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景岳全书》 > 十问篇(九)
  • 明·张介宾
  • 六变辩(三)
  • 呕吐哕证(四十五)
  • 劳力感寒(四十六)
  • 虚证(四十七)
  • 动气(四十八)
  • 战汗(四十九)
  • 头汗(五十)
  • 吐蛔(五十一)
  • 腹痛(五十二)
  • 下痢(五十三)
  • 协热下痢(五十四)
  • 表证篇(四)
  • 小便(五十五)
  • 死证(五十六)
  •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 伤寒治例(五十八)
  • 温中和中类
  • 清理类
  • 吐涌类
  • 攻下类
  • 培补类
  • 卷之九从集·杂证谟(内容缺
  • 里证篇(五)
  •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 诸风
  • 诸风
  •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 非风 厥逆 伤风
  • 非风
  • 厥逆
  • 伤风
  •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 风痹 汗证 痉证
  • 风痹
  • 汗证
  • 痉证
  • 虚实篇(六)
  •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瘟疫
  • 瘟疫
  •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 疟疾 瘴气
  • 疟疾
  • 瘴气
  •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 寒热 暑证 火证
  • 寒热
  • 暑证
  • 火证
  •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 虚损 劳倦内伤 关格
  • 寒热篇(七)
  • 虚损
  • 劳倦内伤
  • 关格
  •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 饮食门 脾胃 眩运
  • 饮食门
  • 脾胃
  • 眩运
  •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 怔忡惊恐 不寐 三消干渴
  • 怔忡惊恐
  • 不寐
  • 寒热真假篇(八)
  • 三消干渴
  •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 咳嗽 喘促 呃逆 郁证
  • 咳嗽
  • 喘促
  • 呃逆
  • 郁证
  • 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呕吐 霍乱 恶心嗳气
  • 呕吐
  • 霍乱
  • 恶心嗳气
  • 十问篇(九)
  •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 吞酸 反胃 噎膈 嘈杂
  • 吞酸
  • 反胃
  • 噎膈
  • 嘈杂
  •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肿胀
  • 肿胀
  •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 积聚 痞满
  • 积聚
  • 痞满
  • 论治篇(十)
  • 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 泄泻 痢疾
  • 泄泻
  • 痢疾
  •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 心腹痛 胁痛 腰痛
  • 心腹痛
  • 胁痛
  • 腰痛
  • 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 头痛 面病 口舌
  • 头痛
  • 面病
  • 气味篇(十一)
  • 口舌
  • 卷之二十七必集·杂证谟 眼目 耳证 鼻证
  • 眼目
  • 耳证
  • 鼻证
  • 卷之二十八必集·杂证谟 声喑 咽喉 齿牙
  • 声喑
  • 咽喉
  • 齿牙
  • 卷之二十九必集·杂证谟 遗精 淋浊 遗溺
  • 卷之二入集·传忠录(中) 神气存亡论(十二) 君火相火论(十三) 先天后天论(十四) 标本论(十五) 求本论(十六) 治形论(十七) 脏象别论(十八) 天年论(十九) 中兴论(又十九) 逆数论(二十) 反佐论(二十一)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遗精
  • 淋浊
  • 遗溺
  • 卷之三十贯集·杂证谟 血证
  • 血证
  • 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 痰饮 湿证 黄疸
  • 痰饮
  • 湿证
  • 黄疸
  • 卷之三十二贯集·杂证谟 脚气 痿证 阳痿
  • 贾序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脚气
  • 痿证
  • 阳痿
  • 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 疝气 脱肛
  • 疝气
  • 脱肛
  •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 癫狂痴呆 癃闭 秘结 诈病 疠风
  • 癫狂痴呆
  • 癃闭
  • 秘结
  • 君火相火论(十三)
  • 诈病
  • 疠风
  •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 诸虫 诸毒(附虫毒)
  • 诸虫
  • 诸毒(附虫毒)
  •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 诸气-经义 天地气(一) 阴阳气(二) 时气(三) 运气(四) 经气脏气(五) 脉气(六) 形气(七) 血气(八) 营卫气(九) 谷气(十) 气味(十一) 酒气(十二) 邪气(十三) 病气(十四) 治气(十五) 总论气理(十六) 论调气(十七) 述古(十八、共二条)
  • 诸气-经义 天地气(一) 阴阳气(二) 时气(三) 运气(四) 经气脏气(五) 脉气(六) 形气(七) 血气(八) 营卫气(九) 谷气(十) 气味(十一) 酒气(十二) 邪气(十三) 病气(十四) 治气(十五) 总论气理(十六) 论调气(十七) 述古(十八、共二条)
  • 天地气(一)
  • 阴阳气(二)
  • 时气(三)
  • 先天后天论(十四)
  • 运气(四)
  • 经气脏气(五)
  • 脉气(六)
  • 形气(七)
  • 血气(八)
  • 营卫气(九)
  • 谷气(十)
  • 气味(十一)
  • 酒气(十二)
  • 邪气(十三)
  • 标本论(十五)
  • 病气(十四)
  • 治气(十五)
  • 总论气理(十六)
  • 论调气(十七)
  • 述古(十八、共二条)
  • 卷之三十七天集·杂证谟 死生-经义 寿夭(一) 神气死证(二) 阴阳死证(三) 脉色死证(四) 病传死期(五) 岁时死证(六) 诸经死证(七) 诸病死证(八) 伤寒死证(九) 误治死证(十) 痈疽死证(十一) 绝谷死证(十二) 乳子死证(十三) 述古(十四)
  • 死生-经义 寿夭(一) 神气死证(二) 阴阳死证(三) 脉色死证(四) 病传死期(五) 岁时死证(六) 诸经死证(七) 诸病死证(八) 伤寒死证(九) 误治死证(十) 痈疽死证(十一) 绝谷死证(十二) 乳子死证(十三) 述古(十四)
  • 寿夭(一)
  • 神气死证(二)
  • 阴阳死证(三)
  • 求本论(十六)
  • 脉色死证(四)
  • 病传死期(五)
  • 岁时死证(六)
  • 诸经死证(七)
  • 诸病死证(八)
  • 伤寒死证(九)
  • 误治死证(十)
  • 痈疽死证(十一)
  • 绝谷死证(十二)
  • 乳子死证(十三)
  • 治形论(十七)
  • 述古(十四)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总论类 妇人九证(一) 论难易(二)
  • 妇人九证(一)
  • 论难易(二)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 经脉之本(三) 经脉诸脏病因(四) 经不调(五) 血热经早(六) 血热经迟(七) 血寒经迟(八) 血虚经乱(九) 肾虚经乱(十) 经期腹痛(十一)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杀血心痛(十三) 热入血室(十四) 辩血色(十五) 血枯经闭(十六)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 经脉之本(三)
  • 经脉诸脏病因(四)
  • 经不调(五)
  • 血热经早(六)
  • 血热经迟(七)
  • 脏象别论(十八)
  • 血寒经迟(八)
  • 血虚经乱(九)
  • 肾虚经乱(十)
  • 经期腹痛(十一)
  •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 杀血心痛(十三)
  • 热入血室(十四)
  • 辩血色(十五)
  • 血枯经闭(十六)
  •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 天年论(十九)
  • 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胎孕类 胎脉(十八) 胎候(十九) 安胎(二十) 恶阻(二一) 胎气上逼(二二) 胎漏(二三) 妊娠卒然下血(二四) 胎动欲堕(二五) 数堕胎(二六) 胎不长(二七) 鬼胎(二八) 妊娠药禁(二九) 妊娠寡欲(三十)
  • 胎脉(十八)
  • 胎候(十九)
  • 安胎(二十)
  • 恶阻(二一)
  • 胎气上逼(二二)
  • 胎漏(二三)
  • 妊娠卒然下血(二四)
  • 胎动欲堕(二五)
  • 数堕胎(二六)
  • 中兴论(又十九)
  • 胎不长(二七)
  • 鬼胎(二八)
  • 妊娠药禁(二九)
  • 妊娠寡欲(三十)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育类 滑胎(三十二) 催生(三三) 稳婆(三四) 产要(三五) 六逆产(三六) 胞破产难(三七) 胞衣不出(三八) 气脱血晕(三九)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子死腹中(四一)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小产(四三) 下胎断产(四四)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滑胎(三十二)
  • 催生(三三)
  • 稳婆(三四)
  • 产要(三五)
  • 六逆产(三六)
  • 逆数论(二十)
  • 胞破产难(三七)
  • 胞衣不出(三八)
  • 气脱血晕(三九)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 子死腹中(四一)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 小产(四三)
  • 下胎断产(四四)
  •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产后类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论产后三禁(四七) 产后腹痛(四八) 产后发热(四九)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蓐劳(五一) 产后喘促(五二)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产后发痉(五四)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产后杂证方(五六)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范序
  • 反佐论(二十一)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论产后三禁(四七)
  • 产后腹痛(四八)
  • 产后发热(四九)
  •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 蓐劳(五一)
  • 产后喘促(五二)
  •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 产后发痉(五四)
  •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 产后杂证方(五六)
  •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带下(五八) 白浊遗淋(五九) 妇人梦与鬼交(六十) 带浊类论列总方(六一)
  • 带下(五八)
  • 白浊遗淋(五九)
  • 妇人梦与鬼交(六十)
  • 带浊类论列总方(六一)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乳病类 乳少(六二) 乳出(六三) 吹乳妒乳(六四) 乳痈乳岩(六五) 乳病论列总方(六六)
  • 乳少(六二)
  • 乳出(六三)
  •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 吹乳妒乳(六四)
  • 乳痈乳岩(六五)
  • 乳病论列总方(六六)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子嗣类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盈虚吟(六八) 辩古(六九) 述古(七十) 子嗣类论列总方(七一)
  • 宜麟策(总论,共十二段,六七)
  • 盈虚吟(六八)
  • 辩古(六九)
  • 述古(七十)
  • 子嗣类论列总方(七一)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瘕类 论证(七二) 血症(七三) 食?(七四) 气瘕(七五) 瘕类论列总方(七六)
  •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 论证(七二)
  • 血症(七三)
  • 食?(七四)
  • 气瘕(七五)
  • 瘕类论列总方(七六)
  • 卷之三十九人集·妇人规(下)\前阴类 阴挺(七七) 阴肿(七八) 阴疮(七九) 阴痒(八十) 阴冷(八一) 交接出血而痛(八二) 前阴类论列总方(八三)
  • 阴挺(七七)
  • 阴肿(七八)
  • 阴疮(七九)
  • 阴痒(八十)
  •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阴冷(八一)
  • 交接出血而痛(八二)
  • 前阴类论列总方(八三)
  •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初诞法(二) 总护养法(三) 初生儿看病法(四) 看小儿寿夭法(五) 脉法(六) 声音(七) 颜色(八) 药饵之误(九) 小儿诊治大法(十) 撮口脐风(十一) 惊风(十二) 论惊风证治(十三) 急惊风(十四) 慢惊风(十五) 大惊卒恐(十六) 惊啼(十七) 发搐(十八) 夜啼(十九) 发热(二十)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诸热辩证(二十三) 内热证(二十四)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 总论(一)
  • 初诞法(二)
  • 总护养法(三)
  • 初生儿看病法(四)
  • 看小儿寿夭法(五)
  • 脉法(六)
  • 卷之三道集·传忠录(下)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误谬论(二十七)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保天吟(三十四)
  • 声音(七)
  • 颜色(八)
  • 药饵之误(九)
  • 小儿诊治大法(十)
  • 撮口脐风(十一)
  • 惊风(十二)
  • 论惊风证治(十三)
  • 急惊风(十四)
  • 慢惊风(十五)
  • 大惊卒恐(十六)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惊啼(十七)
  • 发搐(十八)
  • 夜啼(十九)
  • 发热(二十)
  •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 诸热辩证(二十三)
  • 内热证(二十四)
  •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 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吐泻(二十六) 霍乱吐泻(二十七) 论泻痢粪尿色(二十八) 吐乳(二十九) 五疳证(三十) 盗汗(三十一) 腹胀腹痛(三十二) 痞块(三十三) 癫痫(三十四) 溺白(三十五) 变蒸(三十六) 小儿下论列方(三十七)
  • 误谬论(二十七)
  • 吐泻(二十六)
  • 霍乱吐泻(二十七)
  • 论泻痢粪尿色(二十八)
  • 吐乳(二十九)
  • 五疳证(三十)
  • 盗汗(三十一)
  • 腹胀腹痛(三十二)
  • 痞块(三十三)
  • 癫痫(三十四)
  • 溺白(三十五)
  •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 变蒸(三十六)
  • 小儿下论列方(三十七)
  • 卷之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麻疹
  • 麻疹
  •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总论(一) 初辩痘证(二) 论脉(三) 形色情性(四) 日期(五) 五脏证(六) 分气血(七) 辩虚质寒热(八) 部位吉凶(九) 痘形痘色吉凶(十) 吉证(十一) 凶证(十二) 怪痘形证(十三) 死证日数歌(十四)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初辩痘证(二)
  • 论脉(三)
  • 形色情性(四)
  • 日期(五)
  •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 五脏证(六)
  • 分气血(七)
  • 辩虚质寒热(八)
  • 部位吉凶(九)
  • 痘形痘色吉凶(十)
  • 吉证(十一)
  • 凶证(十二)
  • 怪痘形证(十三)
  • 死证日数歌(十四)
  •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 查序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痘疮(中)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禁忌(三十一) 出不快(三十二) 陷伏(三十三) 痒抓破(三十四) 作痛(三十五) 头面肿(三十六) 痘疔黑陷(三十七) 饮食(三十八) 咽喉口齿(三十九)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 禁忌(三十一)
  • 出不快(三十二)
  • 陷伏(三十三)
  • 痒抓破(三十四)
  •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 作痛(三十五)
  • 头面肿(三十六)
  • 痘疔黑陷(三十七)
  • 饮食(三十八)
  • 咽喉口齿(三十九)
  •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总论吐泻(四十一) 呕吐(四十二) 泄泻(四十三) 寒战切牙(四十四) 烦躁(四十五) 喘急(四十六) 声音(四十七) 惊搐(四十八) 昏睡(四十九) 腰痛(五十) 腹痛(五十一) 腹胀(五十二) 厥逆(五十三) 发渴(五十四) 失血(五十五) 发泡(五十六) 溃烂(五十七) 多汗(五十八) 夹疹(五十九) 夹斑(六十) 昼夜啼哭(六十一) 大小便闭(六十二) 目证(六十三) 痘痈痘毒(六十四) 疳蚀疮(六十五) 痘药正品(六十六) 痘家药忌(六十七)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呕吐(四十二)
  • 泄泻(四十三)
  •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 寒战切牙(四十四)
  • 烦躁(四十五)
  • 喘急(四十六)
  • 声音(四十七)
  • 惊搐(四十八)
  • 昏睡(四十九)
  • 腰痛(五十)
  • 腹痛(五十一)
  • 腹胀(五十二)
  • 厥逆(五十三)
  • 保天吟(三十四)
  • 发渴(五十四)
  • 失血(五十五)
  • 发泡(五十六)
  • 溃烂(五十七)
  • 多汗(五十八)
  • 夹疹(五十九)
  • 夹斑(六十)
  • 昼夜啼哭(六十一)
  • 大小便闭(六十二)
  • 目证(六十三)
  •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
  • 痘痈痘毒(六十四)
  • 疳蚀疮(六十五)
  • 痘药正品(六十六)
  • 痘家药忌(六十七)
  •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脉候(二)
  • 论证(三)
  • 善恶顺逆(四)
  • 《内经》脉义
  • 虚实(五)
  • 浅深辩(六)
  • 总论治法(七)
  • 败毒(八)
  • 托里(九)
  • 论汗下(十)
  • 论灸法(十一)
  • 脓针辩(十二)
  • 论针法(十三)
  • 用针勿忌?神(十四)
  •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通一子脉义
  • 围药(十五)
  • 腐肉(十六)
  • 舍时从证(十七)
  • 阳气脱陷(十八)
  • 温补按则(十九)
  • 定痛(二十)
  •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 用香散药(二十二)
  • 槐花酒(二十三)
  • 忍冬酒(二十四)
  • 通一子脉义
  • 肿疡(二十五)
  • 肿疡不足(二十六)
  • 溃疡(二十七)
  • 溃疡有余(二十八)
  • 溃疡作痛(二十九)
  •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 发热烦躁(三十一)
  • 作呕(三十二)
  • 作渴(三十三)
  • 泻痢(三十四)
  •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难经》脉义 仲景脉义 滑氏脉义 附诸家脉义
  • 大便秘结(三十五)
  •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 发痉(三十七)
  • 无寐(三十八)
  • 疮疡出血(三十九)
  • 戒忌调护(四十)
  • 阴阳证变(四十一)
  • 论列方(外科上)
  • 发背(四十二)
  • 鲁序
  • 《难经》脉义
  • 脑疽(四十三)
  • 耳疮(四十四)
  • 鬓疽(四十五)
  • 腮(四十六)
  • 瘰(四十七)
  • 疔疮(四十八)
  • 时毒(四十九)
  • 肺痈肺痿(五十)
  •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 胃脘痈(五十二)
  • 仲景脉义
  • 腹痈(五十三)
  • 肠痈(五十四)
  • 附骨疽(五十五)
  • 臀痈(五十六)
  • 流注(五十七)
  • 鹤膝风(五十八)
  • 多骨疽(五十九)
  • 下疳疮(六十)
  • 便毒(六十一)
  • 杨梅疮(六十二)
  • 滑氏脉义
  • 囊痈(六十三)
  • 悬痈(六十四)
  • 脱疽(六十五)
  • 脚发(六十六)
  • 足跟疮(六十七)
  • 肾藏风疮(六十八)
  • ?疮(六十九)
  • 天泡疮(七十)
  • 赤白游风(七十一)
  • 翻花疮(七十二)
  • 附诸家脉义
  •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 跌打损伤(七十四)
  • 杖疮(七十五)
  • 破伤风(七十六)
  • 类破伤风(七十七)
  • 斑疹丹毒(七十八)
  • 瘤赘(七十九)
  • 疣(八十)
  • 论列方(外科下)
  •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山草部 隰草部 芳草部 蔓草部 毒草部
  •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经义(一) 伤寒总名(二) 初诊伤寒法(三) 论脉(四) 风寒辩(五) 伤寒三证(六) 六经证(七)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阳证阴证辩(九) 三阳阳明证(十) 两感(十一) 表里辩(十二) 寒热辩(十三) 论汗(十四) 论吐(十五) 论下(十六) 看目(十七) 舌色辩(十八) 饮水(十九) 三阳阴证辩(二十)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治法(二十六)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伤寒三表法(三十)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病宜速治(三十二)
  • 山草部
  • 隰草部
  • 芳草部
  • 蔓草部
  • 毒草部
  • 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 水石草部 竹木部 谷部 果部 菜部 金石部 禽兽部 虫鱼部 人部
  • 水石草部
  • 竹木部
  • 谷部
  • 果部
  • 经义(一)
  • 菜部
  • 金石部
  • 禽兽部
  • 虫鱼部
  • 人部
  •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阵 新方八略引 一、补略 二、和略 三、攻略 四、散略 五、寒略 六、热略 七、固略 八、因略
  • 新方八略引
  • 一、补略
  • 二、和略
  • 三、攻略
  • 伤寒总名(二)
  • 四、散略
  • 五、寒略
  • 六、热略
  • 七、固略
  • 八、因略
  •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 补阵 和阵 攻阵 散阵 寒阵 热阵 固阵 因阵
  • 补阵
  • 和阵
  • 攻阵
  • 散阵
  • 初诊伤寒法(三)
  • 寒阵
  • 热阵
  • 固阵
  • 因阵
  • 卷之五十二图集·古方八阵 以下总列共一十三卷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以下总列共一十三卷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 补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 和阵
  • 论脉(四)
  •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 攻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 散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阵 寒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 热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阵 固阵
  • 风寒辩(五)
  •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 眼目方 耳病方 面鼻方 口舌方 齿牙方 咽喉方 诸毒方 虫毒方 杂方
  • 眼目方
  • 耳病方
  • 面鼻方
  • 口舌方
  • 齿牙方
  • 咽喉方
  • 诸毒方
  • 虫毒方
  • 全书纪略
  • 伤寒三证(六)
  • 杂方
  • 卷之六十一长集·妇人规古方 妇人 通用方
  • 妇人
  • 通用方
  • 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 小儿 通用方
  • 小儿
  • 卷之六十三长集·痘疹诠古方 痘疹 麻疹方 通用方
  • 痘疹
  • 麻疹方
  • 六经证(七)
  • 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 外科 通用方
  • 外科
  •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 阳证阴证辩(九)
  • 三阳阳明证(十)
  • 两感(十一)
  • 表里辩(十二)
  • 寒热辩(十三)
  • 论汗(十四)
  • 论吐(十五)
  •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明理(一) 阴阳篇(二) 六变辩(三) 表证篇(四) 里证篇(五) 虚实篇(六) 寒热篇(七) 寒热真假篇(八) 十问篇(九) 论治篇(十) 气味篇(十一)
  • 论下(十六)
  • 看目(十七)
  • 舌色辩(十八)
  • 饮水(十九)
  • 三阳阴证辩(二十)
  •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 明理(一)
  • 治法(二十六)
  •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 伤寒三表法(三十)
  •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 病宜速治(三十二)
  •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温病暑病(三十三) 发斑(三十四) 发黄(三十五) 发狂(三十六) 风湿(三十七) 结胸(三十八)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谵语郑声(四十) 衄血(四十一) 蓄血(四十二) 热入血室(四十三) 胸胁腹满(四十四) 呕吐哕证(四十五) 劳力感寒(四十六) 虚证(四十七) 动气(四十八) 战汗(四十九) 头汗(五十) 吐蛔(五十一) 腹痛(五十二) 下痢(五十三) 协热下痢(五十四) 小便(五十五) 死证(五十六)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伤寒治例(五十八) 温中和中类 清理类 吐涌类 攻下类 培补类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发斑(三十四)
  • 阴阳篇(二)
  • 发黄(三十五)
  • 发狂(三十六)
  • 风湿(三十七)
  • 结胸(三十八)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 谵语郑声(四十)
  • 衄血(四十一)
  • 蓄血(四十二)
  • 热入血室(四十三)
  • 胸胁腹满(四十四)
  • 十问篇(九)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上十问者,乃延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施误治耳。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学人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

    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辩其在表在里也。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拘急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痛身疼。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证若是者,多因外感。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证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盖因初感寒邪,身热头痛,医不能辩,误认为火,辄用寒凉,以致邪不能散,或虽经解散而药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经。其病必外证多而里证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

    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证相应,而其来也渐。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喘急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然必倏热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

    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

    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

    凡内伤积热者,在 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若果因实热,凡火伤在形体而无涉于真元者,则其形气声色脉候自然壮丽,无弗有可据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

    凡寒证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此寒热之在表在里,不可不辩也。

    二问汗

    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凡表邪盛者必无汗。而有汗者,邪随汗去,已无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尽而汗者,身凉热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后,邪虽稍减,而未得尽全者。犹有余邪,又不可因汗而必谓其无表邪也。须因脉证而详察之。

    凡温暑等证,有因邪而作汗者,有虽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证也。总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则连经,故头身或有疼痛;在内则连脏,故胸膈或生躁烦。在表在里,有证可凭,或紧或数,有脉可辩,须察其真假虚实,孰微孰甚而治之。

    凡全非表证,则或有阳虚而汗者,须实其气;阴虚而汗者,须益其精;火盛而汗者,凉之自愈;过饮而汗者,清之可宁。此汗证之有阴阳表里,不可不察也。诸汗详证载伤寒门。

    三问头身

    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辩,有热无热,内外可分,但属表邪,可散之而愈也。

    凡火盛于内为头痛者,必有内应之证,或在喉口,或在耳目,别无身热恶寒在表等候者,此热盛于上,病在里也。察在何经,宜清宜降,高者抑之,此之谓也。若用轻扬散剂,则火必上升,而痛愈甚矣。

    凡阴虚头痛者,举发无时,是因酒色过度,或遇劳苦,或逢情欲,其发则甚。此为里证,或精或气,非补不可也。

    凡头痛属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阴寒在上,阳虚不能上达而痛甚者,其证则恶寒呕恶,六脉沉微,或兼弦细,诸治不效,余以桂、附、参、熟之类而愈之,是头痛之有阳虚也。

    凡云头风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须求其本,辩而治之。

    凡眩运者,或头重者,可因之以辩虚实。凡病中眩运,多因清阳不升,上虚而然。

    如丹溪云∶无痰不作运。殊非真确之论,但当兼形气,分久暂以察之。观《内经》曰∶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其义可知。至于头重,尤属上虚,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此之谓也。

    凡身痛之甚者,亦当察其表里以辩寒热。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无定所,随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处,而别无表证,乃痛痹之属,邪气虽亦在经,此当以里证视之,但有寒热之异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肤灼热,或红肿不消,或内生烦渴,必有热证相应,治宜以清以寒。若并无热候而疼痛不止,多属阴寒,以致血气凝滞而然。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温其经,使血气流通,其邪自去矣。

    凡劳损病剧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阴虚之极,不能滋养筋骨而然,营气惫矣。无能为也。

    四问便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辩其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凡患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兆也。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观仲景曰∶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可见后溏者,虽有先硬,已非实热,矧夫纯溏而连日得后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坚燥痞满等证,则原非实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余见逼枯汁而毙人者多矣。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义可知也。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

    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否则最宜详慎,不可误攻。使非真实而妄逐之,导去元气,则邪之在表者反乘虚而深陷,病因内困者必由泄而愈亏。所以凡病不足,慎勿强通。最喜者小便得气而自化,大便弥固者弥良。营卫既调,自将通达,即大肠秘结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

    五问饮食

    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而恶食不恶食者可知。病因内伤而食饮变常者,辩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者可知。

    素欲温热者,知阴脏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阳脏之可清。或口腹之失节以致误伤,而一时之权变可因以辩。故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因以推也。

    凡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虚证,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当辩而治也。

    六问胸

    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而临证必当问者,为欲辩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大法也。然痞与满不同,当分轻重∶重者,胀塞中满,此实邪也,不得不攻。轻者,但不欲食,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不运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辩,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曰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此在疑虚疑实之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

    凡今人病虚证者极多,非补不可。但用补之法,不宜造次。欲察其可补不可补之机,则全在先察胸腹之宽否何如,然后以渐而进。如未及病,再为放胆用之,庶无所碍,此用补之大法也。

    凡势在危急,难容稍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若元气多虚而胸腹又胀,是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七问耳

    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辩虚实,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辩。其在《热论篇》则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故为耳聋。此以寒邪在经,气闭而然。然以余所验,则未有不因气虚而然者。《素问》曰∶精脱者耳聋。仲景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由此观之,则凡病是证,其属气虚者什九,气闭者什一耳。

    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证,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

    八问渴

    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辩,亦从以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壮者,此阳证也。

    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

    凡病患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证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尝治垂危最重伤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补之剂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参、熟等剂相间迭进,活人多矣。常人见之,咸以为奇,不知理当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干渴燥结之甚者,乃可以参、附、凉水并进。若无实结,不可与水。

    九问脉色

    脉色者,血气之影也。形正则影正,形斜则影斜,病生于内,则脉色必见于外,故凡察病者,须先明脉色。但脉色之道,非数言可尽,欲得其要,则在乎阴阳虚实四者而已。四者无差,尽其善矣。第脉法之辩,以洪滑者为实为阳,微弱者为虚为阴,无待言也。然仲景曰∶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陶节庵曰∶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证。《内经》以脉大四倍以上为关格,皆属真虚,此滑大之未必为阳也。形色之辩,以红黄者为实热,青黑者为阴寒。而仲景云∶面赤戴阳者为阴不足,此红赤之未必为实也。总之,求脉之道,当以有力无力辩阴阳,有神无神察虚实。和缓者,乃元气之来;强峻者,乃邪气之至。病值危险之际,但以此察元气之盛衰,邪正之进退,则死生关系,全在乎此。此理极微,谈非容易,姑道其要,以见凡欲诊病者,既得病因,又必须察脉色,辩声音,参合求之,则阴阳虚实方有真据,否则得此失彼,以非为是,医家之病,莫此为甚,不可忽也。诸所未尽,详后卷脉神章。

    十问气味

    凡制方用药,乃医家开手作用第一要着,而胸中神见,必须发泄于此。使不知气味之用,必其药性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此中最有玄妙,勿谓其浅显易知,而弗加之意也。

    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件细尝,既得其理,所益无限。

    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阴者怯,阳者勇。阴主精,阳主气。其于善恶喜恶,皆有妙用,不可不察。

    气味之升降∶升者浮而散,散者沉而利。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

    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躁而急。纯者可和,躁者可劫。非刚不足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济刚。

    气味之勇怯∶勇者直达病所,可赖出奇;怯者用以周全,藉其平妥。

    气味之主气者,有能为精之母;主精者,有能为气之根。或阴中之阳者,能动血中之气;或阳中之阴者,能顾气中之精。

    气味有善恶∶善者赋性驯良,尽堪择用;恶者气味残野狼,何必近之。

    气味有喜恶∶有素性之喜恶,有一时之喜恶。喜者相宜,取效尤易;恶者见忌,不必强投。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明哲二字,为见机自保也。夫医患不明,明则治病何难哉?而所患者,在人情耳。人事之变,莫可名状,如我有独见,岂彼所知,使彼果知,当自为矣。何藉于我?而每有病临危剧,尚执浅见,从旁指示曰∶某可用,某不可用,重之曰太过,轻之言不及,倘一不合意,将必有后言,是当见几之一也。有杂用不专者,朝王暮李,主见不定,即药已相投,而渠不之觉,忽惑人言,舍此慕彼。凡后至者,欲显己长,必谈前短,及其致败,反以嫁谗,是当见几之二也。有病入膏肓,势必难疗,而怜其苦求,勉为举手,当此之际,使非破格出奇,何以济急?倘出奇无功,徒骇人目,事后亦招浮议,是当见几之三也。其或有是非之场,争竞之所,幸灾乐祸,利害所居者,近之恐涉其患,是当见几之四也。有轻医重巫,可无可有,徒用医名,以尽人事。及尚有村鄙之夫,不以彼病为恳,反云为我作兴,吁!诚可哂也。

    此其相轻孰甚,是当见几之五也。有议论繁杂者,有亲识要功者,有内情不协者,有任性反复者,皆医中所最忌,是当见几之六也。凡此六者,俱当默识,而惟于缙绅之间,尤当加意。盖恐其不以为功而反以为罪,何从辩哉。此虽曰吾尽吾心,非不好生,然势有不我出者,不得不见几进止,此明哲之自治,所必不可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