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传心录》 >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 钱乐天(着)[上海刘一仁]
  • 引经药
  • 崩漏下血为损任冲
  •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附:保产无忧汤
  • 附:保产无忧汤
  •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
  • 用药传心赋
  • 治病主药诀
  • 四君汤加减歌
  • 四物汤加减歌
  • 二陈汤加减歌
  • 小柴胡汤加减歌
  • 平胃散加减歌
  • 病因赋 百病皆生于六气 诸症莫逃乎四因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太阳经证用药诀 阳明经证用药决 少阳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用药诀 厥阴经证用药诀
  • 百病皆生于六气
  • 修订说明
  • 诸症莫逃乎四因
  •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太阳经证用药诀 阳明经证用药决 少阳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用药诀 厥阴经证用药诀
  • 太阳经证用药诀
  • 阳明经证用药决
  • 少阳经证用药诀
  • 太阴经证用药诀
  • 少阴经证用药诀
  • 厥阴经证用药诀
  •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 写在卷首
  •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 中暑有动静之异
  • 受湿有内外之分
  • 火有七说
  • 痰有十因
  • 气有九论
  • 诊脉传心诀
  • 郁有六名
  •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
  •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 藿乱脾寒伤食所致
  •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 嗳气皆由于痰火
  • 诸脉主病
  • 咽酸尽为乎食停 附:嘈杂症
  • 附:嘈杂症
  •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附:浮肿
  • 附:浮肿
  •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 喘急有虚有实
  • 痉症有阴有阳
  •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 吐血出于胃腑
  • 诊脉总要
  • 衄血本乎肺经
  • 痰涎血属于脾脏
  • 咯唾血属于肾经
  •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 诊脉六法
  •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 便浊有赤白之异
  • 汗出有自盗之名
  •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 胁痛有两边之别
  • 头风有左右之分
  •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 痿症不足与湿热
  • 三部总看歌
  • 痹症寒湿与风乘
  • 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
  •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 眩晕者无痰不作
  • 消渴者无火不生
  •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 小便闭乃气滞不行
  • 痔疾肠风湿热所致
  • 发言须当理
  • 发斑瘾疹风热所乘
  • 耳聋者肾虚之故
  • 目疾者肝火之因
  • 齿痛乃胃热气虚
  • 喉痹乃火动痰升
  •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 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
  • 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 带下砂淋由于湿热
  •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千金方》载中风大法有四:一日偏枯,谓半身不遂也;一日风痱,谓身无痛,四肢不收也;一曰风懿,谓奄忽不知人也;一曰风痹,类风状也。刘河间曰:中风瘫痪者……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①,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②,心神昏冒③,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丹溪曰……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发明论》曰:中风之症,有中腑、中藏、中血脉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面如土色,脉浮而恶风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藏者多滞九窍,或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④、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藏,其治多难。中血脉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脉,而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从小续命汤以发其表,调以通圣散辛凉之剂、若中腑而内有便溺之阻隔,则从三化汤以攻其里。然汗下又不可太过,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其卫;亡阴则损其营,此又不可不慎也。

    ①将息失宜:《河间六书》指“……平日衣服、饮食、安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常”而言。

    ②热气拂郁:热气不得放散。

    ③昏冒:神识昏迷,不省人事。

    ④目瞀:目不明。

    如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涩①,此邪中于经络也,宜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补血以养筋。……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者,先用皂荚末拈纸条烧烟冲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难治。随用吐痰方,将皂荚末五分、白矾五分为细木,姜汁水调。探吐后,服导痰汤。半身不遂名曰瘫痪,大抵多是痰涎流注,初起急治则可,久则痰火郁结,用药少效。口眼歪斜无他症者,用白附子、僵蚕、全蝎(俱生用)等分为末,每次酒服二钱(名牵正散)。又方:用蓖麻子肉一两、冰片三分,共捣为膏(名改容膏)寒月加姜、附子各一钱。如左歪则敷其右,右歪则敷其左。或以鳝鱼血、冰片敷之皆效。中风舌强不语,用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钱,冰片、牛黄各三分,为细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之,将药蜜水调擦舌本。中风口噤不开,宜用马梅肉擦其牙关,牙关酸软,则易开矣。或用藜芦末稍加麝香,每用五分,水调,灌入鼻内,吐之。

    ①蹇:jian3(音检)。蹇涩:舌强言语不清。

    小续命汤

    续命桂(枝)麻(黄)(人)参,(川)芎防(风)附子(黄)芩,杏仁甘(草)(白)芍(防)己,风中血脉寻。

    附: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穹杏仁

    防风通圣散

    通圣散荆(芥)防(风),(连)翘麻(黄)(甘)草薄(荷)当(归),栀(子)(黄)芩(川)芎桔(梗)(白)术,(石)膏(白)芍滑(石)(芒)硝(大)黄。

    三化汤

    即小承气汤加羌活

    大秦艽汤

    大秦艽八珍(汤),去(人)参加(细)辛(黄)芩,(羌独)二活(石)膏(白)芷防(风),祛风兼养阴。

    导痰汤见7页

    羌活愈风汤

    羌活独活防风防己柴胡前胡麻黄细辛白芷菊花薄荷叶秦艽蔓荆子当归川穹熟地炙草黄芪枳壳地骨皮人参知母枸杞子杜仲炭姜半夏(各二两)官桂(一两)茯苓黄芩(各三两)生地苍术石膏芍药(各四两)以上诸药,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

    按:中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往往系脑溢血引起。实践证明,取嚏、催吐,都易使病情恶化。故古书虽有用取嚏通关,探吐导痰治疗本病的记载,但令人已少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