鼻渊
  • 鼻流清涕
  • 鼻中生疮
  • 疳虫蚀鼻生疮
  • 渍浴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口齿统论 口疮 口糜 口吻疮 口舌干焦
  • 口齿统论
  • 口疮
  • 口糜
  • 口吻疮
  • 口舌干焦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口舌生疮 口臭 唇疮 唇生核 紧唇
  • 口舌生疮
  • 口臭
  • 唇疮
  • 祝由
  • 唇生核
  • 紧唇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重舌 舌肿强 牙齿历蠹 牙齿疼痛 齿?
  • 重舌
  • 舌肿强
  • 牙齿历蠹
  • 牙齿疼痛
  • 齿?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虫蚀牙齿 肾虚齿风痛 齿风肿痛 齿龈肿 风疳
  • 虫蚀牙齿
  • 肺痈

    《素问》曰∶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注云∶满谓脉气满实,肿谓痈肿。)肺之痈,喘而两 满。(仲景云∶肺痈吐脓如米粥,咽燥振寒。) 肝痈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肾痈脚下至小腹满。(大奇论林亿云∶脚下当作 下。《千金》云∶肠痈之为病,小腹肿强,按则痛便数,似淋。仲景云∶肠痈小腹痞坚,盖小腹痛而痞坚者肾痈也,小便数而似淋者肠痈也,即肺痈肝痈之属。)

    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全文见后胃脘痈条。)

    辨脏腑内疮中府隐隐痛者肺疽,其上肉微起者肺痈。

    巨阙隐隐痛者心疽,其上肉微起者心痈。

    期门隐隐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痈。

    章门隐隐痛者脾疽,其上肉微起者脾痈。

    京门隐隐痛者肾疽,其上肉微起者肾痈。

    中脘隐隐痛者胃疽,其上肉微起者胃痈。

    天枢隐隐痛大肠疽,其上肉微起大肠痈。

    丹田隐隐痛三焦疽,其上肉微起三焦痈。

    关元隐隐痛小肠疽,其上肉微起小肠痈。

    怀忠丹 治内痈有败脓败血,腥秽殊甚,所致脐腹冷痛,用此推脓下血。

    白芷 单叶红蜀葵花根(各一两) 白矾(枯) 白芍药(各五钱)

    上研为末,熔黄蜡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推脓下血,出尽后服十宣散补之。忌发物。(又方猪膏煎鲫鱼食,治肠痈。又方以鳖甲烧存性末,服之。)

    丹溪云∶痈疽发于内者,肺痈、肝痈、肾痈、肠痈、囊内痈、附骨痈,惟肺痈须先解表,今表而出之。

    《千金》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为肺痈。若口中咳,即胸中隐痛,脉反滑数,此肺痈也。问曰∶病者咳逆,何以知其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如?曰∶寸脉微而数,微为风,数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逼于荣,吸气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卫,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吐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问曰∶振寒发热,寸脉滑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医反不知,以伤寒治之,不应。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吐有脓血。设脓未成,其脉自数。紧去但数,为脓已成也。

    〔薛〕 夫肺者五脏之华盖也,处于胸中,主于气,候于皮毛,劳伤气血,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内感于肺;或入房过度,肾水亏损,虚火上炎;或醇酒炙爆,辛辣浓味,熏蒸于肺;或咳唾痰涎,汗下过度,重亡津液之所致也。其候恶风咳嗽,鼻塞项强,胸胁胀满,呼吸不利,咽燥作渴,甚则四肢微肿,咳唾脓血。若吐痰臭浊,脓血腥秽,胸中隐隐微痛,右手寸口脉数而实者,为肺疽。若唾涎沫而无脓,脉数而虚者,为肺痿也。若咳嗽喘急者,小青龙汤。咳嗽胸胀者,葶苈大枣泻肺汤。咳脓腥浊者,桔梗汤。咳喘短气,或小便短少者,佐以参 补肺汤。体倦食少者,佐以参术补脾汤。咳唾痰壅者,肾虚水泛也,六味地黄丸。口干咽燥者,虚火上炎也,加减八味丸。此症皆因脾土亏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故始萌则可救,脓成则多死。若脉微紧而数者,未有脓也。紧甚而数者,已有脓也。《内经》曰∶血热则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大凡肺疮咳唾脓血,久久如粳米粥者难治。若唾脓而不止者,亦不可治也。其呕脓而自止者自愈。其脉短而涩者自痊。面色当白而反赤者,此火之克金,皆不可治。苟能补脾肺,滋肾水,庶有生者。但恐专攻其疮,脾胃益虚,鲜有不误者矣。

    丹溪治一少妇,胸膺间,溃一窍,脓血与口中所咳相应而出,以参 、当归,加退热排脓等药而愈。一云∶此因肺痿所致。项彦章治一人,病胸膈壅满,昏不知人,项以杏仁、薏苡之剂,灌之立苏;继以升麻、桔梗、黄 ,消其脓,服之逾月瘳。项所以知其病者,以阳明脉浮滑,阴脉不足也,浮为火而滑为血聚,始由风伤肺,故结聚客于肺,阴脉之不足,则过于宣逐也,诸气本乎肺,肺气治则出入易,菀陈除,故行其肺气而病自己.汪石山治一妇,年近三十,形色瘦白,素时或咳嗽一两声,月水或前或后,夏月取凉,遂咳甚不能伏枕者月余,嗽痰中或带血,或兼脓,嗽急则吐食。医用芩连、二陈不效,复用参 等补药病重。汪视左脉浮滑,右脉稍弱而滑,幼伤手腕,掌不能伸,右脉似难凭矣。乃以左脉验之,恐妊兼肺痈也。遂以清肺泄肺之剂进之,三服而能着枕,痰不吐,脓不咯,惟时或恶阻。汪曰∶此妊之常病也,教用薏苡仁、白术、茯苓、麦冬、黄芩、阿胶煎服,病减。月余复为诊脉,皆稍缓而浮,曰∶热已减矣,但吐红太多,未免伤胃,教用四君子加陈皮、黄芩、枳壳,煎服调理。妊至六月,食鸡病作,却鸡而愈。至九月病又复作,声哑,令服童便犹安。汪曰∶产后病除,乃是佳兆,病若复作,非吾所知。月足而产,脾胃病作加泄,竟不救。薛立斋治一儒者,患肺痈,鼻流清涕,咳唾脓血,胸膈作胀,此风邪外伤也。先用消风散加乱发灰二服而鼻利,又用四君加芎归,及桔梗汤而愈。后因劳役,咳嗽吐脓,小便滴沥,面色黄白,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也。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一儒者,原素善饮,咳脓项强,皮肤不泽,此脾肺气虚,外邪所乘而成肺痈也。先用桔梗汤,后用人参补肺汤而痊。一男子,咳唾痰脓,胸腹膨胀,两寸与右关脉皆洪数,此火不能生土,而土不能生金也。用桔梗汤为主,佐以补中益气汤而愈,一人不时咳嗽,作渴自汗,发热便数,自用清肺降火,理气渗利之剂,服之反小便不通,面目赤色,唇裂痰壅,脾肺肾三脉浮大,按之而数,此足三阴亏损,不能相生,当滋化源,否则成痈矣。不信,仍用分利之药,后果患肺痈,余用桔梗汤,及六味丸而愈。一男子面赤吐脓,发热作渴,烦躁引饮,脉洪数而无伦次,先用加减八味丸加麦门,大剂一服,热渴顿止即熟睡。良久觉而神爽索食,再剂诸症顿减,仍用前药更以人参五钱,麦门二钱五分,五味二钱,水煎代茶饮,日一剂月余而安。此证面赤者,当补肺肾;面白者,当补脾肺,治者验之。一妇,素血虚发热咳嗽,或用痰火之剂后,吐脓血面赤,脉数甚,势甚危,此脓成而血气虚也,余用八珍汤以补元气,用桔梗汤以治肺症,脉症渐愈。一妇感冒风寒,或用发表之剂,反咳嗽喘急,饮食少思,胸膈不利,大便不通,右寸关脉浮数,欲用通利之剂。余曰∶此因脾土亏损,不能生肺金,若更利之,复耗津液,必患肺痈矣。不信,仍利之,虚证悉至,后果吐脓。予朝用益气汤,夕用桔梗汤各数剂,吐脓渐止。又朝仍用前汤,夕用十全大补汤,各五十余剂,喜其善调理获愈。一妇咳嗽吐痰,胸膈作痛,右寸关浮滑,项下牵强,此脾胃积热成痰,非痈患也,以二陈汤加山栀、白术、桔梗,治之而痊。一妇素血虚内热,时咳甲辰孟冬,两尺浮洪。余曰∶当防患肺症。丙午孟春,果咳嗽,左右寸脉洪数,此心火刑克肺金而成肺痈也,脓已成矣,夏令可忧。余用壮水健脾之剂稍愈,彼不慎调摄,果殁于仲夏。

    小青龙汤 治肺受风寒,咳嗽喘急。

    半夏(汤泡七次,二两半) 干姜(炮) 细辛 麻黄(去节) 肉桂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五味子(蜜拌、炒,二两)

    上每服五钱,姜水煎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喘不得卧。

    葶苈(炒黄,研细,丸如弹大) 大枣(十二枚)

    水三升,入枣先煮取二升。去枣入葶苈,又煮一升,顿服之。又曰∶治肺痈胸满胀,一身并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知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用前方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须先与小青龙汤一剂,乃与之。

    桔梗汤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粥者,肺痈也。

    桔梗 甘草(炙,各一两)

    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亦治喉痹。《三因》甘草倍之,每四钱名四圣散。《千金》亦名桔梗汤,用桔梗三两,甘草二两,服后必吐脓血。

    苇茎汤 治肺痈。又云∶一本,治咳有微热烦满,心胸甲错。

    苇茎(三升,切) 薏苡仁(半升) 冬瓜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去皮)

    用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入诸仁煮取二升,分温五服,当吐如粥。(《千金》云∶肺痈当吐脓血。苇茎即汀洲间,芦荻之粗种也。)

    加味消风散 治吐脓血,如肺痈状,口臭,他方不应者,宜消风散,入男子发灰,研细入和之,清米饮下,可除根,只两服。亦治吐血。(消风散方∶荆芥、川芎、羌活、人参、茯苓、僵蚕、防风、藿香、蝉蜕各二钱,浓朴、陈皮各半两,为末是也。)

    韦宙独行方 治心胸甲错为肺痈,黄昏汤主之。

    用夜合皮,掌大一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夜合树按∶《本草》即乌农树也。)

    上肺痈证治要略,以小青龙汤先与一剂,乃行气取脓之药,将以解表之风寒邪气,此治肿疡之例也,后以韦宙方终之者,将以补里之阴气,此治溃疡之例也。(以上六方,皆丹溪所集。)

    如圣丸(梅师) 治风热毒瓦斯上攻,咽喉痛痹,肿塞妨闷,及肺痈喘嗽唾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臭腥秽,久久咯脓,状如米粥。

    樟脑(另研) 牛黄(另研) 桔梗 甘草(生用,各一钱)

    为细末,炼蜜丸,每两作二十丸,每用一丸,噙化。

    济生桔梗汤 治肺痈心胸气塞,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干多渴,两足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用桔梗、贝母、川归、栝蒌仁、枳壳、薏苡仁、桑白皮、防风,以上各一两;生甘草、杏仁、蒸百合,各半两,黄 一两半。上修事 咀。每服四钱,水一碗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服。若大便秘加大黄,小便秘加木通。

    仲景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去皮,炒研如脂,一分)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碗则定。(此亦要略方,丹溪不删采用之者,必有微意存焉。)

    肺痈,《医垒元戎》搜风汤吐之。

    牡丹散(《本事》) 治肺痈吐脓血作臭,胸乳间皆痛。

    牡丹皮 赤芍药 地榆 苦梗 薏苡仁 川升麻 黄芩 生甘草(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一方,无黄芩,加生姜煎,名升麻汤。

    如金解毒散 治肺痈。

    桔梗(一钱) 甘草(一钱半) 黄连(炒) 黄芩(炒) 黄柏(炒) 山栀(炒,各七分)

    作一剂。水二盅,煎八分,作十余次呷之,勿急服。

    〔薛〕 按∶此方乃降火解毒之剂也,发热烦渴,脉洪大者,用之俱效,若脉数咳痰腥臭,或唾脓瘀,宜用桔梗汤。大抵肺痈之证,肺脉洪大,或吐脓不止者难治。脓自止,脉短涩者自愈。面赤火克金也不治。

    桔梗汤 治男妇咳而胸膈隐痛,两脚肿满,咽干口燥,烦闷多渴,时出浊唾腥臭,名曰肺痈,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桔梗 贝母 当归(酒浸) 栝蒌仁 枳壳(麸炒) 薏苡仁(微炒) 桑白皮 防己(去粗皮)

    甘草节(各一两) 百合(蒸) 黄 (各一两半) 北五味子 甜葶苈 地骨皮 知母 杏仁(各半两)

    上锉碎。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咳者加百药煎,热加黄芩,大便不利加煨大黄少许,小便涩甚加木通、车前子煎,烦燥加白茅根煎。咳而疼甚,加人参、白芷煎。

    四顺汤 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

    贝母(去心) 紫菀(去苗土) 桔梗(炒,各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五七沸,去滓,不拘时稍冷服。如咳嗽甚,加去皮尖、杏仁三枚同煎,小儿量减。

    治肺痈方

    上用薏苡米为末,糯米饮调下,或入粥内煮吃亦可。一方,用水煎服,当下脓血便愈。

    泻白散 治肺痈。

    桑白皮(炒,二钱) 地骨皮 甘草(炙) 贝母(去心) 紫菀 桔梗(炒) 当归(酒拌,各一钱) 栝蒌仁(一钱半)

    作一剂。水一盅,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薛〕 按∶此方乃泻肺邪消毒之剂也。若喘咳唾痰沫,肺脉浮数者,用之有效。如脉大发热作渴,宜用解毒散解之,而后用此剂。其或唾脓之际宜排脓,如唾脓后及脉将安宜补肺,初起胸膈胀满,喘急咳嗽,宜发散表邪。

    济主排脓汤 治肺痈得吐脓后,以此排脓补肺。生绵黄 二两,细末。每二钱,水一碗,煎五分服。肺痈收敛疮口,上有合欢树皮、白蔹,煎汤饮之。

    排脓散 治肺痈吐脓后,宜服此补肺。

    黄 (盐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炒、杵) 人参(各等分)

    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蜜汤调下。

    宁肺汤 治咳嗽唾脓自汗,上气喘急,用此补肺及治荣卫俱虚,发热自汗。

    人参 当归(酒拌) 白术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甘草(炙) 五味子(捣) 麦门冬(去心)

    桑白皮(炙) 阿胶(蛤粉炒,各一钱) 白茯苓(一钱)

    作一剂。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人参补肺汤 治肺症咳喘短气,或肾水不足,虚火上炎,痰涎涌盛,或吐脓血,发热作渴,小便短涩。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一钱) 山茱萸肉 山药(各二钱) 麦门冬(七分)

    甘草(炙) 五味子(各五分) 熟地黄(自制,一钱半) 牡丹皮(八分)

    上姜枣,水煎服。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传为疽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嗌不利。若因肝木太过而致,当补肺。若因肾水不足而患,当补脾肺。若因心火旺而自病,当利小便。

    人参 陈皮 甘草 地骨皮 茯苓(各一钱) 知母(炒,七分) 五味子(杵、炒,四分) 青皮天门冬(去心,各五分) 桑白皮(炒,一钱)

    上水煎服。

    参 补脾汤 治肺疽脾气亏损,久咳吐脓涎,或中满不食,必服此药,补脾土以生肺金,否则不治。

    人参 白术(各二钱) 黄 (二钱五分)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一钱) 升麻(三分) 麦门冬(七分)

    五味子(四分) 桔梗(六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枣,水煎服。

    葶苈散 治肺痈咳嗽气急,睡卧不安,心胸胀满。

    甜葶苈子(二两半,隔纸炒赤色) 百合(炒) 白附子 北五味子(炒) 甘草节 罗参 款冬花百药煎 紫菀(去木,各一两) 大朱砂(半两另研)

    上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调下。

    补肺散 治肺痈已吐出脓血,以此润护。

    真钟乳粉(一两) 白滑石(二两)

    上研细。每服三钱,米饮调下。

    理肺膏 治肺痈正作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诃子(去核) 百药煎 五味子(微炒) 条参(去芦) 款冬花蕊 杏仁 知母 贝母 甜葶苈子 紫菀 百合 甘草节(各五钱)

    上为末。用白茅根净洗秤三斤,研取自然汁,入瓷石器中熬成膏,更添入好蜜二两,再熬匀,候调和前药为丸,如梧子大。温水吞下。

    五香白术散 宽中和气,滋益脾土,生肺金,进美饮食。

    沉香 木香 明乳香 丁香 藿香叶(各半两) 白术 罗参 白茯苓 薏苡仁 山药 扁豆 桔梗 缩砂白豆蔻 粉草 莲肉(各一两)

    上为末。苏盐汤调,空心服,枣汤亦可。有汗加浮麦煎汤下。

    肺痈已破,入风者不治。肺痈吐脓后,其脉短而涩者自痊,浮大者难治。其面色白而反赤者,此火之克金,皆不可治。

    《金匮·方论》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娄〕 此言肺痿属热。如咳久肺伤,声哑声嘶咯血,此属阴虚火热,甚是也。本论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干姜,此属寒也。肺痿吐涎,多心中温液者,用炙甘草汤,此补虚劳也,亦与补阴虚火热不同,是皆宜分治之。故肺痿又有寒热之异也。

    〔精〕 劳伤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内盛于肺也,则汗出,恶风,咳嗽短气,鼻塞项强,胸胁胀满,久久不瘥,已成肺痿也。

    〔保〕 肺痈者,由食啖辛热、炙爆,或酣饮热酒,燥热伤肺所致,治之宜早。

    《千金》谓∶妄治必杀人。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有脓也。巢云∶洪数者,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脓血。 《脉经》问曰∶羽林妇病,何以知肠有脓?师曰∶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败浊,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自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则为瘀血,血下即安。丹溪云∶肠痈大肠有热,积死血流注,桃仁承气汤加连翘、秦艽。

    〔薛〕 肠痈因七情饮食所致。治法∶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用大黄汤下之。脉洪数者,已有脓也,用薏苡仁汤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内经》曰∶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理宜徐缓,时少饮薄粥,及服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全其生。丹溪治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曰∶痛病脉当沉细,今滑数,此肠痈也。以云母膏一两,丸梧子大,以牛皮胶溶入酒中,并水下之,饷时服尽,下脓血愈。

    一妇以毒药去胎,后当脐右结一块,痛甚则寒热,块与脐高一寸,痛不可按,脉洪数。谓曰∶此瘀血流溢于肠外肓膜之间,聚结为痈也。遂用补气血、行结滞、排脓之剂,三日。

    决一锋针,脓血大出,内如粪状者臭甚,病妇恐,因调气血生肌,则内外之窍自合,不旬日而愈。吕沧洲治郡守李母庞病小腹痛,众医皆以为瘕聚,久药不效。吕诊循其少阴脉,如刀刃之切手,胞门芤而数,知其阴中痛,痈结小肠也,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隐,不敢以闻,幸出侍人语之,乃出老妪。吕曰∶苦小肠痈,以故脐下如瘕聚,今脓已成,痛迫于玉泉,当不得前后溲,溲则痛甚。妪拜曰∶诚如公言。遂用国老、将军为向导,麒麟竭、琥珀之类攻之,脓自小便出,应手愈。吕又治一小儿,十二岁患内痈,腹胀脐凸而颇锐,医欲刺脐出脓。其母不许,请吕视之,见一僧拥炉炽炭,燃铜箸一枚烈火中,瞪目视翁曰∶此儿病痈,发小肠,苟舍刺脐无他法。吕谕之曰∶脐神阙也,针刺所当禁,矧痈舍于内,惟当以汤丸攻之,苟如而言,必杀是子矣!僧怒趋而出。吕投透脓散一匕,明日脓自气合溃,继以十奇汤,下万应膏丸而瘥。虞恒德治一人,得潮热微似虐,但小腹右边有一块,大如鸡卵作痛,右脚不能伸缩。一医作奔豚气治十余日不验,虞诊其脉,左寸芤而带涩,右寸芤而洪实,两尺两关俱洪数,曰∶此大小肠之间,欲作痈耳,幸脓未成,犹可治,与五香连翘汤加减与之,间以蜈蚣炙黄,酒调服之,三日愈。儒医李生,治一富家妇有疾。诊之曰∶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出,医皆谓古无此证,不可治,李曰∶试为筹之,若服我之药,三日当瘳,下小丸子数十丸,煎黄 汤下之,下脓血数升而愈。其家喜问治法?李曰∶始切脉时,觉芤脉见于阳部,《脉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在内,所以致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薛己治通府张廷用,患之两月余矣,时出白脓,体倦恶寒,此邪气去而中气虚也。乃用托里散兼益气汤,徐徐呷之,又令以猪肚肺煮烂,取其汤调米粉煮,时呷半盏,后渐调理而痊。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此脾气下陷,用排脓散、蜡矾丸而愈。后因劳役,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汤而安。一妇人小腹胀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此瘀血凝结于内,先以神效栝蒌散二剂少愈,更以薏苡仁汤而愈。一妇人,小腹胀痛而有块,脉芤而涩,此瘀血为患也,以四物加玄胡索、红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剂血下而痊。一妇人小腹胀痛,大便秘涩,转侧有水声,脉洪数,此脓瘀内溃也。以梅仁汤一剂,下瘀血,诸症悉退,再以薏苡仁汤二剂而瘥。一妇人脓成胀痛,小便不利,脉洪数,此脓毒内溃也。服太乙膏三钱,脓下甚多。更以栝蒌散、蜡矾丸,及托里散而安。

    (如用云母膏尤妙。) 一妇人,产后恶血不止,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汤,下瘀血而痊。凡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为难治。若流注关节,则为败症。

    薏苡附子散 治身甲错腹皮急,如腹胀本无积聚,身热脉数者。

    附子(炮,二分) 败酱(五分) 薏苡仁(一钱)

    上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顿服,小盒饭下。

    《三因》薏苡、附子同前,败酱用一两一分。每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按∶此方乃辛热之剂也,若积久阴冷所致宜用。丹溪云∶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肠内有痈,积久阴冷所致,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即此方也。

    牡丹汤 治肠痈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小便如淋,时时发热,自汗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

    牡丹皮 栝蒌仁(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 芒硝(各二钱) 大黄(五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滓,入硝再煎数沸,不拘时服。

    按∶此乃破血之剂也,如发热,自汗恶寒,小腹作痛,小便如淋,脉迟者,有效。丹溪云∶小腹肿痞,按之痛,小便如淋或自调,发热身无汗,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宜下之,当有血。此内结热所成也,故《金匮》有用大黄利之,即此方也。若无前证,恐不宜用。亦有腹内胀痛,脉滑数,或脓已下,或后重时时而下,宜用排脓散、太乙膏、蜡矾丸及托里药。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 痛,烦毒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妇人产后虚热,多有此病。纵非痈但疑似间,便可服。

    薏苡仁 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 桃仁(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按∶此方药品和平,其功且速,常治腹痛,或发热,或胀满不食,水道涩滞,产后多有此证。或月经欲行,或行后作痛尤效。

    牡丹散 治肠痈冷证,腹濡而痛,时时利脓。

    牡丹皮 人参 天麻 白茯苓 黄 木香 当归 川芎 官桂 桃仁(去皮,炒,各七钱半) 白芷薏苡仁 甘草(炙,各五钱)

    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盅,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梅仁汤 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秘涩。

    梅核仁(四十九粒,去皮尖) 大黄(三两) 牡丹皮(一两七钱半) 芒硝(二两半) 冬瓜仁(四两)

    犀角(镑,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以利下脓血三两行为度。

    大黄汤 治肠痈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其上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未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大黄(锉,炒) 牡丹皮 硝石(研) 芥子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半两)

    上锉碎。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四圣散(一名神效栝蒌散) 治肠痈痈疽,生于脑髭、背腋、孔便毒,服之神效。

    生黄栝蒌(一枚,去皮) 粉草(四钱,研末) 没药(研末,三钱) 乳香(研末,一钱)

    上用好红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两服,两日服尽,大便顺导恶物妙。若干栝蒌则用两枚。一方,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毒已结成,即脓化为水,毒未成,即于小便中出。疾甚再合服,以退为度。

    郭氏瑞效丸(方见肿疡。)

    云母膏 治一切痈疽、疮疖,折伤等证。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 白芷 没药 赤芍药 肉桂 当归 盐花 菖蒲 麒麟竭黄 白芨 芎 木香 龙胆草 白蔹 防风 浓朴 麝香 桔梗 柴胡 松脂 人参 苍术 黄芩乳香 附子 茯苓 良姜 合欢皮(各五钱) 硝石 甘草 云母(各四两) 桑白皮 槐枝 柳枝 柏叶水银(以绢劳包,待膏成以手细弹,在上名养膏母) 陈皮(各二两) 清油(四十两) 黄丹(二十两)

    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没药、麝香、盐花、黄丹八味另研外,余药并细切。

    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搅,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药黑色为度,去渣再熬,后入丹与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柳枝搅,滴水中成珠,不软不硬为度,瓷器收贮,候温,将水银弹上。用时先刮去水银,或服或贴,随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排脓散 治肠痈小腹胀痛,脉滑数,或里急后重,或时时下血。

    黄 (盐水拌,炒) 当归(酒拌) 金银花 白芷 穿山甲(蛤粉炒) 防风 连翘 栝蒌(杵)

    甘草(各一钱)

    作一剂。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若脓将尽,去穿山甲、连翘,加当归、川芎。或为末,每服三钱,食后蜜汤调下亦可。

    神仙蜡矾丸 治肠痈内托神妙,不问老幼,皆可服之,无不效。最止疼痛,不动脏腑。

    黄蜡(半两,要黄色者。一方,用七钱) 白矾(一两,要通明者,细研)

    上熔化黄蜡和矾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食远,用温白汤送下。

    《素问》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甲乙经》沉细作沉涩。)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中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病能篇)

    〔薛〕 《圣济总录》云∶胃脘痈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上升,故人迎热盛,令人寒热如虐,身皮甲错,或咳嗽,或呕脓唾血。若脉洪数脓成也,急排之;

    脉迟紧瘀血也,急下之。否则其毒内攻,腐烂肠胃矣。丹溪先生云∶内疽者,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发,用射干汤主之。愚常以薏苡仁汤、牡丹皮散、太乙膏选用之,亦效。若吐脓血,饮食少思,助胃壮气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专治其疮。一男子寒热作渴,不时咳吐,口内血腥,又五日吐脓,身皮甲错,用射干汤四剂,脓血已止,但气壅痰多,以甘桔汤而愈。一男子用射干汤之类将愈,但气喘体倦,发热作渴,小便频数,此肺气不足,用补中益气、山药、山茱、麦门、五味。时仲夏,更以生脉散代茶饮而愈。一妇人,素食浓味,吐脓已愈,但小便淋沥,此肺肾气虚,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若膏粱之人,初起宜用清胃散。

    射干汤 治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嗽脓血,荣卫不流,热聚胃口成痈。

    射干(去毛) 栀仁 赤茯苓(去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一两半) 白术(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地黄汁一合,蜜半合,再煎温服,不计时候。

    复元通气散(《精要》) 治诸气涩,耳聋,腹痈,便痈,疮疽无头,止痛消肿。

    青皮 陈皮(各四两) 甘草(三寸,生熟各半)

    穿山甲(炮) 栝蒌根(各二两) 金银花 连翘(各一两)

    上为细末,热酒调下。

    芍药汤 治胃脘积热,结聚为痈。

    赤芍药 石膏 犀角(镑) 麦门冬 荠 木通(各二两) 朴硝 升麻 玄参 甘草(生,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凉血饮 即引兵先锋方。治心肺有热,或作寒热,口干好饮水,浑身疼,腹内作热,头面赤色。

    内托散 即前锋正将方。治同上。兼用敷角洗贴。已溃多服加味十奇散。(以上并见肿疡门。)

    八味丸 治肾虚嗜欲过度,外挟寒邪,发为痈肿,不可施以凉剂宜服。(方见溃疡门。)

    加味十奇散 治同上。兼用葱白、橘叶、椒叶、猪蹄汤淋洗,仍贴金丝膏。(方见前肿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