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汤液本草》 > 泽泻
  • 作者:王好古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98年
  • 药性要旨
  • 人参
  • 沙参
  • 半夏
  • 五味子
  • 甘遂
  • 大戟
  • 荛花
  • 海藻
  • 商陆根
  • 旋复花
  •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 泽泻
  • 红豆蔻
  • 肉豆蔻
  • 甘松
  • 蜀漆
  • 蒲黄
  • 天门冬
  • 麦门冬
  • 葳蕤
  • 茵陈蒿
  •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 艾叶
  • 白头翁
  • 百合
  • 苁蓉
  • 玄参
  • 款冬花
  • 紫参
  • 苦参
  • 芦根
  • 射干
  •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败酱
  • 败蒲
  • 苇叶
  • 防己
  • 牵牛
  • 三棱
  • 蓬莪术
  • 草龙胆
  • 栝蒌根
  • 地榆
  • 五味所用
  • 紫草
  • 茜根
  • 菊花
  • 葶苈
  • 王不留行
  • 通草
  • 木通
  • 瞿麦
  • 车前子
  • 石苇
  • 药类法象
  • 白附子
  • 葫芦巴
  • 马兜铃
  • 白芨
  • 天南星
  • 郁金
  • 佛耳草
  • 蛇床
  • 卷之五 木部 桂 柏子仁 侧柏叶 柏皮 槐实 槐花 蔓荆子 大腹子 酸枣 胡椒 川椒 吴茱萸 山茱萸 益智 浓朴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 檀香 苏合香 槟榔 栀子 黄柏 枳实 枳壳 牡丹皮 地骨皮 猪苓 茯苓 茯神 乌药 干漆 皂荚 竹叶 竹茹 淡竹叶 茗苦茶 秦皮 桑白皮 梓白皮 紫葳 诃黎勒 杜仲 琥珀 郁李仁 巴豆 芫花 苏木 川楝子 金铃子 没药 梧桐泪 桑东南根 果部 大枣 生枣 陈皮 青皮 桃仁 杏仁 乌梅 木瓜 甘李根白皮
  • 木部 桂 柏子仁 侧柏叶 柏皮 槐实 槐花 蔓荆子 大腹子 酸枣 胡椒 川椒 吴茱萸 山茱萸 益智 浓朴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 檀香 苏合香 槟榔 栀子 黄柏 枳实 枳壳 牡丹皮 地骨皮 猪苓 茯苓 茯神 乌药 干漆 皂荚 竹叶 竹茹 淡竹叶 茗苦茶 秦皮 桑白皮 梓白皮 紫葳 诃黎勒 杜仲 琥珀 郁李仁 巴豆 芫花 苏木 川楝子 金铃子 没药 梧桐泪 桑东南根
  • 标本阴阳论
  • 柏子仁
  • 侧柏叶
  • 柏皮
  • 槐实
  • 槐花
  • 蔓荆子
  • 大腹子
  • 酸枣
  • 胡椒
  • 五方之正气味
  • 川椒
  • 吴茱萸
  • 山茱萸
  • 益智
  • 浓朴
  • 丁香
  • 沉香
  • 乳香
  • 藿香
  • 檀香
  • 卷之二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随证治病药品 用药凡例 东垣报使 诸经向导(缺) 制方之法 用药各定分两 用药酒洗曝干 用药根梢身例 用丸散药例 升合分两 君臣佐使法 治法纲要 药味专精 汤液煎造 古人服药活法 古人服药有法 察病轻重 五宜 五伤 五走 服药可慎 论药所主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气味生成流布 七方 十剂 防风
  • 苏合香
  • 槟榔
  • 栀子
  • 黄柏
  • 枳实
  • 枳壳
  • 牡丹皮
  • 地骨皮
  • 猪苓
  • 茯苓
  •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随证治病药品 用药凡例 东垣报使 诸经向导(缺) 制方之法 用药各定分两 用药酒洗曝干 用药根梢身例 用丸散药例 升合分两 君臣佐使法 治法纲要 药味专精 汤液煎造 古人服药活法 古人服药有法 察病轻重 五宜 五伤 五走 服药可慎 论药所主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气味生成流布 七方 十剂 防风
  • 茯神
  • 乌药
  • 干漆
  • 皂荚
  • 竹叶
  • 竹茹
  • 淡竹叶
  • 茗苦茶
  • 秦皮
  • 桑白皮
  • 《汤液本草》序一
  • 随证治病药品
  • 梓白皮
  • 紫葳
  • 诃黎勒
  • 杜仲
  • 琥珀
  • 郁李仁
  • 巴豆
  • 芫花
  • 苏木
  • 川楝子
  • 用药凡例
  • 金铃子
  • 没药
  • 梧桐泪
  • 桑东南根
  • 果部 大枣 生枣 陈皮 青皮 桃仁 杏仁 乌梅 木瓜 甘李根白皮
  • 大枣
  • 生枣
  • 陈皮
  • 青皮
  • 桃仁
  • 东垣报使
  • 杏仁
  • 乌梅
  • 木瓜
  • 甘李根白皮
  • 卷之六 菜部 荆芥穗 生姜 干姜 薄荷 葱白 韭白 薤白 瓜蒂 冬葵子 蜀葵花 香薷 炊单布 米谷部 粳米 赤小豆 黑大豆 大麦 小麦 神曲 酒 苦酒 饴 香豉 玉石部 石膏 滑石 朴硝 盆硝 硝石 玄明粉 硫黄 雄黄 禹余粮 代赭石 铅丹 白粉 紫石英 伏龙肝 白矾 朱砂 砂 东流水 甘澜水 禽部 鸡子黄 兽部 龙骨 麝香 牛黄 犀角 阿胶 猪肤 猪胆汁 獭肝 鼠粪 人尿 虫部 牡蛎 文蛤 虻虫 水蛭 虫 鼠妇 蜘蛛 蛴螬 蜜 蜣螂 鳖甲 蛇蜕 蝉蜕 白僵蚕 斑蝥 乌蛇 五灵脂 绯帛
  • 菜部 荆芥穗 生姜 干姜 薄荷 葱白 韭白 薤白 瓜蒂 冬葵子 蜀葵花 香薷 炊单布
  • 荆芥穗
  • 生姜
  • 干姜
  • 薄荷
  • 诸经向导(缺)
  • 葱白
  • 韭白
  • 薤白
  • 瓜蒂
  • 冬葵子
  • 蜀葵花
  • 香薷
  • 炊单布
  • 米谷部 粳米 赤小豆 黑大豆 大麦 小麦 神曲 酒 苦酒 饴 香豉
  • 粳米
  • 制方之法
  • 赤小豆
  • 黑大豆
  • 大麦
  • 小麦
  • 神曲
  • 苦酒
  • 香豉
  • 玉石部 石膏 滑石 朴硝 盆硝 硝石 玄明粉 硫黄 雄黄 禹余粮 代赭石 铅丹 白粉 紫石英 伏龙肝 白矾 朱砂 砂 东流水 甘澜水
  • 用药各定分两
  • 石膏
  • 滑石
  • 朴硝
  • 盆硝
  • 硝石
  • 玄明粉
  • 硫黄
  • 雄黄
  • 禹余粮
  • 代赭石
  • 用药酒洗曝干
  • 铅丹
  • 白粉
  • 紫石英
  • 伏龙肝
  • 白矾
  • 朱砂
  • 东流水
  • 甘澜水
  • 禽部 鸡子黄
  • 用药根梢身例
  • 鸡子黄
  • 兽部 龙骨 麝香 牛黄 犀角 阿胶 猪肤 猪胆汁 獭肝 鼠粪 人尿
  • 龙骨
  • 麝香
  • 牛黄
  • 犀角
  • 阿胶
  • 猪肤
  • 猪胆汁
  • 獭肝
  • 用丸散药例
  • 鼠粪
  • 人尿
  • 虫部 牡蛎 文蛤 虻虫 水蛭 虫 鼠妇 蜘蛛 蛴螬 蜜 蜣螂 鳖甲 蛇蜕 蝉蜕 白僵蚕 斑蝥 乌蛇 五灵脂 绯帛
  • 牡蛎
  • 文蛤
  • 虻虫
  • 水蛭
  • 鼠妇
  • 蜘蛛
  • 升合分两
  • 蛴螬
  • 蜣螂
  • 鳖甲
  • 蛇蜕
  • 蝉蜕
  • 白僵蚕
  • 斑蝥
  • 乌蛇
  • 五灵脂
  • 《汤液本草》序二
  • 君臣佐使法
  • 绯帛
  • 治法纲要
  • 药味专精
  • 汤液煎造
  • 古人服药活法
  • 古人服药有法
  • 察病轻重
  • 五宜
  • 五伤
  • 五走
  • 《汤液本草》后序
  • 服药可慎
  • 论药所主
  •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 气味生成流布
  • 七方
  • 十剂
  • 防风
  • 卷之三 草部 升麻 羌活 独活 柴胡 葛根 威灵仙 细辛 白芷 川芎 麻黄 本 桔梗 鼠粘子 秦艽 天麻 黑附子 乌头 缩砂 荜澄茄 荜拨 香附子 草豆蔻 白豆蔻 延胡索 茴香 红蓝花 良姜 黄 苍术 白术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 麻仁 薏苡仁 甘草 白前 白薇 前胡
  • 草部 升麻 羌活 独活 柴胡 葛根 威灵仙 细辛 白芷 川芎 麻黄 本 桔梗 鼠粘子 秦艽 天麻 黑附子 乌头 缩砂 荜澄茄 荜拨 香附子 草豆蔻 白豆蔻 延胡索 茴香 红蓝花 良姜 黄 苍术 白术 当归 芍药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 麻仁 薏苡仁 甘草 白前 白薇 前胡
  • 升麻
  • 卷之一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脏腑泻火药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药性要旨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五味所用 药类法象 标本阴阳论 五方之正气味
  • 羌活
  • 独活
  • 柴胡
  • 葛根
  • 威灵仙
  • 细辛
  • 白芷
  • 川芎
  • 麻黄
  •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 桔梗
  • 鼠粘子
  • 秦艽
  • 天麻
  • 黑附子
  • 乌头
  • 缩砂
  • 荜澄茄
  • 荜拨
  • 香附子
  • 脏腑泻火药
  • 草豆蔻
  • 白豆蔻
  • 延胡索
  • 茴香
  • 红蓝花
  • 良姜
  • 苍术
  • 白术
  • 当归
  • 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药性要旨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缺)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五味所用 药类法象 标本阴阳论 五方之正气味
  • 芍药
  • 熟地黄
  • 生地黄
  • 山药
  • 麻仁
  • 薏苡仁
  • 甘草
  • 白前
  • 白薇
  • 前胡
  • 用药法象
  • 卷之四 草部 木香 知母 贝母 黄芩 黄连 大黄 连翘 连轺 人参 沙参 半夏 五味子 甘遂 大戟 荛花 海藻 商陆根 旋复花 泽泻 红豆蔻 肉豆蔻 甘松 蜀漆 蒲黄 天门冬 麦门冬 葳蕤 茵陈蒿 艾叶 白头翁 百合 苁蓉 玄参 款冬花 紫参 苦参 芦根 射干 败酱 败蒲 苇叶 防己 牵牛 三棱 蓬莪术 草龙胆 栝蒌根 地榆 紫草 茜根 菊花 葶苈 王不留行 通草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石苇 白附子 葫芦巴 马兜铃 白芨 天南星 郁金 佛耳草 蛇床
  • 草部 木香 知母 贝母 黄芩 黄连 大黄 连翘 连轺 人参 沙参 半夏 五味子 甘遂 大戟 荛花 海藻 商陆根 旋复花 泽泻 红豆蔻 肉豆蔻 甘松 蜀漆 蒲黄 天门冬 麦门冬 葳蕤 茵陈蒿 艾叶 白头翁 百合 苁蓉 玄参 款冬花 紫参 苦参 芦根 射干 败酱 败蒲 苇叶 防己 牵牛 三棱 蓬莪术 草龙胆 栝蒌根 地榆 紫草 茜根 菊花 葶苈 王不留行 通草 木通 瞿麦 车前子 石苇 白附子 葫芦巴 马兜铃 白芨 天南星 郁金 佛耳草 蛇床
  • 木香
  • 知母
  • 贝母
  • 黄芩
  • 黄连
  • 大黄
  • 连翘
  • 连轺
  • 泽泻

    气平,味甘。甘、咸、寒,味浓,阴也,降也,阴中微阳。

    入足太阳经、少阴经。

    《象》云∶除湿之圣药。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心》云∶去旧水,养新水。寒水气,须用。

    《珍》云∶渗泻止渴。

    《本草》云∶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扁鹊云∶多服病患眼。

    《衍义》云∶其功尤长于行水。

    仲景云∶水畜烦渴,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本经》又引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凡服泽泻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经》云∶久服明目;扁鹊谓∶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泄伏水,故去留垢,即胞中陈积物也。入足太阳、少阴,仲景治太阳中风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