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鮅、赤眼鱼、红目鳟、红眼棒、红眼鱼、醉角眼、野草鱼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胃经
【形态】赤眼鳟,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外形似草鱼。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端位,呈弧形。上颌两侧有两对短小的须,下咽齿呈圆形,侧线鳞45(6-7)/(3-V)48。背鳍3,7-8,无硬刺。胸鳍1,14-15。臀鳍3,7-8。体背深灰色,腹部淡黄色。体侧及背部每一鳞片基部有黑色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br]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骨脏,洗净鲜用。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