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太素》 > 三虚三实
  • 前言
  • 阴阳大论
  • 五节刺
  • 五邪刺
  • 九刺
  • 十二刺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量缪刺 量气刺 量顺刺 疽痈逆顺刺 量络刺 杂刺
  • 量缪刺
  • 量气刺
  • 量顺刺
  • 疽痈逆顺刺
  • 量络刺
  • 调阴阳
  • 杂刺
  • 卷第二十四补泻 天忌 本神论 真邪补泻 虚实补泻 虚实所生
  • 天忌
  • 本神论
  • 真邪补泻
  • 虚实补泻
  • 虚实所生
  • 卷第二十五伤寒 热病决 热病说 五脏热病 五脏痿 疟解 三疟 十二疟
  • 热病决
  • 热病说
  • 阴阳杂说
  • 五脏热病
  • 五脏痿
  • 疟解
  • 三疟
  • 十二疟
  • 卷第二十六寒热 寒热厥 经脉厥 寒热相移 厥头痛 厥心痛 寒热杂说 痈疽 虫痈 寒热瘰疬 灸寒热法
  • 寒热厥
  • 经脉厥
  • 寒热相移
  • 厥头痛
  • 卷第四(佚)
  • 厥心痛
  • 寒热杂说
  • 痈疽
  • 虫痈
  • 寒热瘰疬
  • 灸寒热法
  • 卷第二十七邪论 七邪 十二邪 邪客 邪中 邪传
  • 七邪
  • 十二邪
  • 邪客
  • 卷第五(卷首缺) 人合 阴阳合 四海合 十二水
  • 邪中
  • 邪传
  • 卷第二十八风 诸风数类 诸风状论 诸风杂论 九宫八风 三虚三实 八正风候 痹论
  • 诸风数类
  • 诸风状论
  • 诸风杂论
  • 九宫八风
  • 三虚三实
  • 八正风候
  • 痹论
  • 人合
  • 卷第二十九气论 三气 津液 水论 胀论 风水论 咳论
  • 三气
  • 津液
  • 水论
  • 胀论
  • 风水论
  • 咳论
  • 卷第三十杂病 重身病 温暑病 四时之变 息积病 伏梁病 热痛 脾瘅消渴 胆瘅 头齿痛 颌痛 项痛 喉痹嗌干 目痛 耳聋 衄血 喜怒 疹筋 血枯 热烦 身寒 肉烁 卧息喘逆 少气 气逆满 疗哕 腰痛 髀疾 膝痛 痿厥 泄 如蛊如妲病 癫疾 惊狂 厥逆 厥死 阳厥 风逆 风痓 酒风 经解 身度 经络虚实 禁极虚 顺时 刺疟节度 刺腹满数 刺霍乱数 刺痫惊数 刺腋痈数 病解 久逆生病 六腑生病 肠胃生病 经输所疗
  • 重身病
  • 温暑病
  • 阴阳合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四海合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十二水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卷第六(卷首缺) 脏腑之一 五脏命分 脏腑应候 脏腑气液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脏腑之一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五脏命分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 《黄帝内经太素》遗文
  • 《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
  • 脏腑应候
  • 脏腑气液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经脉连环 经脉病解 阳明脉解
  • 经脉连环
  • 经脉病解
  • 阳明脉解
  • 卷第九经脉之二 经脉正别 脉行同异 经络别异 十五络脉 经脉皮部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顺养 六气 九气 调食 寿限
  • 经脉正别
  • 脉行同异
  • 经络别异
  • 十五络脉
  • 经脉皮部
  • 卷第十经脉之三 督脉 带脉 阴阳乔脉 任脉 冲脉 阴阳维脉 经脉标本 经脉根结
  • 督脉
  • 带脉
  • 阴阳乔脉
  • 任脉
  • 顺养
  • 冲脉
  • 阴阳维脉
  • 经脉标本
  • 经脉根结
  • 卷第十一输穴 本输 变输 腑病合输 气穴 气府 骨空
  • 本输
  • 变输
  • 腑病合输
  • 气穴
  • 气府
  • 六气
  • 骨空
  • 卷第十二营卫气 营卫气别 营卫气行 营五十周 卫五十周
  • 营卫气别
  • 营卫气行
  • 营五十周
  • 卫五十周
  • 卷第十三身度 经筋 骨度 肠度 脉度
  • 经筋
  • 骨度
  • 肠度
  • 九气
  • 脉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四时脉形 真脏脉形 四时脉诊 人迎脉口诊
  • 四时脉形
  • 真脏脉形
  • 四时脉诊
  • 人迎脉口诊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色脉诊 色脉尺诊 尺诊 尺寸诊 五脏脉诊
  • 色脉诊
  • 色脉尺诊
  • 尺诊
  • 调食
  • 尺寸诊
  • 五脏脉诊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虚实脉诊 杂诊 脉论
  • 虚实脉诊
  • 杂诊
  • 脉论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知古今 知要道 知方地 知形志所宜 知祝由 知针石 知汤药 知官能
  • 知古今
  • 寿限
  • 知要道
  • 知方地
  • 知形志所宜
  • 知祝由
  • 知针石
  • 知汤药
  • 知官能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九针要道 九针要解 诸原所生 九针所象
  • 九针要道
  • 卷第三阴阳 阴阳大论 调阴阳 阴阳杂说
  • 九针要解
  • 诸原所生
  • 九针所象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刺法 九针所主 三刺 三变刺 五刺 五脏刺 五节刺 五邪刺 九刺 十二刺
  • 刺法
  • 九针所主
  • 三刺
  • 三变刺
  • 五刺
  • 五脏刺
  • 三虚三实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九《岁露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一。

    黄帝问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以得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黄帝谓四时八节虚邪贼风中人,要因其暑腠理开时,因入伤人,故致斯问也。

    平按:“因以得入乎”《灵枢》、《甲乙》作“因得以入乎”。《甲乙》“八正虚邪”作“八正风邪”。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

    少师答意,腠理开者,贼风中深,腠理闭者,贼邪中浅,以其贼邪贼害甚也。不得以时者,暑开之时即入,闭之时不入也。

    然必因其开也,其入也深,其内极也疾,其病人卒暴;

    邪之中人,若因腠理开者,为害有三:一则邪入深也,二则极人命速,三则病死卒暴也。

    平按:“其入也深”《灵枢》、《甲乙》无“也”字。“其内极也疾”《甲乙》“极”作“亟”,注云:“亦作极。”《灵枢》作“其内极病”。“其病人卒暴”,《灵枢》、《甲乙》“卒”上有“也”字。

    因其闭也,其入也浅以留,其病人也,徐以持也。

    若腠理闭,为遇有二:一则邪入浅也,二则为病死①徐。持,久留之也。

    平按:“持”《灵枢》、《甲乙》作“迟”,下无“也”字。

    ①“死”,萧本原作“充”。今据仁和寺本改。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固常有时也。

    平,和适也。人虽和适而居,腠理开闭,未必因于寒暑,因于月之满空,人气盛衰,故腠理开闭,有病不病,斯乃人之常也。

    平按:“固常有时也”《灵枢》作“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之身也,与天地形象相参。身盛衰也,与日月相应也。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

    日为阳也,月为阴也,东海阳也,西海阴也。月有亏盈,海水之身随月虚实也。月为阴精主水,故月满西海盛也。

    人血气精,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焦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亦不深。

    人身盛时,法月及与西海,皆悉盛实也。但贼邪不入,凡有六实:一曰血气精而不浊;二曰肌肉充实不疏;三曰皮肤密致不开;四曰毛发坚实不虚;五曰焦腠理曲而不通。三焦

    之气发于腠理,故曰焦理。郄,曲也;六曰烟尘垢腻蔽于腠理。有此六实,故贼风虽入,不能深也。

    平按:《灵枢》、《甲乙》“血气精”作“血气积”;“焦理”作“腠理”。《灵枢》“浅”下无“亦”字。

    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毛发浅,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其病人也卒暴。

    人身衰时,法月及与西海皆悉衰也。月空东海盛者,阴衰阳盛也。凡有八衰:一曰血气虚浊,谓当脉血气虚也;二曰卫气减少,谓脉外卫气去而少也;三曰肌肉疏减;四曰皮肤虚缓;五曰腠理空开;六曰毛发虚浅;七曰焦理疏薄;八曰理无烟垢。有此八虚,所以贼邪深入,令人卒病也。

    平按:《灵枢》“血气”作“气血”;“皮肤缓”作“皮肤纵”;“毛发浅”作“毛发残”;“焦理”作“腠理”。《甲乙》无“浅焦理”三字。

    黄帝曰:其有卒然卒死暴病者,何邪使然?少师曰:得三虚者,其死暴疾;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人备三虚,其病死暴疾也。

    平按:《灵枢》、《甲乙》“卒死”作“暴死”。《甲乙》无“暴病”二字。“何邪使然”《灵枢》作“何也”。注“暴疾”,袁刻“疾”误作“死”。

    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

    人年七岁,加于九岁,至十六岁,名曰年衰。如是恒加九岁,至一百六,皆年之衰也。非岁露年,以其入实,邪不伤,故人至此年,名曰乘也。

    逢月之空,

    月郭空时,人具□虚,当此虚时,故曰逢也。

    平按:注“虚”上所空一字,据上文应作“八”。

    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摄养乖于四时和气,非理受于风寒暑湿,人之有此三虚,故从冲后发屋折木扬沙走石等贼风至身,洒然起于毫毛,发于腠理,即为贼风伤也。

    平按:“和”下,《甲乙》有“人气乏少”四字;“贼风”下有“邪气”二字。

    黄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

    逢年,谓不加年衰也。

    遇月之满,

    十五日时也。

    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

    摄养顺于四时和气,人之有此三实,纵有贼邪,不能伤也。

    平按:“不能危之”《甲乙》作“不能伤也”。注“不能”上,袁刻有“定”字。

    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然此一夫之论也。

    子之所论皆善者,以其内明于道,故请藏而宝之。此举一夫之论,以类众人也。

    平按:“命曰三实”,《灵枢》在“黄帝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