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伤寒杂病论》 > 平脉法第一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麻黄汤方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 小柴胡汤
  •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
  • 甘草干姜汤方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汤方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白虎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四逆汤方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 白虎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大承气汤方
  • 芍药甘草汤方
  • 四逆汤方
  • 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方
  • 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方
  • 葛根汤方
  • 葛根加半夏汤方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 干姜附子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奔豚汤方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茯苓四逆汤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小柴胡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 真武汤方
  • 禹余粮丸方
  • 小建中汤方
  • 柴胡加芒消汤方
  • 桃仁承气汤方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 大柴胡汤方
  •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 桂枝加桂汤方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吴茱萸汤方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汤方 五苓散方 大柴胡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挂枝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小青龙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覆代赭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连汤方 白虎汤方 炙甘草汤方
  • 吴茱萸汤方
  •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
  • 葶苈括萎桔梗牡丹汤方
  •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
  •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 大陷胸丸方
  • 大陷胸汤方
  •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文蛤散方
  • 白散方
  • 柴胡挂枝汤方
  •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十枣汤方
  • 桂枝当归汤方
  •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覆代赭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瓜蒂散方
  • 黄芩汤方
  • 《伤寒杂病论》序 张机序 桂林左德序
  • 乌梅丸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黄连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调胃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白虎汤方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栀子豉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猪苓汤方 四逆汤方 小柴胡汤方 麻黄汤方 白蜜煎方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桂枝汤方 茵陈蒿汤方 抵当汤方 吴茱萸汤方  小半夏汤方 五苓散方 麻子仁丸方 栀子柏皮汤方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方 栀子大黄汤方 猪膏发煎方 大黄硝石汤方 大柴胡汤方 小半夏汤方 桂枝加黄芪汤方 小建中汤方 理中汤方 厚朴七物汤方 附子粳米汤方 大建中汤方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瓜蒂散方
  •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 猪苓汤方
  • 白蜜煎方
  • 蜜煎导方
  • 猪胆汁方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 茵陈蒿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麻子仁丸方
  • 栀子柏皮汤方
  •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方
  • 栀子大黄汤方
  • 猪膏发煎方
  • 当归附子汤方
  • 大黄硝石汤方
  • 桂枝加黄芪汤方
  • 厚朴七物汤方
  • 附子粳米汤方
  • 大建中汤方
  •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 杂病例第五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小柴胡汤方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桂枝汤方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半夏茯苓汤方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厚朴四物汤方 理中加黄芪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 桂枝加芍药汤方
  • 桂枝加大黄汤方
  •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大黄香蒲汤方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白虎汤方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栀子汤方 白虎加地黄汤方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 半夏茯苓汤方
  •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 厚朴四物汤方
  • 理中加黄芪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当归四逆汤方 桃花汤方 吴茱萸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苦酒汤方 半夏散方 白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散方 猪苓汤方 大承气汤方 四逆汤方
  •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 附子汤方
  • 当归四逆汤方
  • 桃花汤方
  • 猪肤汤方
  • 甘草汤方
  • 桔梗汤方
  • 苦酒汤方
  • 半夏散方
  •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 白通汤方
  •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 四逆散方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乌梅丸方 白虎汤方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四逆汤方 瓜蒂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人参附子汤方 人参干姜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柏叶阿胶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桂枝汤方 小承气汤方 栀子豉汤方 紫参汤方 诃黎勒散方 吴茱萸汤方 小柴胡汤方 半夏干姜散方 生姜半夏汤方 橘皮汤方 橘皮竹茹汤方 小半夏汤方 黄连茯苓汤方 甘草粉蜜汤方 大乌头煎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乌头桂枝汤方 蜘蛛散方 肾气丸方 五苓散方 茯苓泽泻汤方 文蛤汤方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 人参附子汤方
  • 人参干姜汤方
  • 麻黄升麻汤方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 柏叶阿胶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 紫参汤方
  • 诃黎勒散方
  • 张机序
  •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 半夏干姜散方
  • 生姜半夏汤方
  • 橘皮汤方
  • 橘皮竹茹汤方
  • 黄连茯苓汤方
  • 甘草粉蜜汤方
  • 大乌头煎方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 乌头桂枝汤方
  • 蜘蛛散方
  • 肾气丸方
  • 茯苓泽泻汤方
  • 文蛤汤方
  •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理中汤方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瓜蒂散方 四逆汤方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方 理中加附子汤方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五苓散方 理中丸方 四逆加人参汤方 桂枝汤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
  •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
  • 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方
  • 理中加附子汤方
  • 理中丸方
  • 四逆加人参汤方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括蒌桂枝汤方  葛根汤方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大承气汤方 烧裩散方 枳实栀子豉汤方 小柴胡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 括蒌桂枝汤方
  •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 烧裩散方
  • 枳实栀子豉汤方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 牡蛎泽泻散方
  •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鸡子黄汤方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洗方 括蒌牡蛎散方 百合滑石散方 甘草泻心汤方 苦参汤方 雄黄散方 赤豆当归散方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
  • 百合知母汤方
  •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
  • 百合鸡子黄汤方
  • 百合地黄汤方
  • 百合洗方
  • 括蒌牡蛎散方
  • 百合滑石散方
  • 大黄香蒲汤方
  • 苦参汤方
  • 雄黄散方
  • 赤豆当归散方
  • 升麻鳖甲汤方
  •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
  • 辨疟病脉证并治 鳖甲煎丸方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 蜀漆散方 柴胡桂姜汤方
  • 鳖甲煎丸方
  •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
  • 白虎加桂枝汤方
  •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 蜀漆散方
  • 柴胡桂姜汤方
  •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天雄散方 小建中汤方 黄芪建中汤方 肾气丸方 酸枣仁汤方 大黄蟅虫丸方 硝石矾石散方
  •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
  • 天雄散方
  • 黄芪建中汤方
  • 酸枣仁汤方
  •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 大黄蟅虫丸方
  • 硝石矾石散方
  • 射干麻黄汤方
  • 皂荚丸方
  • 厚朴麻黄汤方
  • 泽漆汤方
  • 麦门冬汤方
  • 越婢加半夏汤方
  •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 甘遂半夏汤方
  • 木防已汤方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 泽泻汤方
  • 厚朴大黄汤方
  •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 防已黄芪汤方
  • 桂林左德序
  • 越婢汤方
  • 防已茯苓汤_
  • 甘草麻黄汤方
  • 越婢加术汤方
  •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 枳实白术汤方
  • 括蒌瞿麦薯蓣丸方
  •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下瘀血汤方 桔梗汤方 柏叶汤方 黄土汤方 泻心汤方 赤豆当归散方 王不留行散方 排脓散方 排脓汤方 黄连粉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大黄牡丹汤方
  • 下瘀血汤方
  • 柏叶汤方
  • 黄土汤方
  • 泻心汤方
  • 黄连阿胶汤方
  • 王不留行散方
  • 排脓散方
  • 排脓汤方
  • 黄连粉方
  •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 大黄牡丹汤方
  •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薏苡附子散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乌头赤石脂丸方 旋覆花汤方 半夏麻黄丸方 九痛丸方
  • 括蒌薤白白酒汤方
  • 薤白括蒌半夏汤方
  • 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萎汤方
  • 栀子汤方
  •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 薏苡附子散方
  •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 乌头赤石脂丸方
  • 旋覆花汤方
  • 半夏麻黄丸方
  • 九痛丸方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桂枝汤方 桂枝茯苓丸方 附子汤方 胶艾汤方 当归芍药散方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葵子获苓散方 当归散方 白术散方 小柴胡汤方 大承气汤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枳实芍药散方 下瘀血汤方 竹叶汤方 竹皮大丸方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 泻心汤方 温经汤方 王瓜根散方 旋覆花汤方 黄芪当归汤方 胶汤姜方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抵当汤方 矾石丸方 红蓝花酒方 小建中汤方 贤气丸方 蛇床子散方 狼牙汤方 猪膏发煎方
  • 白虎加地黄汤方
  • 桂枝茯苓丸方
  • 胶艾汤方
  • 当归芍药散方
  •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 葵子获苓散方
  • 当归散方
  • 白术散方
  •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 枳实芍药散方
  • 竹叶汤方
  • 竹皮大丸方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
  •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竹叶石膏汤方 白虎加黄连阿胶汤方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栝蒌茯苓汤方 竹茹半夏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猪苓加人参汤方 一物瓜蒂汤方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人参石膏汤方
  •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
  • 温经汤方
  • 王瓜根散方
  • 黄芪当归汤方
  • 胶汤姜方
  •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
  • 矾石丸方
  • 竹叶石膏汤方
  • 红蓝花酒方
  • 贤气丸方
  • 蛇床子散方
  • 狼牙汤方
  • 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
  • 白虎加黄连阿胶汤方
  •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 栝蒌茯苓汤方
  • 竹茹半夏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猪苓加人参汤方
  • 一物瓜蒂汤方
  •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 人参石膏汤方
  •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 平脉法第一
  •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
  •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
  •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
  •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桂枝汤方 麻黄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麻黄茯苓汤方 理中汤方 小青龙汤方 五苓散方 鼻塞方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防己黄芪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白术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 桂枝汤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平脉法第二
  •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 麻黄茯苓汤方
  • 理中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五苓散方
  • 鼻塞方
  • 麻黄加术汤方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 防己黄芪汤方
  • 桂枝附子汤方
  • 六气主客第三
  • 白术附子汤方
  • 甘草附子汤方
  •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麻仁白蜜煎方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方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 白虎汤方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 麻仁白蜜煎方
  •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方
  •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
  •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
  •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小柴胡汤方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 柴胡桂枝汤方
  • 伤寒例第四 麻黄汤方 白虎汤方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调胃承气汤方 小柴胡汤方 大柴胡汤方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桂枝当归汤方 乌梅丸方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当归附子汤方
  •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
  • 柴胡桂枝汤方
  •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桂枝加葛根汤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理中汤方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
  • 桂枝加葛根汤方
  • 平脉法第一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

    【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

    【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

    【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弋,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

    【师曰】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

    【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人本声宫变角声者,为本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病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瘳;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

    【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

    【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

    【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何谓阴不足?

    【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鞕,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

    【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