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砒黄、信砒、人言、信石
【性味】辛;酸;热;有毒
【归经】肺;大肠;胃;脾经
【炮制】去净杂质,砸碎,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为细粉。[br]1.《雷公炮炙论》: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尤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从己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入瓶盛,于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br]2.《日华子本草》:砒石,醋煮杀毒乃用。
【形状】性状鉴别 砒石有红、白之分,药用以红砒为主。[br](1)红砒 呈不规则块状,淡红色、淡黄色或红、黄相间。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样光泽或绢丝样光泽或无光泽。质脆,易硕碎,断面凹凸不平或呈层状。气无,烧之,有蒜样臭气。极毒,不能口尝。以块状、色红润、具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br](2)白砒 无色或白色,有的透明。质较纯,毒性比红砒剧。以块状、色白、具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br]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有时呈现异常双折射,折射率N=1.75,高正突起;具交错解纹理。正交偏光镜下:显匀质性。全消光。
【形态】1.晶形为八面体,偶尔也有菱形十二面体。歪晶为粒状、板柱状;微晶呈星状、毛发状;集合体呈钟乳状、皮壳状和土状。无色至灰白色,多数带灰蓝、黄或红色色调。条痕白色或带有黄色。有玻璃至金刚样光泽,无晶面可见时则为油脂、丝绢样光泽。解理多组完全,交呈棱角。极脆。硬度为1.5。相对密度为3.7-3.9。能缓慢溶解于水。有剧毒。[br]2.毒砂 晶体结构属单斜或三斜晶系。晶形多呈柱状,有时为短柱、板柱、双锥状或致密粒块、致密块状等集合体。新鲜面呈锡白色至钢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晶体解理中等或不完全,块状集合体见不到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相对密度5.9-6.3。性脆,致密块体用铁锤猛击时有火星,可发出蒜臭气。[br]3.雄黄 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晶体细小,呈柱状、短柱状或针状,但较少见。通常多呈粒状,致密块状,有时呈土状、粉末状、皮壳状集合体。橘红色,表面或有暗黑及灰色的锖色。条痕浅橘红色。晶体呈金刚光泽,断口树脂光泽。硬度1.5-2,相对密度3.56,阳光久照会发生破坏而转变为淡橘红色粉末。锤击之有刺鼻蒜臭。[br]4.雌黄 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柱状,往往带有弯曲的晶面,集合体则呈杆状、块状、鸡冠状。柠檬黄色,有时微带浅褐色。条痕与矿物本色相同,惟色彩更为鲜明。光泽视方向不同而变化,由金刚光泽至脂肪光泽,新鲜断面呈强烈的珍珠光泽。半透明。解理完全。硬度1.5-2。比重3.4-3.5。具柔性,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
【鉴别】(1)取本品少量,置闭口管中加热,生成白色升华物。(检查砷盐)(2)取本品少量,置木炭火烧之,发生白色气体,并有蒜臭气,于木炭上显一层白色被膜。(检查砷盐)(3)取本品少量,加水煮沸,使溶解,溶液呈弱酸性,通硫化氢则生成黄色沉淀。(检查砷盐)(4)差热分析曲线 吸热335℃(小),825℃(微);放热740℃(小),230℃开始到740℃前,失重—属砷华。
【来源】药材基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br]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senolite;Arsenopyrite;Realgar;Orpiment[br]采收和储藏: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br]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1.老法: 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健康。[br]2.新法: 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cm上下的块,点燃之,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信石。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